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把图上上来,文字部分稍后开始。附: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1在解读完“间岛” 问题后,我们该把视线西移了,因为中朝边境的历史纠葛还没有结束。因为即使中、朝(韩)双方能够就“图们江”正流问题达成共识,也并不代表对于整个图们江的走势有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一条界河来说,最容易产生分歧的一般有两个地方。一是呈喇叭形的入海口;二是水量不大,分支甚多的源头处。而自从俄国人将中国地区从“日本海”沿岸国家剥离出去后,图们江口其实就没中国什么事了,当然也不会与朝鲜产生边境纠纷(出海权还是要搞一搞的) 。因此在历史上,中朝之间的主要边境矛盾集中在图们江的源头上,而在这个区域,由于已经临近朝、满两族的圣山长白山(白
2、头山) 。其划界问题对于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和敏感度,甚至还要高于“间岛”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长白山” 的地理位置,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它在东北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从地理形态上来看,长白山及其周边的一些山体,其实是位于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组山体。之所以说“长白山”具有分水岭性质,是因为它恰好处在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那个夹角处(东面就是三角形的“间岛”地区) 。发源于其北麓的河流,流向长白山脉,并最终汇集成为松花江的南支;而发源于其南麓的河流,却并没有能够穿越朝鲜东北部山地(这部分的山地海拔太高) ,而是贴着朝鲜东北部山地的北沿,汇集而成了鸭绿江,流入黄
3、海。从这个意义上说, “长白山”与其说是“分水岭”,不如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山地的“ 分割点 ”。也正是因为能够兼顾南北, “长白山”才被其北面,纵横于长白山脉中的“满族”,以及其南面,活跃于半岛山地之中的“朝鲜族”,共同视为“ 圣山”。对于这样一个在地缘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山体,中朝双方都在试图从文化上将其包容在自己一方的地理结构中。典型的表现就是“长白山” 与“ 白头山”之争。实际上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在“ 长白山”问题没有政治化倾向之前,并没有刻意去区分这两个概念。在我找到的一本,70 年代末的中学地图册中,山头上那池“圣水” ,还是被标注为“ 白头山天池”。而在现在,我们所能看到
4、的地图上,其正式名称都已经被改称为“长白山天池”了,只是在这个名称下面,会用括号标注出“白头山天池”这个曾用名。 (相关的风景区,也是以长白山为抬头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当然不会有相关的文件公之与众。不过这种微妙的变化,确实是随着三八线以南那部分“朝鲜半岛”的经济实力提升,并开始对中朝边境现状指手划脚后,才发生变化的。实际上,名字只是一个符合,如果不被迫承担太多的责任,叫什么真的无所谓。不过既然半岛内部有这种想法,并且将“圣山”南面的一条小山脉命名为“白头山脉”;那么中国方面自然也有权利将“长白山”,作为整个东北边境的山地的一部分,合称为“长白山脉”。虽然双方在地理名称上的这些做法,并不
5、会真的对地缘政治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如果中国境内的这座“名山” ,跟朝鲜半岛内的一条山脉同名的话,难免会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产生联想。更为重要的是, “白头山”这个称谓,已经被写进了韩国的国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开始重视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正常的反应。记得有一种诈骗的手段就是,在某幢新交工的大厦中租个办公室,然后注册一家跟大楼名相同的公司名。之后以发包整幢大楼装修工程的名义,向诸多装潢公司收取保证金(一家几十万的收完后跑路) 。让自己国内的某条山脉名,与邻国境内的某座山体,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与这个案例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因为此,对于中国的“正名”行为,韩国境内的某些群体,是非常愤
