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肺炎喘嗽(TCD 编码:BEZ020)西医病名:肺炎(ICD-10 编码:J18.901)肺炎喘嗽是以肺气闭塞为基本病机,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病证。肺炎喘嗽相当于西医学的肺炎,即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ZY / TO01 . 4-94 ) 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1.3 禀赋不足患儿,
2、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2006 年 10 月)2.1 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2.2 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2急促、鼻
3、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己,神昏澹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2.3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2.4 实验室检查:(1)胸部 X 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二)证候诊断1.风热闭肺证:
4、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3.痰湿闭肺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气急喘憋,胸闷纳呆,泛吐痰涎,困倦乏力,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指纹紫于风关。4.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搜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5.心阳虚衰证:面色苍白,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间痰鸣,气急鼻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逐渐增大,舌
5、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或指纹青紫,可达命关。3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药汤剂(1)风热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2)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泄肺开闭推荐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萎壳、桑白皮。(3)痰湿闭肺证治法:健脾燥湿,豁痰开闭推荐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制半夏,茯苓,苏子,紫苑,冬花,白芥子,莱菔子。(4)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泄肺开闭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
6、、黄芩、桅子、石膏、甘草、知母。(5)心阳虚衰证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甘草。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4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 23 次,水煎滤渣服。3.中成药辨证选择小儿清肺颗粒、肺力咳口服液等。(二)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三)外治法1.药物穴位敷贴疗法 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2.雾化吸入疗法 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
7、难咯者。3.中药灌肠法 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4.拔罐疗法 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5.伏九贴敷疗法 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三、护理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 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指标1.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
8、情况52.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3.理化指标:X 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2)疗效判断临床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 X 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明显好转。有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无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小婴儿患肺炎时咳嗽反射较弱,常无力咳痰、痰多难除。解决方案:加强中医外治方法的挖掘、加强拍背与体位护理指导,促进排痰。2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9、肺炎,疗程较长,单纯祛邪用药恐正气难支,不利抗邪,但扶正介入的时机何时为好尚无规律。解决方案:根据中医邪正相争的发病学说与小儿肺脾不足的特点(肺常不足、脾常不足) ,探索早期外治敷脐护脾健胃,益气扶正,内治清热化痰祛邪并施的疗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1实施小儿肺炎中医临床路径,以规范中医的诊疗行为。2外治法根据中医经脉穴位的理论,所用药物既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又不经肝脏解毒而产生毒副反应,虽用药量少,却可显著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及啰音的消失,积极缩短病程,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避免其致体内菌群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此方法简便、经济、有效、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因而应进一步在药物、穴位的选择等方面改
10、进以上所列外治法,并深入研究其他传统外治方法,充分发挥6中医外治法的优势。7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中医病名:小儿泄泻病(TCD 编码:BEZ120)西医病名:腹泻(ICD-10 编码:k52.904)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 ,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1、(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5 次,多达 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1)大便性状有
12、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8(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 2周以内。2迁延性期:病程 2周至 2个月。3慢性期:病程大于 2个月。(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
13、紫滞,脉濡数。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二、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寒泄泻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9(2)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中成药:枫蓼肠胃康合剂等。 (3)伤
14、食泄泻证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中成药:小儿化积口服液等。 (4)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等。2.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 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2)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 1次(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 1次。
15、(4)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七节骨等,每日 1次。3.外治法(1)敷贴疗法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10伤食泻方:丁香、焦三楂、焦神曲、鸡内金。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脚贴固定,每次帖敷 68 小时,每日 1次。(2)针灸疗法针法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 1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
16、皮肤 23 厘米,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 1520 分钟。分别灸神阙、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 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3)中药经皮治疗(4)生物电共振治疗 4.基础治疗(1)轻度脱水者给予 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2)体温超过 38.5摄氏度者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四、护理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