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保障“积累课”的实施效果摘 要:“积累课”是 2014 年 9 月立项的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丰富语言情境,提高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 (项目编号:JCJYC140103010)中提出的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文结合一年多以来的课堂教学实验,系统地阐释了如何保障“积累课”创新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问题。 关键词:课题研究;新课型;实施效果 “积累课”创新课堂模式是立足于课堂的语言积累教学,要求教师从研究语文教材的文本性质出发,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性,巧用教材构架起“积累”的桥梁,创设高效课堂阵地,实践特色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与“积累”同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
2、文素养。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实验中,我们是如何保障“积累课”的实施效果,真正实现有效积累的呢? 一、立足文本,巧用教材 1.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使知识系统化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侧重于从文章的内容及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方面进行组织编排,以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编排顺序却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例如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考察的说明文体,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共有 12 篇课文,分别编排在七上第五单元(两课)和八上第三、第四单元(十课) ,两者相距整整一个学年。而且,七上第五单元的两篇说明性质的课文中, 看云识天气属于事理说明文, 绿色蝈蝈则类似于事物说明文
3、。作为说明文体在初中生面前的“首秀” ,我们该怎样进行透彻讲解呢?在“积累课”创新课堂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尝试从八上的十篇课文中选取与之类似的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两课,两两搭配,系统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加强了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还有效避免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知识的混淆,有力保障了积累的有效性。 2.打破传统课堂格局,一课多文、一文多用 所谓“一课多文” ,就是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为了更加高效地解决某个问题,同时引入多篇课文进行教学的课堂模式。在“积累课”创新课堂的教学实验中,我们首先尝试了对文学常识和生字词的集中教学。具体做法是: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提前布置学生对
4、以上两项内容进行预习,分类记到专项积累本上,并初步识记。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采用问答、展示、竞赛等不同形式集中处理。这种教学模式既节约课堂时间,又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阶段的教学实验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制作课件、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这两项语文基础知识的集中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课多文”还适合于非系统的知识点的教学。比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类很难通过一篇课文讲清楚的问题,采用“一课多文” 的课堂模式就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一文多用” ,则是把一篇课文用到不同知识点的专项课堂之中。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借鉴东西很多。在“积累课”创新课堂的教学实验
5、中,针对一篇课文进行课堂探究时,我们往往抛弃面面俱到的讲解,侧重于它最突出的一点,全力突破。文中其他值得借鉴的部分,往往会在不同的专项学习中进行分析。比如最后一课的文本探究重点是人物描写的作用,在写作手法的专项讲解中,还用到这篇课文来诠释“以小见大” ,在标点符号的专项讲解中,又用它里面的句子来讲解省略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巧设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觉得学习语文基本是为了应试、对生活没有实际帮助的学生,竟占到了参与调查人数的 78%。怎么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用处呢?在“积累课”创新课堂的教学实验中,我们摸索出
6、了“联系生活、巧设话题”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为例,从两个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1.课前巧设情境,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驳论”的方式呢?对,争论!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社交状况” 。课题组郭妍老师在讲这节课时,拿了一个手机问学生:“你觉得中学生带手机好不好,为什么?”这大概是每个教师和家长都很纠结的问题,也是每个孩子都有话要说的问题。郭老师对每个孩子的观点和理由进行了巧妙的点评,让他们意识到因为自己的观点、理由或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小到争论的胜负、大到谈判的成败。由此引
7、入新课,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这样的导入,会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努力去学会它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设计一个与课文重点相关联的生活情境并不难,难的是教师对设计情境下学生反映的把握和有效引导。设计情境中的状况毕竟是大多数孩子们都曾经历过的,因此他们会简单地理解为“我会” ,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自以为是” ,这就要求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语言拿捏到位了。 2.课后巧设练习,让学生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课前巧设情境”解决的是学习目的和兴趣问题,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还需要“巧设练习”来进行检测。 有了课前情境的设置,课后的练习就可以要求学生重
8、新审视自己课前的表述,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重新组织语言。如果时间充分,这样的练习一般在课堂上完成。课下作业最好设计成不同的形式,借以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郭老师设计的课后作业是:假如你很想参加学校的篮球兴趣班,但妈妈以占用写作业的时间为由拒绝了你的要求,你会怎样说服妈妈?该练习同样要求“驳立结合” ,但改变了课前情境问题的发散思维模式,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这样的课下练习设计更能有效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与家长的沟通是每个学生都避免不了的,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能够用于生活、改变沟通效果时,是不是会对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期待呢? 所谓“实践出真知” , “积累课”创新课堂目前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教学实验,以上所述方法仍然会在今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实施论证。 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丰富语言情境,提高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CJYC1401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