6、怒的;其最经典的举动,便是几名韩国运动员在 2007 年长春“亚冬会”上举出“ 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 ”的标语,以抗议组委会将她们心目中的“ 白头山”,称之为“长白山” 。虽然这种行为并不会对政治家们的决断有丝毫影响,但却让这几个运动员收获了“意外之喜” ,在中国的网络 PS 领域,超越了中国本土选手网络小胖,成为当时露镜率最高的网络名人。当然,负面作用也有,就是让一些迷恋韩国偶像的中国韩剧迷,第一次有机会从公众媒体上,看到真实的韩国。抛开政治和文化因素,长白山也好,白头山也罢,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缘焦点,除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外,其独特的地理形态,也是让它成为“圣山”的重要原因。因为与东北地区和半岛北
7、部的其他山体不同,长白山是座死火山(也有说是“休眠火山”,那样的话,说不定哪天就喷了) 。相比于其他山体,火山更容易成为崇拜的对象。这倒不是因为火山喷发的样子壮观(那样的话,躲还躲不及) ,而是因为很多火山的轮廓都呈优美的圆锥状,下宽上窄的形态与人工建筑的祭台神似。如果上面再有些白雪(比如富士山) ,火山口再积点水的话(这样的话,圣水也有了) ,那从形态上就更有神圣感了。在敬畏自然力量的古典时期,中朝边境唯一兼具上述特质的“长白山”和它上面的“ 天池”,被满、朝两族共同视为圣地,也算是名至实归了。事实上长白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只是一组火山体中最为出挑的一个。在长白山的西南方向,有一个体
8、量相当,侧看形似“天鹅”的火山体,叫作“望天鹅山”;而在它的东南方向,对称的位置也有一个同级别的火山体,叫作“胞胎山”。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整个山体在外观上分为紧密相连的“南北”两部分北胞胎山、南胞山(所以外观看着比另两座火山稍长些) 。这三个呈品字型排列的火山,共同组成了一个地质学意义上的“长白山火山区” 。由于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的走势比较清晰,并且是从“望天鹅山”与“ 胞胎山”之间南北向的穿越而过,再西流入黄海的。因此位于鸭绿江西、北侧的“望天鹅山”地区,归属于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异议(但也同样有朝鲜移民) 。主要的边界纠纷集中在“长白山”与“胞胎山之间。之所以会有这种
9、情况出现,是因为作为中朝界河的另一位主角图们江,在此走向不明。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有“三江之源”之说。即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这其中松花江的正源(南源)二道白河,是发源于长白山的北麓,并且是唯一接入天池的河流。从这个角度看,当年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满洲人) ,倒真的是最有可能先溯江而上,到达天池朝圣的族群。而与松花江相对称的,就是发源于鸭绿江南麓的鸭绿江。不过鸭绿江的源头,虽然能够上溯到长白山的山腰之上,但却没有与天池相接。从朝鲜半岛的角度来看,这也为他们索要天池的所有权,埋下了隐患。不过相比于鸭绿江,同样声称发源于长白山的“图们江”,就麻烦了许多。正是由于它的源头不清,使得中朝双方在
10、划界时,所牵扯的领土问题就不止一池圣水那么简单了。关于图们江正源之争,实际上在康熙年间有产生了。1712 年康熙帝派大臣“穆克登”前往中朝边境勘界。按道理说,古典时期的边界是不用特别去勘察的,尤其是朝鲜与中国之间的这种藩属关系。不过我们前面说过了,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决定封禁东北。这样的话,燕山以南的汉人,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人就都不能进入东北地区了。不过既然你为大家订了条“善入者死”的要求,那最起码要让人家知道,过了哪条线才会死。出于成本考虑,长城没有被再次利用起来(这些蜿蜒于山脉之中的长城,驻军和维修成本都太高) 。阻挡汉族向东北移民的办法,靠的是在辽宁南部挖壕堆土,插植柳条作为
11、边墙,称之为“柳条边” 。而在中、朝边境,问题看似要简单的多,鸭绿江和图们江应该可以成为天然的红线。只是当双方勘人员到达两江地区时,才发现,鸭绿江上游的流水走向,还是很清晰的,但图们江上游却已经很模糊了。你甚至无法确认,图们江的正源,究竟是发源于长白山东麓,还是胞胎山的北麓。300 多年前的那次勘界行为,到底是定了一条什么样的边界。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长白山天池肯定是没有被包进去的。因为无论是鸭绿江,还是图们江,都没有与天池相连。最终在二者源头之间划的那条连接线,也不可能绕到天池中去的。由于历史是人写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偏向性了。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些史料时,重点不应该在双
