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62432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小学科学实验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执笔:朱曦铣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多年的科学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但是语言常常不严谨、不规范、不全面、答非所问,表达的意思也支离破碎。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能回答得很好,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在科学探究中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在这里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交流与沟通的社会,学生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或有所发展,必须学会沟

2、通,而沟通的基本方式是运用语言。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满足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需要。本课题以“小学科学实验语言规范性表达”为目标,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语言规范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语言描述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只做不说的形式。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策略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规范性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

3、,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2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小学科学实验语言规范性表达的策略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

4、都能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 1 年的时间,达到以下目标:1、形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步制定小学生科学实验中语言表达规范性的标准。 2、使学生建立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际心理。二、研究的过程与措施本课题从 2018 年 3 月设立,一年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前期准备工作对课题方案的再学习、再修改本课题方案在成稿时,我对这个课题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思考、再修改,在课题研究之初就对整个研究方案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同时对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部分进行了一些微调。自身学习围绕本课题我学习了科学究竟是什么根据书籍

5、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研究,对科学教学中的“如何有效提出问题”等方面作了研究,更加丰富我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经验。2、主要研究工作进行情况分析为了了解学生当前的科学学习状况,我们对当前的问题分析,我们发现:A、学生在探究中还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对探究兴趣虽浓厚,但学生在探究前急于动手的现象时有发生,探究中动手不动脑,思维的聚焦程度不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的水平不高,不善记录,交流倾听的习惯有待加强,小组合作、协同意识不强。B、学生热爱科学,喜欢动手,但缺乏思维的参与,在探究活动中关注做3的过程,对探究的目的,方法没有过多的思考,在合作的水平上还有待提高,对活动的表达上主动交

6、流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科学探究恒心不够,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科学课堂外,很少有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很少能完成课后探究。C、动手操作积极性高。但学生的探究还比较浅,在探究前少有思维参与,经常没有合理思考探究的目的,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愿意分析问题。思维易游离到课堂之外。讲话、做小动作或是发呆,只有操作性、事物性的分工。少有思考、交流、争论、质疑等合作性的共同学习,依次探究有效性差。D、由于科学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学能力不强,因此,学生缺乏说话的机会,探究的习惯,能力较差。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很喜欢动手探究,但思维参与度不高,以玩为主,玩中学得不多。E、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很浓;组织实验要

7、更有计划,分工更精细,才能保证实验成功;教师在实验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作好调整,才能将学生引入正式的思考。F、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的积累,虽然在科学探究上有一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都无从下手,他们往往把自己处于一个局外人的环境中。举行了课题研讨活动针对研究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题研讨活动。如每学期至少阅读 1-2 本相关的理论书籍,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有思考、有实践;坚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章进行学习。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市、区的相关培训工作。每年的暑期参加常州组织的“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还积极参加江苏省科学课改的相关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究课活动。课题组十分重视课

8、例研究,每学期我们都安排若干位老师上研究课。3、研究过程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目前我校的科学课堂语言表述的现状,以及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语言表述不科学的主要因素有:41、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2、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学习

9、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3、专职教师配备不足,有水平,有能力的专职教师更少。很多学校都是讲老、弱、病、残或者是不会上主课的老师用来教科学课。师资的不足和低水平,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系统思考、认真实践,探索提高语言科学性的教学策略科学课要上出“科学味”,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即科学课的语言也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恰当的科学概念让描述更准确描述是观察活动的要素之一,没有描述的观察只是感官的刺激而无思维的加工。在描述的过

10、程中应该力求真实、准确、翔实,恰当的科学概念,可以让描述更准确、直接。比如学生在学了导体和绝缘体后,在研究各种材料的特性时,描述金属、塑料、纸片、木头等材料的不同点,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材料的“导电性”或者“绝缘性”不同,而不应该仅仅让学生说出金属容易导电,塑料、纸片、木头不容易导电。科学教学过程中会派生出许多科学概念,比如植物单元,就出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叶片、叶柄、等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要让学生及时掌握,并在交流、描述中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对“溶解”的描述。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感到学生对溶解现象往往描述得不到位,不能正确地解释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其实溶解的两个本质特征是“

