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层软弱地基土应用的新途径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目前对浅层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研究现状及应用方法,提出了既能够利用浅部低强度地基土作为高层建筑基础的持力层,又能够反映土和工程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同时具备简单、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的土层围压应用。通过试验测试、工程实践效果证明了这种应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浅层土,工程结构,围压应用,地基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11-01 1 前言 在千米厚度以上的松散沉积地层中,进行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受到关注的焦点内容莫过于解决如何经济合理地做好地基基础设计。随着高层建筑的规划建设,传统的设计
2、理论和方式已经难以对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给出满意的解释和诠释。这些建立在桩基和复合地基原理上的设计理论,特别是对于河湖相沉积的、呈薄层及互层状的饱和粉土及粉质粘土层,则是把基础底板下一定厚度的承载力小于 130KPa 的该类土层用高强度、低变形量的桩基础方法或高强度加强体为主的复合地基加以处理,这无疑确保了高层建筑的安全,但是在经济、施工便利、简单等方面失去了优越性。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当地基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时应按软弱地基进行设计。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亦应按局部软弱土
3、层考虑。 2 高层建筑地基及设计现状分析 1.高层建筑地基及设计历史 每次高层建筑的空间和平面的拓展,都为地基基础的设计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同时也为土力学研究成果的工程实现提供了应用空间。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在大厚度松散土上建筑高层建筑,基本上以结构力学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以桩内全置换土为主的桩基和列成熟设计理论,施工工艺,检测措施等。但存在的不足:虽然桩基系列具有明显的安全性,但是由于舍弃浅层有一定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的软弱土,无疑要求基础的刚度,长度,整体强度加大,故此直接导致基础的工程造价飙升以及施工工艺的复杂化;由于桩结构体在地基土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10%左右,却承担
4、100%的建筑荷载作用,桩的应用集中效应明显;桩体表面与土的接触面积有限,大多情况下桩的承载力由土的摩阻力和端阻力,而影响范围之外的土并不能充分提供其强度试验和真三轴剪切试验,对土力学性质和行为的深入探讨有一定的积累,土的宏观、微观试验研究,对于土的微观结构从认识方面进一步深化,开始注意到土的应力应变特征。 2.多层软弱土基础设计方式 到目前为止,对于浅层土的利用有三种设计方式:沿袭结构力学理论和集中荷载方式发展下来的桩基础设计,几乎是基础的代名词,绝大多数软弱地层中的基础采用桩孔内部分或全部的置换土并填充人工高强度材料和实现,籍此将上部荷载通过桩、土的端阻力等传递到土深部以及借助于桩表面与土
5、的摩擦力消散于土内。以土力学对土应力应变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原理力依据的地基加固设计,利用率由原来的 10%上升到 20%以上。它源于三轴剪切试验对于土在受力过程中变形特性和破坏,特点的微观描述和认识及对土固结机理的深化认识。出现了以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联合贡献于桩承载力的,在原位半置换土的粉喷桩、高压施喷桩、深层搅拌桩等渗透性设计。这些设计虽然对浅层软弱土的工程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广泛的利用于高层建筑地基中的地基处理设计尚在探索阶段。结构力学和土力学理论相对融合的思路,即桩基础和地基处理相结合的混合设计,由此部分地实现了经济、安全、高效的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和土利用率提高
6、,显然受到现代土力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地基与基础设计方面又前进了一步。然而,这些地基基础的设计均忽略了三轴强度试验中的围压对于土强度和变形的控制作用,或只针对土的某些特殊性质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更是忽略了土中围压作用整体性改变土的力学属性的围压结构地基基础形式。 3.软弱土层应用新思路 新的围压结构地基应该是这些认识的实质性,结合性反映。新的围压结构地基设计,无疑需要现代土力学中最新研究成果的支持,势必可以为地基基础设计增添新的设计方法以及改善长期以柔土力学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的脱节观象。因此,在探讨浅软弱土应用高层建筑之间,必须建立如下几点认识:(1)软弱土不能直接作为地基。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土中
7、应力场会随着土中应力状态的改变而变化,更没有考虑到软弱土塑性变形方向大小与应力场改变的关系,甚至一个公认的三轴强度试验土围压力增加直接导致主应力产生的应变减少,抗剪强度增加的试验事实被忽略。 (2)土是由固相颗粒孔隙(含浓相、气相、胶结物质等)组构,在通常的工程范围内,可以认为岩矿颗粒、粘土围粒构成了固相颗粒的基本强度单元,并假设基本强度单元在通常的围岩条件下不发生颗粒破坏。 (3)三轴强度试验中,土的初始孔隙比对土的应力应变有很大的影响,初始孔隙 比越小,围压力越大,最大主应力越大。相同的土大于不同围压(2=3=1)作用下,主应力 1 不变,且 12=3条件下,峰值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围压(2
8、=3=2)的升高(即12)而增加;主应力对应的变形?1 则随着围压(2=3=2)升高相应的减少。 (4)松散土样因孔隙比较大,应力应变曲线中没有峰值应力升观。但是在足够围压力和最大主应力的作用下,体积首先垂直压缩并且压缩变形的增加量的逐渐减少,而无侧向变形的增量。 (5)对于无偏向荷载作用的软弱地基土,控制土的侧向变形要比限制垂直沉降意义更大。大量测试资料表明,地基土的侧向变形是沉降、差异变形、倾斜的决定性因素。 5.结论 (1)把当代土力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地基基础设计中是研究的最终目标。将土变形及强度地过程属性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思路显然比一味地采用高强度、深部硬土作为地基更加重要。浅层土作为高
9、层建筑地基虽然有不同的缺陷,但是采用围压结设计后,直接作为地基满足建筑要求,同时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和处理的深度。 (2)围压工程设计必须对浅层土的结构强度,影响结构强度的各种因素,工程结构强度、土与工程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和合理认识后进行。 (3)围岩结构并非单纯的原位水泥搅拌桩一种,而是以其结构深度与土层相匹配、与土结合程度高、经济、安全、易行为标准选用,这方面继续探索的空间相当宽广。可在任何形状的基础、任意深度的薄层软土层中使用。 (4)浅土层作为地基的设计方法很多,但满足高层建筑要求的设计方法还没有系统化。本文把围压增加土强度效应与工程结构巧妙结合一起,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扰的、复杂的问题,可见进一步深化探索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宰金珉,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与工业出版社,1994:110. 2曾国熙,卢肇钧等、地基处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39442. 3陈仲颐,叶书麟等。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