12、方的记录者(很多还不是亲历者) ,是怎么说的,而是他们所提供的客观依据究竟有哪些。中、朝双方的历次勘界行动,一共为图们江的正源提供了三个选择答案,分别是:红丹水、石乙水、红土水。而如何在这三个分支之间选定一条,作为两国的边境线。就不仅仅要考虑长度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长白山以及鸭绿江的情况了一般情况下,考虑一条河流的正源问题时,通常是选择最长的那条支流作为正源的。而无论从当时而现在的情况来看,三源之中最南边的“红丹水”都是最长的一条。这条流向清晰的河流,很有作为地缘分割线的潜质。最起码你现在在常规比例的朝鲜地图上,还能够找到它的存在。如果从走向上看,它甚至成为了朝鲜“大红湍郡”南部的行政边境(这
13、个郡名有可能也是得自于此) 。关于朝鲜境内的一些地理现状,我只能是说是判断,不能说是结论。因为众所周之的原因,我无法从公开的资料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个问题甚至各国官方也在面对) 。如果从中国的利益来说,选择红丹水作为国境线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话,不仅长白山没有争议了,包括胞胎山以北的区域,都会被划入中国国土。粗略的估计,在确定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的情况下,朝鲜的“大红湍郡”和半个“三池渊郡”会被划为中国国土。要想让红丹水作为国境线,最大的问题是,它偏离长白山太远。事实的它的发源地是在胞胎山的西北部。在这里有个朝鲜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池渊”。三池渊的得名是来源于三个相互连接的湖泊(中国方面
14、称之为“三汲泡”) 。不过这组湖泊的总数实际上有七个,因此比之“三汲泡” 这个泥土气息浓厚的称谓, “七星湖”的名称会更正式些。一般认为,红丹水除了发源于北胞胎山上的支流外,主要源头是在“三池渊”(支流还有支流,这就是河流的特点) 。不过现在你在为数不多的,介绍朝鲜的网站上,会看到关于 “三池渊”的介绍中,有意无意的写到:即没有流出,也没有流入的河流。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机会成为界河的河流,真的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它的结构,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之所以说红丹水远离长白山,是因为在长白山与胞胎山之间,并非就是两山之间的谷地了。实际上在长白山的南面,还有一个和它联系紧密的,形态较小的山体小白山。如
15、果俯视整个“长白山火山区”的话,我们会发现,小白山处在长白山、望天鹅山、胞胎山组成的三角形结构之中。只不过就具体位置而言,小白山略微偏北,与长白山联系紧密。也正因为此才被称之为“小白山”(你理解为“ 小长白山”“小白头山”都可以) 。也就是说,红丹水实际上是发源于小白山与胞胎山之间的谷地,如果要成为界河,就必须推翻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的历史说法。而另一个难点则在于,如果与鸭绿江相源头相连接。如果按照通常所认定的那样,那势必要从小白山的西侧划出一条连接线,通过长白山南麓。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在小白山与胞胎山之间,寻找一条河流,作为鸭绿江的正源。要想找到这样一条河流,并不是难事,因为鸭绿江沿线
16、的山体之中,或大或小都有些河流汇入鸭绿江中。即使是在胞胎山的主体之上,找出这类支流也是很容易的。在胞胎山与小白山之间寻找这条支流的好处在于,其发源地可以尽量接近“三池渊”,也就是更容易在它与红丹水之间划条连接线(地理特征明显) 。最终,这个重任一条叫作银川河(银川沟)的河流之上,它的源头地就是三池渊的南面,在绕过一个叫虚项岭(中国方面叫“黄沙岭”)的山峰后,与长白山南麓流下来的鸭绿江水,汇集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朝鲜国内的现状太难掌握,我并不能十分确认这条有界河潜质的河流是否叫做“银川河”(它后来真的在地图上成为过界河) ,不过它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并且接受了朝鲜著名旅游地“鲤明水瀑布”水
17、流。在现有的地图中,你可以找到以“鲤明水” 命名的城市名,只不过河流及瀑布的位置要向西位移一点。如果红丹水银川河被分别确定为图们江、鸭绿江的源头,那么就意味着朝鲜现在的“大红湍郡”和“ 三池渊郡”绝大部分要划入中国。而就双方所认可的划界规则而言,这样做,固然能解决两江同源的问题,但共同发源于“长白山”(白头山)的说法却难以成立了。要做的这一点,除非将“长白山”与“ 白头山”的概念剥离。即认定满洲人的圣山是带天池的“长白山”;而朝鲜人所祭拜的圣山是南面较小的“ 小白山” 。这样就可以按照朝鲜人所认定的鸭绿江、图们江同源于“白头山”的说法,顺水推舟的将边境线推至小白山南了。对于上述说法,从清末到现
18、在,都有很多中国方面的民间“学者”,试图寻找资料加以证明。不过无论是中国境内的朝鲜族、还是南韩北朝,都认定那带一池子水,形态又好的火山才是真正的“白头山” 。问题的难点还在于,鸭绿江的正源源自于长白山南麓,是很明确的。这条生命力顽强的河流,从古至今的走势都没有什么改变,因此所招惹的麻烦也较图们江要少的多。因此试图以红丹水作为图们江源,小白山作为“白头山”的提案,并没有在正式的谈判桌上被提及。在清末的的几次边境谈判中,红丹水以北的石乙水和红土山水,才是双方争议的焦点。自从图们江“正流” 问题被确定以后,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图们江“正源”问题就成为了中、朝(韩)双方争议的焦点。而在 1885、188
