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152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 7 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7.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因此,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一方面,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需求 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量空前膨胀和频繁更新也将对传统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1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被定义为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也被定义为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了解

2、信息技术的四项基本内容,即信息技术的“四基元”。 ( 1)感测技术 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 ( 2)通信技术 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 ( 3)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 ( 4)控制技术 效应器官功能的延长。 信息技术“四基元”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和谐整体,共同完成扩展人的智力功 能的任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7-1 所示: 2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1)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信息素养应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 ”三个方面。 ( 2)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3、 ( 3)学习化社会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 1)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 ( 2)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 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 3)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 ( 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7.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界定 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描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该定义可简言之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

4、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 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目的是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2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7.1.3 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1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不清楚 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此,

5、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仍有不少教师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没有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领导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用。 ( 2)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不了解 不少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 术”。 这种观点在中学计算机教师中颇为流行,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中也不鲜见。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 3

6、)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不了解 很多教师对整合的理论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停留在“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浅显的层次上,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看法实质上是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表明他们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是一知半解,甚至根 本没有掌握。 2对于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思考 (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2)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 5)结合各学科

7、的特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实现整合; 7.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层次 7.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传统教学结构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关系是: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和绝对权威,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用耳朵听讲、用手记笔记,处于被动状态; 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 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

8、学结构,即“主导 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7.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2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3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 3 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7.3.1 “学教并重 ”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1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和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各自的优缺点可见表 7-2 2 “学教并重 ”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3 “学教并重 ”教学设计流程的特点 ( 1)可以

9、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 接受”教学分 支。 ( 2)在“传递 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 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 接受”教学的长处(如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影响;在“情境创设”(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 4 7.3.2 “学教并重 ”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分析 1.“发现式 ”教学分支的设计 ( 1)学习任务

10、的 设计 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考虑如下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任务的解决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的设计要注重渗透和潜移默化。 任务的设计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统一。任务的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体验。 ( 2)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不同的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 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情境创设。 学习情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

11、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学习情境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服务的。 学习任务与真实的学习情境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 ( 3)学习资源的设计和认知工具的提供 学习资源的设计指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认知工具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述问题,更好地表述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正在学习的客体。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有重要作用。 ( 4)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建构主义

12、学习理论下的常见的 3 种自主学习策略的比较如表 7-3 所示。) ( 5)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常见的协作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 等五种,实际教学往往包含多种协作式教学策略。 5 2.“传递 接受 ”教学分支的设计 ( 1)确定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可以有 “类属关系 ”、 “总括关系 ”和 “并列组合关系 ”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上位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

13、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下位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并列组织者 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由于不同教学媒体的特性不同,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优化的“超级媒体”。 所谓的教学媒体选择就是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 ( 3)

14、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针对上位组织者 渐进分化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 容性最广、抽象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 针对下位组织者 逐级归纳策略 逐级归纳策略:先讲包容性最小、抽象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性即提高一级。 针对并列组织者 整合协调策略 整合协调策略: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以便把当 前

15、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7.3.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 1教学模式的概述 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 1)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 2)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 ( 3)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模式 ( 1)“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也称为“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

16、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包括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应用,如电子讲稿制作与演示;用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支持课堂演示、示范性练习、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形式得到新生,并且有助于教师在信息化时代6 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可以用图 7-3 来表示,它包括 4 个基本步骤。 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与呈现新的学习内容。 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促进对新知识的巩 固与迁移。 图 7-3 “传递 接受”教学模式 ( 2)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 是指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

17、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主导 主体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 两个 方面: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用图 7-4 来表示,它的实施包括 5 个基本步骤 1. 创设情境 、 启发思考 、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总结提高。 图 7-4 探究性教学模式 ( 3)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

18、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用图 7-5 来表示,它的实施包括 5 个基本步骤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解决问题方案。总结提高。 图 7-5 研究性教学模式 7 7.3.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资源建设 1学习资源的基本概念 学习资源( Learning Resources)是指在 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资源包括两大类: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软件资源,即笼统地分为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包括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网络

19、教室及校园网络等;教学软件资源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案例、课件、网络课程及专题学习网站。 2学习资源的类型 ( 1)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直接作用 的客体,指经筛选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 2)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主要指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 ( 3)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不仅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3学习资源的建设 ( 1)学习资源建设有 4 个层次的

