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效提问是整个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有效的提问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他们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探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课堂的有效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2、教学现状与有效提问的要求不相适应新课改倡导生本化课堂,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张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
2、动的重要手段。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为 56%,也就是说尚有将近一半是属于无效提问。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提问教学中也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如:(1)课堂“虚假繁荣” ,教师提问次数过多,更有甚者以“满堂问”来替代“满堂灌” ;(2)形式单一,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且不会有效倾听学生的回答;(3)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而没有为教学服务,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4)缺乏拓展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开放性问题。因此,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本”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要关注和研究课堂提问。3、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益的需要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
3、有效提问,是进一步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强化教师主体的反思意识的需要,是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到课堂的有效提问,本身就是教师素质的一大体现。通过反思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以往凭经验讲述历史知识或简单重复历史教学的现象,从而使自己在不断地探索中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历史与社会堂教学的效率。二、课题
4、界定课堂提问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选择和把握,是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简言之,即“精投入、高产出。 ”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以达到促进师生和谐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三、研究目标及支撑性理论(一)研究目标1、设计并精选符合教学的有效的课堂提问。2、探索出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5、3、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4、通过研究,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二)支撑性理论1、学派、专家理论(1)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提问亦是如此,提问的巧妙与否关乎课堂效率,有效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2)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 。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打开思维的阀门。有效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核心,探究和创造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6、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有效提问正是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若能在课堂提问教学中进行有效设计,形成有效的提问,那么必将能较圆满地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教学提问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建构主义原理,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2、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尝试多角度探究社会问题,
7、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那么在一堂历史与社会课中,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上好历史与社会课的关键。对于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的初中生而言,教材的内容往往比学生认知水平难,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而最常用的一种引导方式便是课堂提问。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甚至是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许多丰富而深入的研究,有的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针对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课堂提问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历史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提高。四、研究内容和措施(一)了解历史与社会
8、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堂提问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每堂课中教师都会向学生提问,但提问的效果和达到的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据有关资料显示,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几乎占据了50%。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现状,我们设计并发放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问卷 (见附件) ,收回问卷并对问卷调查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统计与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题目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七、八、九年级的部分学生以及教师。我们共抽取了 6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共发出学生问卷 340 份,收回 340 份,有效问卷 340 份。据调查
9、问卷(学生卷)显示:80%的学生认为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有必要的,这样更容易参与课堂;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过多;60%的学生表示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处于紧张状态而在调查问卷(教师卷)中,30%的教师表示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有向学生提问过判断类(“是不是呢?对不对呢?),65%的教师表示自己设计的问题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分析总结当前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提问中存在如下问题:1、提问方式形式化很多教师上课时习惯上会问“对不对” 、 “是不是” 、 “好不好”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只是机械地回答“对(不对) ”、 “是(不是) ”、 “好(不好) ”等,看似
10、课堂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繁荣” 。课堂提问只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深入思考,课堂提问也就失去根本的意义。2、提问内容高深化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另一大问题是提问内容难度太高,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更别说思考回答了。如:在讲罗马帝国的时候有老师就提到了“元首制”的实质,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他们甚至不明白“实质”一词的意思。这样的提问等同于让学生“无中生有”从本就没有的知识储备中搜索枯肠,其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3、提问思想极端化新课程改革倡导“学为主体” ,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许多教师也努力践行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过去“满堂
11、灌” 、 “一堂言”的弊端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摒弃“满堂灌”的思想时,一些教师开始出现了另一个思想“满堂问” ,以为课堂上有问有答就是“主导” 、 “主体”的统一。而当教师依次抛出自认为是“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时,许多学生却是早已“不堪重负” ,疲于应付。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满堂灌”成为了“满堂问” 。这无疑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了课堂效率。4、提问对象片面化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有的学生对地理、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就显得很活跃,甚至举手没有被叫到还会“埋怨”老师,而老师往往也喜欢积极发言的学生;另外,有些所谓的“尖子生”也是上课回答的重点对象,而相对来说