19、7 年的中(清) 、朝两次谈判中,究竟是以位置更北的“红土山水” ,还是位置更南的“ 石乙水”作为图们江正源,中朝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换名话说,这个问题实际上被暂时搁置了起来。有一种说法是,清政府的代表曾经在第一次谈判时提出过以“红丹水”作为图们江正源。但正如我昨天所分析的那样,依红丹水划界,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历史共识) ,因此在历代谈判中,都没有再涉及到红丹水了(当时如果有提出,其实也就是个要价的筹码) 。无论是从“三江同源” 还是“ 两江同源”的角度看,清朝以前,图们江很有可能的确是发源于长白山东麓的。如果单从走向上来看,从红土山水的源头处,向正西方向划线的话,正好可以到达长白山东
20、麓;而如果按长度稍长的石乙水的走向,逆向划线的话,其指向的山体会是小白山。遵照这个几何原则,朝鲜方面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即消失了了那段图们江河道,更有可能是红土山水的西向延伸。不过在实际环境下,很少有天然河道是呈直线状态的,在地形复杂的长白山地区,更不可能存在。因此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谁更应该成为界河并不适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资料中,一般都是说“红土山水”是发源于一个叫“红土山”的山峰脚下。如果真的是这样,它在历史当中,就更不可能与长白山相连了。如果我们现在想在 GOOGLE 地图中,找到这座“红土山”的话,其实也很容易,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长白山东面有一段国境线是甚直线状的,而这条直线的最东端有一
21、个点叫“赤峰”,而这个赤峰就是当年的红土山,过了这个点,就会看到身为界河的图们江了。也许是觉得之前的名字比较土吧,中朝边境的很多地标,现在更书面化的名字了(又如“三汲泡”变成了“三池渊”) 。至于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深意,就不得而知了。要想找到长白山以东那段消失的河道,无论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找不到了) ,还是现在,都不可能了。如果从现实的长度上看,石乙水要比红土山水要长点。但如果以长度来论正源的话,倒不如力争红丹水了;而如果与长白山的方位关系上来看,红土山水则略胜一筹。不过与石乙水并没有本质区别(红丹水就不行了,明显是不会指向长白山的) 。所以说单从讲理的角度看,中、朝之间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更胜
22、过对方的依据。最终以哪条水作为图们江正源,就要取决于政治因素了。最终图们江的划界问题以条约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就是 1909 年那次由清朝和日本方面所签订的间岛条约 。我们之前也说了,这次谈判,解决了图们江“正流”问题,确定了所谓“间岛”地区的所有权为中国。而在确立了“ 正流”问题后, “正源”问题也随之一并解决了。如果从结果上来看,在“正源” 问题上,最终还是采用了中方的意见,即以石乙水为“正源”,然后通过石乙水的源头,西北方向划了条弧线,在长白山东南麓,与鸭绿江源交汇。而这个点,据说当年有穆克登留下的一块石碑,作为两江源头的标志。不过在力图考证小白山为两江分水岭的中国学者眼中,这块石碑很可能
23、是从小白山上搬过来的。所谓历史是人创造的,这句话的意义并不在于,谁才是历史的经历者。而在于记载和评论历史的人是怎么理解的。所以说,如果真的想从历史文字中考证出这块石碑最初到底是放在哪。或者说长白山还是小白山,才是两江源头,只能是一笔糊涂帐。从这个角度上看,依据现代的国际规则,所定立的间岛条约 ,其法律效力和记载的准确性反而是最有力的。在我们所学习的历史当中,经常会碰到“不平等条约”这个说法,其实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不平等条约这个概念。如果签订条约的双方,都是当时的合法政府,那么不管这个国家今后的政权如何更迭都是必须承认这些条约的有效性的。就象现时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在藏南问题上咬住不放,就
24、是因为当时和代表印度的英国人,签订协议的是西藏地方政府,从法律的角度看,是有瑕疵的(外东北就不行了,有正式条约。黑瞎子岛可以要,因为是俄国人强占的) 。而支持印度的西方观点则是,西藏政府在签订条约,放弃藏南时,已经处于独立状态了。也就是说,认定西藏当时有权力签约。当然,如果要打官司的话,中方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因为西藏地方政府一直到被和平解放那天,也没有正式宣布过独立。更没有独立与其他国家,建立过正式的外交关系。相信这一点,也是让很多精英级的 ZD 分子非常扼腕的。而同一时期的外蒙古,做的就正式的多了(怎么处理,和他们的后台老板是谁有关。让这些分裂主义者自己想是想不出的) 。经常有朋友对韩国人跳
