1、内地食用油企业险象以金龙鱼为龙头的外资食用油品牌,步步得先机,轻松做了中国的局。为狙击、赶超,中国内地竭力扶持本土寡头。不经意间,内地食用油民企承担了双重的压力。 2010 年岁末,国家发改委和数家大陆媒体发生了一场火爆的争执。 国际大豆价格轮番上攻下的 12 月 2 日,国家发改委约谈中粮、益海、中纺粮油、九三粮油等四家食用油巨头,要求春节期间保证价格稳定,生产充足。 金龙鱼这个外资品牌,抢得先机和上游,在中国内地市场上,一览众山小。 就在企业巨头通过自身掌控的上游链条来消化外部行政命令的时候,12 月 13 日,数家大陆媒体纷纷报道民企食用油牌子“汇福粮油”因价格倒挂而停产。报道刊出后,国
2、家发改委第一时间指责报道失实。第二天媒体据理回击,声明报道情况属实。 两方僵持不下,食用油行业成了关注的焦点。有不少人认为,外资对市场的把持是当下食用油行业最大的问题。 寡头竞争 根据最新的调研报告,目前有包装、有名称的食用油产品大概有一千七八百个,然而在市场上,金龙鱼和福临门两个品牌却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作为益海嘉里旗下的龙头产品,金龙鱼系列品牌继 1996 年以来,已经是第 14 年登上销量冠军宝座,其销售量约占食用油市场份额的 30-40%,在市场销售上一览众山小。除了金龙鱼的不俗表现,嘉里系的其他品牌,如胡姬花、鲤鱼等,也是市场上的佼佼者。 中粮系的福临门则略逊一筹,其市场份额
3、不到 20%,排在金龙鱼之后,位列第二。中粮旗下另一头品牌鲁花则排名第三。 品牌优势的背后,两大巨头从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呈全方位的竞争。 2006 年,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整合了马来西亚郭氏集团的全部食用油及相关业务,将自己旗下的益海集团和郭氏旗下的嘉里集团整合成了益海嘉里集团,形成了从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产业一条龙,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农业综合企业集团。 同年,中粮收并国内最大的国有粮油流通企业中谷粮油,使其成为中粮的全资子公司。2009 年,中粮老总宁高宁提出“全产业链”计划,声言要打造“中国嘉吉” ,阻击跨国粮商。 对于两大粮油寡头集团的强势发展,业内人士忧心忡忡。中华油脂网主编
4、郭清保表示:“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跨国粮商、国企与民企三足鼎立,而如今却缺了一条腿,这对于整个市场的有序发展都是不利的。 ” 行业管理者越过民企,直接扶持国企寡头,在一些人看来,是因外资抢了历史先机而造成的选择。 晚了三年 “对食用油行业来说,1990 年前后意味着两个时代,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教授对凤凰周刊记者坦言, “之前卖的都是散装油,甚至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人每月按两分配。 ” 八十年代末,新加坡粮油巨头嘉里集团进入中国,一开始便将目光盯住了当时空白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而金龙鱼成了他们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1991 年,第一桶金龙鱼食用油生产下线了, ”郭清保介绍,
5、 “这也是国内市场上出现的第一桶小包装食用油。 ” 金龙鱼的诞生,也揭开了中国食用油行业品牌化的序幕。在之前,人们打油都是自带瓶装,所购的食油并没有什么品牌。 1996 年,为了满足国内油脂供给,中国内地正式开放大豆进口市场,将大豆关税调减到 3%,跨国粮商开始大规模涌进。 在这一时期,以 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粮食巨头渐次进入中国大豆市场。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物流模式给国内粮油企业带来启益与挑战的同时,也将一直以来较为封闭单一的国内油脂压榨加工产业拉入了全球市场浪潮之中。 作为国内粮油企业的龙头,中粮成为了浪潮之下首当其冲者。早在嘉里进入中国之初,中粮便和嘉里进行了合作,金龙鱼
6、诞生的背后,同样也有着中粮的影子。然而,之后的事实显示,中粮在当时似乎更多的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比之嘉里的果断,中粮显得颇为犹疑,并没有建立自己的食用油品牌。直到金龙鱼开拓了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获得了成功,中粮才于 1993 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福临门。 力求稳健的中粮,从与嘉里合作到独自经营食用油品牌,整整比对手晚了 3 年。正是这 3 年时间,让嘉里毫无阻碍地做大了市场,在市场上绝尘而去,也让中粮自己不得不面对现实,扮演起追赶者的角色。 上游失手 2001 年,中国内地加入 WTO,并于当年 5 月公布了转基因条例 ,第二年,宣布取消大豆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至此中国内地大豆市场彻底对外开放。