12、“中等偏下”及“后进生”却往往被忽略了。久而久之,回答的往往也就那么几个人,那些被忽略的学生则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要么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探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无效提问过多必然会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仅仅了解现状还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还要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通过随堂听课、教研组开展“反思与自我反思”等形式,我们探究和分析了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1、教师层面(1)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只要你翻书就能考出好成绩
13、”的假象。在这种假象的驱使下, 历史与社会渐渐地被边缘化了,处于主科和副科之间的尴尬地位。不少教师也不可避免地受这种思想影响,认为是开卷考,圈圈划划再让学生背背就好了。于是,上课成了“圈背划”三部曲模式,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了。(2)教师业务上有待提升。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现行的教材看,七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而八年级内容就是完全的历史部分,从远古开始一直到现代;九年级的内容则主要是分析近现当代的历史状况,提出未来发展的选择。所以说,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我们往往都是精修了某个专
14、业,但对这种综合性的学科还是要多下一番功夫。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 ,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散发自信的光芒,也才能提出更有效的问题。2、学生层面(1)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强。当前课堂,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教师,对其自身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并不明确。总是等待老师“喂” ,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吃” 。课堂的“主要权力”还是在教师手中。这样一来,容易滋生教师“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霸道思想。于是,问题设计有效与否也没有这么重要了。(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受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也不是很重视,认为既然是开卷考那就不如主科重要。于是,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成了他们“
15、放松”的阵地,对课堂的参与热情也欠缺。因此,教师往往就只好用集体回答或自问自答的方式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三)探索设计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上好历史与社会的重要环节。对于历史与社会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往往会使课堂事半功倍。为此,我们探寻了一些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1、集体备课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对新课改巨浪的不断冲击,团队合作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它表现为整体的一种集体力,即1+12的结合力。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为了发挥更大的课堂效应,我们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方式的探索与教研,进行课程问题设计的研究以及教
16、材的内容实质与精髓的挖掘。这里所说的集体备课,并不仅仅指所有历史与社会的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案,更是指教师要静下心来,集体讨论,深入研究教材,要活用教材,变封闭为开放,再讨论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课堂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空间,为学生架设创新的桥梁。为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课题组成员于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研,初步采取“主备人备课主备人说课成员商议修改反思”的模式,利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挖掘每名教师的智慧和方法,博采众长,探讨更多高效的课堂提问。2、同课异构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这里的
17、“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目的的同,而这里的“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既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同一个教学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课题、相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最终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同课异构”呈现了不同的课堂问题设计,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借鉴,拓宽教师的思路,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创造一种互帮互助的协作氛围。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这大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实践空间,也给同课异构提供了可能。为了了解不同的课堂提问所带来的课堂效果,课题组开展了由不同
18、教师设计的海拔最高的牧区的课堂展示活动,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同课异构” 。【案例呈现】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片段“青藏地区的位置”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一:师:要走进青藏地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我们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生: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师:读图 683,说说青藏地区在中国的位置生:青藏地区在我国的西南部。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青藏地区。(PPT 展示图 683 和中国政区图),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何发现?生:青藏地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师:仅仅是这两个省级行政区吗?主要包括青海、西藏,还有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问题设计二:将问题设计展现在学习单上,采
19、用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 部的 (地形区)。2、范围:青藏地区包括 省、 自治区、 省西部、 省西南部和 自治区南部边缘,主要包括 省和 自治区。师小结: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青藏地区的范围不同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地形区,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还包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部分。总面积250 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面积 240 万平方千米。青藏地区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之一,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青藏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 25%,人口不足全国的 1%。(课件介绍)尽管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不同的教师却设计了不同的课堂问题。对于
20、这个对比实验所涉及的两节课来说,可以看出,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其实都是倾注了教师的心血,都是教师思考的结晶。当然,每节课的课堂问题设计都未必尽善尽美,但是,每一节中所设计的问题都给予了我们不同的教学思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积累教学素材的重要步骤。作为现代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的意识,批判的意识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识。(4)探索实施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了解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情况及原因后,需要探索提高该课程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策略的选择及应用要在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做相应调整。大致地,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1、熟悉学科教材,结合相关学情教师要有效提问,就要了解教材,钻研教材,挖