25、出来,对中朝边境指手划脚感到不满。认为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法理上看,中朝边境问题与韩国无关。这个问题要看怎么说了,如果单就间岛问题来说,韩国倒还真的有发言权。因为放弃所谓“间岛”,与中国按照石乙水划界的协议,正是由当时的清政府与韩国签订的。所谓的间岛条约 ,全名叫作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其实正式的法律主体,是当时掌握中国政权的清政府,和在 1907 年更名的“大韩帝国”。而从法律上看,现在的韩国正是所谓“大韩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所以后来流亡在上海的半岛政权代表,叫作“韩国流亡政府” ,而不是“ 朝鲜流亡政府”) 。也就是说,尽管日本以保护国的身份,替韩方主导了这次谈判,但韩国政府肯定是直接
26、的签约者。所以韩国民间,甚至一些拉选票的议员,可以骂日本出卖了韩国的利益,也可以递交试图否定间岛条约的方案,但你从来不会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看到这个问题。当然,对于中国来说, 间岛条约所划定的国境线,只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实际上国与国之间划界,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一说。按照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地缘关系来看,如果在没有外力的干涉情况下进入现代社会,中朝之间的国境线很有可能会比间岛条约更向南推进些。最起码图们江口和鸭绿江口不会是现在这种状态。而日本当时之所以看似对中国作出了让步,其实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间岛一节已经分析过了。估计很多朋友还是搞不清“韩国”与“ 朝鲜”的法律关系,那我们就花点
27、时间来理顺一下。朝鲜王国是在 1895 年,甲午战争后和中国解除藩属关系的(马关条约所定的) ;之后日本并没有当然的取得了朝鲜的保护权,而是由俄国人乘机插入(俄国人还逼迫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 。从朝鲜的角度,也希望由于俄国人的介入,来摆脱日本这个千年死敌的控制,所以当时也是积极向俄国靠拢。这种情况直到 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才得到彻底改变。日本在战胜俄国后,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并与之签订正式的保护条约。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这种保护与被保护性质的国家关系也有,并不能算是非常规做法。比如不丹就是受印度保护的,军事和外交权都交由印度打理(所以现在还没和中国建交) 。朝鲜王国变身为“大韩帝国”
28、是在 1897 年(前段打成 1907 年了,特此更正) 。脱离了中国控制,又暂时没有与日本建立正式保护关系的朝鲜国,终于有机会过一把皇帝瘾了。所以不要说韩国历史上只有王,没有帝。那位 1895 年死在日本人手上的闵妃,在二年后也的确被追封为“明成皇后” 。不过朝鲜半岛的皇帝,注定是个过客,13 年后,也就是 1910 年,日本就正式吞并了“大韩帝国”。从此朝鲜半岛的最高领导者就变成日本派驻的“朝鲜总督”了。1909 年间岛条约签订时,正是现在韩国的前身:大韩帝国时期。所以说韩国人对间岛问题发声也是可以的。只是正因为是“大韩帝国”签的约,韩国政府才更没有理由来否定这个条约的有效性。要是后来的朝
29、鲜签的,倒还可以先认定朝鲜是一个分裂国家的“伪政府”,具体的做法就是不承认朝鲜的政权合法性,在每一次正式的外交场合,都要求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宣誓般的说一遍“*国方面重申,承认大韩民国政府是代表全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政府,北韩是韩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同“北韩”只进行非官方经贸往来,绝不同台湾发展官方.”云云。别小看了这种做法,真要是韩国统一了朝鲜,可以以这点为由,否定朝鲜所签订的对外条约。先不说韩国是否真的有想法,有能力按照中国政府对台湾岛的路子,来处理朝鲜的法律地位问题。即使他真的这样做了,也是没有办法否认间岛条约的效力的,反而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后来与韩国分治朝鲜半岛的“朝鲜民
30、主主义共和国”,在边境问题上其实比韩国人做的更好。当然这种“好”,是站在朝鲜半岛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国的角度看,只能说这种结果是个“利空” 。因为中朝之间的边界,向中国一方收缩了。不知道昨天出什么错了,本来想先发近景的“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 1”的,结果发了两次都成图 2 了。再发一次,这张图算是特写,在帖子里应该就可以看清细节了。刚才说我说了韩国的法律继承关系,现在要谈谈朝鲜了。从现在朝鲜的法律继承关系来看,应该是认定 1895 年之前的“朝鲜王国”,才是自己的继承对象。这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至于说其后的“大韩帝国”,从朝鲜的角度看,会被认定为日本控制下的伪政权,由此