7、 “中国在入世谈判的时候,在农业贸易方面让步较大,其中大豆市场恐怕做出的牺牲最大。 ”徐祥临教授对记者表示。 大豆市场开放之后,跟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中国内地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不论在成本,还是出油率方面均处于劣势,国产大豆种植随之遭遇危机,而这也波及到以加工国产粮油为主的东北等地粮油企业的生存。 郭清保透露:“入世之后,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它们表面上的参股份额似乎不多,但是对原材料贸易采购权的隐性控制却甚为严重。比如,ADM 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 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 70%的原料采购权;ADM 跟中粮的合作,也是获得了主要的原料采购权,而且诸如此类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 ” 面
8、对全球化的到来,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多少显得缺乏准备。2004年前后,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投资基金依靠其对南美大豆资源的掌控优势,通过对定价权的操控和信息的不对等,以点价的方式在 CBOT 市场上将高价豆卖入国内市场,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致使整个油脂行业大幅亏损。一时之间,国内 70%的压榨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甚至国产大豆种植也受到价格涨跌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豆危机” 。 与此同时,中华油脂网的资料显示,外资企业利用此时机迅速抢滩收地,通过低成本的兼并重组,控制了全国 97 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 64 家,占中国内地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 66%。2004 年以后的近三年时间
9、,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等五家跨国粮商企业,对中国十多家大豆压榨工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从原料市场到加工企业再到品牌经营,涉及到食用油行业的几乎所有环节,均告失守。外资在此时,逐渐夺过了中国食用油行业的话事权。对此,黑龙江龙江福集团董事长宋胜斌向记者坦承应向自身找原因:“很多国内民营小厂,生产设备落后,管理不善,自然越办越差,这也是众多民企跟跨国大企业之间的一个主要差距。 ” 地方品牌突围 据了解,目前,每个省都有自己的龙头民企,具有自己的地方品牌。由于食用油品牌销售区域垄断性较强,所以各地也分布着众多中小企业。“食用油这个行业风险高,利润大。这些中小企业遇到好的年
10、份,赚一年的钱可以吃两年,遇到不好的年份就直接关门倒闭。总的来说,在跨国粮商与国企的双重压迫下面,民营企业生存的空间非常有限。 ”郭清保透露。 “虽然外资还没有进入我们黑龙江,但是由于原料价格与食用油市场价格的紧张,我们的企业并不赚钱,不少企业甚至在赔钱加工,大家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宋胜斌还透露,省内不让进口转基因大豆,为了寻求突破,龙江福已经在酝酿到外省建厂的事宜。 早在 2005 年前后,陷入亏损的黑龙江龙头企业九三油脂就为求脱困,在省外沿海建厂,采用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食用油。 2010 年,除了黑龙江,内陆省份的油脂企业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该年下半年,中粮集团宣布将在重庆建厂投资,而
11、益海嘉里在重庆江津地粮油基地也将于年末投产。之前重庆食用油市场上销量最大的是本土品牌“红蜻蜓” ,占据了近 70%的市场份额。对此,有分析认为,两大粮食巨头此番侵入,将彻底改变内陆省份油脂企业的生存状态。 民营企业在双重压力之下,逐渐沦为行业的“炮灰” ,而与之连带的大豆种植业者,亦不能幸免于难。 这样的局面惹起了舆论排外的情绪,关于“外资把持中国大豆产业” 、“外资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等声音甚嚣尘上。 “现在中国的油脂压榨行业,已到了不一定需要引进外资的阶段。 ”徐祥临表示。 郭清保认为:“对于外资,如果能利用好,对国内食用油企业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关键是如何扶持民营企业以及利用中国内地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等原料优势。 ” 编辑 罗科 美编 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