21、掘教材,同时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可以通过调查、作业情况的反馈等来了解学情,从而猜想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与反应,方便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加强问题的针对性,使提问更加有效。(1)宏观上把握教材历史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通过六“w”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谓六“w”是指 when(时间) 、where(地点) 、who(人物) 、what(是什么) 、why(原因) 、how(怎么做) 。通过六“w”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初步从这几个方向大致地了解某个历史事件。如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这节课时,学生就可以大致从以下角度把握知识点:北宋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北宋的建立者
22、是谁?北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北宋统一了哪些地区?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这些角度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这节课的脉络。(2)微观上处理教材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插图,这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针对插图可以提出基于教材的有效问题。如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就告诉我们我国的地形状况,为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从这幅剖面图中你能观察到什么?想想这样的地势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从插图中发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活用提问类型,优化教学结构课堂提问的类型多种多样,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不同的课堂应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1)直接提问:
23、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所提问题比较直白,通常表现为“是什么” “为什么”等等。(2)侧面提问:简言之,就是绕个弯提问,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思考来理解问题。(3)引导提问:在让学生预习历史与社会时,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阅读;在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给予提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4)激励提问: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知欲,促使其将知识进行类比、转化和迁移。(5)深究提问:即追问,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作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针对该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发问” 。通常的表述形式是“请说说你的理由” 、 “你从何得知”
24、 “你是怎样得出该结论的”等等。这样“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拓展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不能拘泥于提问形式,要根据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内容加以选用,做到活用提问形式,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3、注重提问方法,把握提问原则我们还可以通过掌握有效提问的一些具体方法,把握提问原则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准确提问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提问要求做到准确提问。一是指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提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精确而不能摸棱两可,问题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才不会让学生偏离思考的方向。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设问前教师应对学生本身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对社会的认知有清楚地了解和准确
25、的估计,科学地按一定的梯度展开精确提问。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提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如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让学生思考:汉朝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为什么这时候能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对今天的社会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归纳、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因此这个看似“难”的题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二是指对学习对象的准确提问。提问要有选择性,可以根据学生的神态选择提问对象。有经验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会环顾全班
26、学生:学生举手说明信心十足,有把握回答;托腮挠首说明正在思考,一时难以回答;埋头躲避则说明不愿回答。因此,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神态,及时捕捉所需要的对象,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基础好的则回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2)适度提问提高提问有效性的保障有效提问要求做到适度提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的便是“新”与“旧”的关系。孔子认为教育学生全面地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进展情况,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可见,教材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最简单的“广度”就是指知识前后的跨越度。如在讲八年级的丝绸之路时除了综合探究三的内容,还有在探究三
27、之前的张骞出使西域和探究三之后的唐朝生活中都有些许涉及,需要学生注意前后联系。当然,提问贵在精不在多,提问并非多多益善。过多的提问会造成学生的课堂负担,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怠。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越简单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和深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个桃。这必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3)适时提问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基础有效提问要做到适时提问。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时候;二是学生探究方向尚不明确时;三是学生
28、自我评价的时候。在恰当的时候还要进行有效追问。适时追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清晰,也能使学生的回答更规范、更准确。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刻时进行追问。如在七年级气象万千教学时让学生回答浙江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这时学生回答后便可追问这种气候有何特点。提问要把握时机还要求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要学会等待。问题抛出后学生需要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思考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点”而不愿再回答,而思考时间过短,许多学生根本没理解透彻,参与不进课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叫答的时机。(4)多样提问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原则有效提问要做到多样提问。只有恰到好处、巧妙使用提问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29、,达到良好的效果。 巧设开放性问题。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教化明智的社会科学,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了解社会现象、汲取历史营养,从而服务于现实。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求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在学生回答后要及时地给予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形成成就动机。 学会激趣性提问。经常有学生反映历史与社会课枯燥无味,尤其是八年级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分析史料,很多同学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更无从说培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幽默风趣的提问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堂效果。 适当让学生提问。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地是问号”。尽管有效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选择和把握,但也可以在把握好课堂方向盘的前提下转换一种提问方式,可以变教师一人提问为学生提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