31、也可以认定现在的“大韩民国”是个伪政权,只不过主子换成美国了(就是这样宣传的) 。当然,金家父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还真没办法给个准确的答案。上述观点只是依法律和逻辑做出的推断。如果有人能够采访到朝鲜第二、三代领导人,可以就上述观点求证一下。认定自己是继承朝鲜王国,而非“大韩帝国”,除了以此而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认定韩国的“伪政权” 性质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大韩帝国 ”所签订的一切条约,都可以以伪政权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而加以否认。这其中就包括了间岛条约 。如果中朝两国当时只是正常的邻国关系,其实是可以不必理会这种区分的,毕竟这只是朝鲜半岛的家务,不能由此而影响对外关系(好象两子争位
32、,但家族之前所对外的债权债务不能就算了) 。但当时中国与朝鲜出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地缘上成为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朝方所提出的要求,就不能以置之不理的态度来应对了。还有一点就是,签订间岛条约的中国方面代表,是被认定为腐朽、封建、卖国的清政府。这个政府所签订的对外条约,包括间岛条约所定立的一些条款,也中国方面认定为是不平等条款。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中朝之间进行的边境谈判中。中国方面也没有以间岛条约作为依据,而是完全另起炉灶,划出了一条自己所要求边境线,来和朝鲜方面博弈。中国方面的所提出的中朝边境线,和我们昨天所分析出的,红丹水七星湖(三池渊)银川河,这条理论上对中国最有利的边境线很相似
33、。所不同的只是北线并没有以红丹水为界,而是以石乙水为界,并从其源头处向南延伸至三池渊、虚项岭,并与银川河相接。如果从朝鲜现有的行政区划而言,相当于放弃了通过红丹水划归“大红湍郡”的权利(理论上的) ,而基本将主权覆盖了朝鲜的“三池渊郡”)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采取间岛协议 ,所划定的那条国界,即以石乙水源头,向西北方向延伸国境至长白山,应该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当时的人看,这个条约是由腐朽的清政府,和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的,根本就不应该具备有法律效力。二是从务实的角度看,朝鲜方面当时所要求的国境线,在中国的实际控制线之内,仅仅从谈判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把自己的主张,延伸到对方的实际控制线内
34、。如果从历史和地缘现状来看,双方在整个图们江源和长白山地区,算是各有优势。中国方面的优势在于,朝鲜在明清两代与中国都是藩属关系。如果一定要在故纸堆里找依据的话,那么中国方面是可以找到相关“历史”来佐证自己的要求的。另外就是从地缘实力对比上来看,无论对面的是朝鲜,还是韩国,优势都在中国一方。换句话说,中国要是来硬的话,象藏南那种打过去,又不得不撤回来的情况,出现的几率是不大的。而朝鲜方面的优势则在于,在这一区域的民族成分上占有一定优势,这一点我们在间岛部分已经分析过了。还有就是,朝鲜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在东北地区的缓冲国了。为了保证中国在东北那些重工业基地的安全,中国对于朝鲜政权是一直采取扶植态度
35、的,抗美援朝的决定,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出台的。实际上中、朝两国在当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依存度上来看,朝方对于中国的依靠度要高得多。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没有朝鲜的缓冲,中国的政权和地缘结构并不会有影响;而如果反过来没有中国的支持,三八线这个地缘概念应该就不存在了。不管怎么说,中朝双方当时需要在一种同志兄弟的气氛下来商定边境问题。而正常国际关系中,所重点考虑的“前朝”条约,人口结构和实力对比关系,暂时都不能起作用了。既然大家是平等的谈判,那么是否能够提出过硬的理由,让服对方做出让步,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道理”站得住脚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朝鲜方面所要求的边境线是什么样子的。首