20、含义 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该类资源主要分 8 大类: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 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 网络课程建设。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资源建设的评价。通过评价筛选出优秀的教育资源。 驾驭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7.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定、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属于教学评价范畴,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21、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流程 8 ( 1)教学评价的方案设计 明确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标准,选择合理的评价尺度。 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适当的工具。整理评价数据,得出合理解释。 ( 2)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分解目标。通过归类合并导出评价对象特性。建立评价标准。 对标准进行描述。确立其价值取向的原则。确定指标的权重。 ( 3)教学评价的实施 教学评价的实施方 法。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除了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外,还要充分发挥概念图、学习契约和量规等评价方式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实施要求。 第 8 章网络课程设计与

22、制作 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 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8.1.1 网络课程的概念 首先是课程,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 其次要体现网络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 再次,网络课程应该体现网络教学的特征,网络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非面授教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8.1.2 网络课程的类型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分屏课程”、“ Flash 课程”、“网页型课程”等; 按教

23、学策略可分为“讲授型”、“自学型”、“体验型”和“问题解决型”。 按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围绕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和“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思想组织 和开发网络课程 以学习资源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而远程教育更多是以目标为导向,因此,“以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优化整合的方式”建设网络课程,更符合网络教育的实际; 按照学习活动思想来构建网络课程,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活动被分为若干步骤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特定教学策略,并配以恰当的资源,有利于学习的有效发生。 8.2 网络课程开发过

24、程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 教师不再是知 识的唯一源泉,最大的知识源泉是网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8.2.2 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确定教学大纲 、 确定教学内容 、 总体设计与原型实现 、 内容组织 、 内容表现 、内容导航 9 脚本编写 、 素材准备 、 课件开发 、 教学环境设计 、 教学活动设计 、 运行维护与评价 8.2.2 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确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内

25、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网络课程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网络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 2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实验手册。如果已有优秀教材,则可以选用。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 3总体设计与原型实现 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网络课件原型。 通过原型设计,确定网络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导航风格、素材 的规格以及脚本编写的内容。 4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

26、依据。 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每一章)、参考的教学资源、课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 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 模块组织结构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课程结构应为动态层次结构,而且要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确保用户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跳转。 5内 容表现 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 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 构图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好屏幕的空间关系,使画面新颖简洁

27、、主体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使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 5内容表现 动画的造型要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喻和夸张要合理,动作应尽量逼真,动画要尽可能接近事实。 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 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 6内容导航 列出课程结构说明,建立目录索引表,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如下内容:教学单元、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 指明学生所处的知识层次和位置,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 7文字脚本编写 文字脚本可以说是对教学软件的总体

28、构思的设计,它是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 制作脚本包含学习者将要在计算机屏幕看到的细节,例如,用各种媒体展示的教学信息;计算机提出的问题;计算机对 学习者各种回答(正确的或错误的)的反馈;在不同的情况下,10 学生应进行的正确操作等。 8素材准备 素材准备。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 ; 素材采集。通过扫描仪扫描图形,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声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 素材整理。制作好素材后,要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素材进行属性标注,纳入到网络课程的素材库中,供

29、学生学习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参考。 9教学活动设计 社会化功能 、 个性化功能 、 知识化功能 、 实践化功能 、 教学活动 的安排 、 自主学习活动实施 10运行维护与评价 网络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通过相应的管理系统的管理,本身就可以纳入到网络课程中并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课程的设计需要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实际的教学数据,然后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做进一步修订。 8.3 使用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制作网页 8.3.1 Microsoft Expre

30、ssion Web 主要功能特色 以标准为基础的网站 、 精密的 CSS 架构和格式 、 丰富数据展示 、 强大的服务器技术 新纪元、新工具 、 内外皆美 、 特别注重标准 8.3.2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软件界面介绍 8.3.3 制作网页实例 以摄影技术课程网站主页的制作为例讲解如何用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制作网页。 1启动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指向“程序”,单击“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启动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2

31、新建站点 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网站”命令,在 D 盘下创建一个以“ mysite”命名的只有一个网页的站点,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默认建立主页为 deflaut.htm。 3在站点中添加素材和网页 打开站点文件夹( D:mysite),为了便于归类和管理,新建几个存放素材和网页的文件夹。 4制作主页 回到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软件界面,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网页”“框架网页”命令,新建一个“嵌套式层次 结构”的框架网页来决定主页的结构。 5保存框架网页 新建三个子框架网页,保存框架网页,左框架命名为“ left.htm”,右上框架命名为“ right.htm”,右下框架命名为“ main.htm”,总框架命名为“ default.htm”。 6布局网页 在布局网页时,考虑到是以图片为主的摄影课程的网站,选择深色背景浅色文字比较能够突出照片的效果。为了使网页的效果更生动,采用表格布局网页,插入文字、图片等元素。 ( 1)设置框架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