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22675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1、以旧带新导入法“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 ”就好像一条很长的铁链,前后的知识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

2、要先复习旧知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案例分享: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以旧带新导入法。由于在三年级,就已教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么比万大的数,如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

3、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案例分享: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 24 元的玩具

4、,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 6 元至 9 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再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点评: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传统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 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摆小棒 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实际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而上述案例中的导入,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

5、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贴近新知导入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案例分享:我们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师:大胆地设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与什么共同之处?点评:由课题直接导入新知学习,简单而有效。2、设疑导入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

6、而非达”的愤悱境地,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案例分享:在教学“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老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 “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 2、5 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 2、5 整除,哪些数不能被 2、5 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 2、5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

7、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 2、5 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2、5 整除吗?” 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三、创设情境导入1、生活情境导入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分享:黄爱华老师在绍兴上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绍兴有哪些特产?” 这个问题密切联系当地的特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

8、学生在举例中就举到了黄酒是绍兴的特产。黄老师马上问:“黄酒厉害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商标纸上的说明,指出黄酒并不厉害,因为上面的酒精度只有 16.5%。黄老师马上导入,“同学们想知道这个 16.5%表示的意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 ”点评:这样的导入密切地联系当地的生活实际,给百分数以丰富的背景,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刻理解数学与现实是结合在一起的。2、故事情境导入法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

9、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案例分享:在教关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 (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 257.6 依仗自己大,对 25.76 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 25.76 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 257.6 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

10、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 ,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 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点评:采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直观感知导入法直观感知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演示,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地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

11、教具或投影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案例分享: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堂课时,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设计导入环节。(教师先在桌子上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教师表演在白纸上印出圆形。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实物、模型来发现魔术中的奥秘。(原来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了。 )点评:以上案例主要是通过解决“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进行积极地观察、研究,以达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最终目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凭空进行想象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像以上案例一样,经常要借助于实物与模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