36、先就图们江源的确定而言,朝鲜方面当然是坚持以红土山水作为正源了。而在以红土山水与长白山之间,朝鲜方面并没有划出一条直线。而是划出了一条倒先向南转折,再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倒三角形状的折线。之所以要这样划,是因为需要充分考虑地形的原因,所确定的边境线,尽量从山脚下的谷地穿过。也可以说朝鲜方面是在试图寻找一条,连接红土山水的,与长白山相边的图们江故道。不过这条边境线在将至长白山时,还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横向切割了数条谷地、河流。之所以要这样做,为了就是把长白山天池完全包进去。 (长白山的侧坡,有几十条,均匀分布的河道。想把山头全包进去,必须要让国境线违反一些地理规则) 。而为了显示自己没有以大欺小
37、的意思,当时中国方面的军事控制线,还是以朝鲜方面确定的这条边境线为准的(朝鲜方面应该也是这样处理的)朝鲜方面希望把天池包进去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整个民族一直以天池作为民族发源地。但如果要这样做,仅仅把以前可能在长白山东麓的图们江源头,和明确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源头连接在一起是不够的。那样的话固然能够得到一部分长白山的山体,但与天池就无缘了。因此不仅图们江一线的国境线违反历史共识的和向天池北面延伸,在朝方所划定的边境线中,鸭绿江一线的国境线,也同样围着天池转了一圈。只不过朝鲜方向并不在在接近山顶的鸭绿江源头处,开始划它的弧线。而在在鸭绿江上溯至小白山西麓的峡谷地带时,就开始将国境线偏离
38、鸭绿江了。而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就是鸭绿江峡谷西侧山体的最高点。至于围着天池转的那圈国境线,则是选取了天池边上,那些超过 2000 米的山峰了。就后来的结果而言,在正式的划界谈判中,中方应该是放弃了将边境线划至小白山以南的想法。或者说这个筹码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否则就算是以公平原则看,最终的国境线也应该在中、朝双方的要求线中间,最起码是间岛线)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抛开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其中有两个原因应该是主要的。一是中国方面所划定的那条以石乙水银川河为地理标识的国境线,并没有过硬的历史依据。最低限度,与长白山这个已成共识的“源头地”相距甚远(从这个角度看,倒还不如以间岛
39、线为依据更务实) 。另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方面提出了一个非常过硬的理由,就是长白山南麓,是伟大领袖开展革命工作的“圣地” 。无论从民族感情,还是维护政权的角度看,都势在必得。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日据时期,东北地区抗日活动的地缘背景了。由于日本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因此中、朝两国不愿意被日本统治的军民,在目标和行动上达成了一致。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朝鲜族也占了相当比例,这其中的来源即有来自朝鲜半岛本土的朝鲜人,也有数代生活在图们江以北,具有中国国籍的朝鲜族。而由于地缘关系,靠近朝鲜半岛的抗日力量,中国方面的游击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以西的“辽东丘陵”也就是所谓的“ 南满” 地区
40、里的山地中;而朝鲜方面的抵抗力量,则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以东的间岛地区。而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长白山火山区”,也是朝鲜人(族)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这其中的领导者,就是后来朝鲜半岛的领袖。如果仔细观察“长白山火山区”的地理构造,就是发现长白山与小白山之间是最适合建立根据地区。与正常的地缘扩张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弱势一方的抵抗力量而言,地形复杂的山地才是最可靠的根据地。不过这些山地的海拔也不能太高,结构也不能太复杂,否则不仅敌人进不去,自己也生存不下去(所以井冈山、大别山可以成为红色根据地,秦岭、神农架就不行) 。而相互连接紧密,但之间又存在缝隙(河谷)的长白山小白山之间,就成为朝鲜游击队所选定的根据地
41、所在地。具体的渗透路线则是由小白山西麓,顺着鸭绿江大峡谷逆流而上(这样走虽然比较难走,但可以避开日本人的据点) ,到达长白山小白山谷地后,现折向东面,最终建立根据地。朝鲜方面把这些根据地叫作“密营”,在那里有一条河流叫作“小白河” ,最初的密营就是建立在小白河畔的。现在这些分布在长白山小白山谷地之间的密营已经成为了朝鲜的圣地了。它们不仅是朝鲜第一代领导人开始革命事业的地方;更在第二代领导人上台之前,成为了他的出生地。以至于边上有座海拔 1797 米的山峰,被正名为“正日峰”。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座海拔较低的山峰被再一次改名。不过如果再在这个革命圣地选择的话,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以上理由,
42、如果是在硬碰硬的划界中当然是不会被考虑进去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当然,完全按照朝鲜方面的要求,来划定边境线也是不现实的。至于说这其中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调整,今天实在没时间写了。前面有朋友问了,为什么就不能否认鸭绿江、图们江两江同源于长白山麓这个说法呢?怎么说了,首先在中朝两国没有划界之前,最起码从清朝起就已经认同这个说法了,要想否定的话,需要提供相当的证据。图们江还好说,反正无论哪条水,都已经离长白山有一定距离了。但鸭绿江的源头无论是从走向还是长度上来说,指向长白山南麓的。还有一点就是,在 1964 年划界以前,中朝(韩)之间对边界进行过两次确认。一次是康熙年间,为了封禁
43、东并而进行的勘界。那时候图们江上游的水已经非常浅了,并且时隐时现。不过这次勘界的价值,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划界行为划等号。毕竟中朝两国的关系摆在那,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更象是领导视察工作) 。不过这次勘界对于后世中朝两国划界还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就是正式以官方的名义,确认了长白山天池东南方向约7、8 里处为两江分水岭,并立碑以做标识。由于中方的代表叫作“穆克登”,因此这块石碑被称之为“穆克登” 碑。“穆克登”碑也为 1909 年,中、朝(韩)之间,在现代国际规则下的第一次划界确定了一个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 间岛协议中经石乙水源头,向西延伸的边境,最终还是指向的长白山的东南麓
44、,也就是“穆克登”碑的位置。现在提出异议的人,多认定当年“穆克登”碑是立在小白山南麓,而非长白山上,碑是被朝鲜人移动过了。而且朝鲜人最初所祭拜的是白头山是小白山,而非长白山。不过要想推翻这个说法,是很困难的。毕竟从法律的角度看,鸭绿江、图们江同源于长白山的说法,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更何况朝鲜半岛认定的圣地就是长白山和天池。抛开民族感情来看,如果从地理结构来看,长白山也的确比小白山更值得拜祭。并且其最起码是鸭绿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分水岭,如果满、朝两族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拜祭这座顶上带雪,中间有水,海拔又最高的火山,并认定是自己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正常的选择。相比之下,如果要选择小白山作为圣
45、山,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去拜望天鹅山或者胞胎山。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无论“长白”还是“ 白头”,所指向的都是山头终年积雪的情况,而纵观整个长白山火山带,也只有带天池的那个山头能够做到这点。上述内容只是就表面证据做的一点分析,并无法保证就一定是历史事实。因为即使是在一般案例中,也不是说你表面证据占优,所指向的就一定是事实真象。如果要用古典时期的“历史”来证明现在的诉求,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这种方法往往是在现代意义下的证据不占优,而又想对某一区域的所有权,保有权利的时候才会被重点使用(所谓搁置争议,大多是这样的背景下来的) 。也许中朝边境问题当时用一些模糊的历史概念搁置下来,放在现在解决会有不一样的
46、结果。但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式。中朝双方都不希望因为这个问题,而影响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如果完全站在朝方的角度看,他们一定也是很想提间岛问题的。毕竟那一区域是朝鲜移民的优势区,而由日本人主导的间岛条约作为划界的依据,双方都觉得怪怪的。因此似乎可以认定一点,中朝双方的默契是,朝方完全放弃重提间岛问题的权利;而中方在长白山地区划界问题上,以朝方的要求为基础商定边界。之所以要用“似乎”这个模糊用语来推出这个论断,是因为我们没有解密文件,以证明双方当时是否会有这样的交换条件。按照双方的行事风格来看,这很可能永远成为一个秘密。因此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依当时的背景,和合乎客观事实的逻辑,做一点推断罢了。希望引用此观点的朋友,不要将之这种学术意义上的探讨演变为结论附:长白山火山区了卫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