11、变成微粒”5和“均匀分布”,如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这种现象,并能用科学概念描述出来,我选择的材料是高锰酸钾和木屑。高锰酸钾在水里搅拌后“慢慢地化了”、“水都变紫了”,这是学生对溶解的初步认识,而要达到“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了肉眼看不到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高锰酸钾的小颗粒在溶解前后的体积进行比较,思考它们在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象它们变得多小?学生就会这样描述:“小得看不见了,小到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程度。”这样的描述表明他们对微粒的认识已经接近教学目标了。同样的,通过进一步的引导观察,学生从水都是红色而且深浅一致得出了这

12、些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的结论。可以说,学生对溶解的理解就是对两个关键特征“微粒”和“均匀分布”的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观察、比较,不断地修正、发展,逐步形成了溶解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本质的认识,仅仅从正面引导,学生的印象是不牢固的,像木屑这样典型的反面材料的烘托,更能凸显溶解的本质。它在水里“大小没有变化”、“有的沉有的浮”的现象是区别于溶解特征的典型现象。在这一组观察比较中以及后面解释“木屑为什么没有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学生会很自然的把木屑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进行比较,其实就是在比较“变成微粒”和“均匀分布”这两个本质特征。科学概念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事实,科学概念有别于日常用语,它比

13、日常用语更具科学性、专业性、逻辑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独有的魅力。2、符合逻辑的语言让推理更严密案例:磁铁的两端吸铁能力较强,中间部分吸铁能力较弱。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条形磁铁各个部分的吸铁能力的情况,观察各个部分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实验后师生交流。师:你们小组实验后有什么发现?生:磁铁的两端吸的大头针多,中间的地方吸不住。师:其他小组观察到的是不是也是这样?生:齐说是。师:看到这个现象,你们会怎样解释?6生 1:磁铁的两端吸铁能力强,中间部分没有吸铁能力。生 2:我认为磁铁的两端吸铁能力较强,中间部分吸铁能力较弱。师:你同意哪个观点呢?说说理由。生:我们发现,当把大头针放在磁铁

14、中间的时候,感觉也有一点吸力,只不过这个力太小了,没有把一个大头针给吸起来,所以说吸引力是有的,应该用“中间部分吸铁能力较弱”比较科学。师:大家赞成这个观点吗?学生一致认为应该这样表述“磁铁的两端吸铁能力较强,中间部分吸铁能力较弱”。语言要符合逻辑,必须要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恰当地作出判断。在实验过程中,虽然磁铁的中间部分的确没有吸起大头针,但是并不能说明中间部分没有吸引力,学生可能会思考,假设换成一个很轻很小的铁一类的物质,也许还真的能吸起来呢。教师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要抓住课堂中闪现的带有共性的、关键性的、能揭示科学概念的问题,“层层剥笋”,在重点处做

15、文章,让实验现象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推理过程更科学,符合逻辑。3、不带情感猜想的语言让观察更客观案例:观察岩石的活动。学生四人一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各种岩石,并记录观察结果。活动结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小组 1:我们观察的是花岗岩,发现花岗岩的颜色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小组 2:我们观察的是花岗岩,颜色主要有红色、黑色、灰色、白色和黄色。小组 1 的回答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五颜六色”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颜色很丰富,但是花岗岩的颜色主要包含红色、黑色、灰色、白色或黄色,如果说成是五颜六色,就包含了他们的猜测、想象成分,这样的描述是不真实的。科学课的观察活动,我们希望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

16、述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比如研究植物的茎的作用,教师提前一天把一株植物插在7红墨水中,上课的时候当场截取一小节茎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在记录单上,学生汇报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观察到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实际上,茎的这个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是无法在课堂内通过短时间的观察获得的,学生所说的是他们的推测,也就是结论而不是现象,学生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茎里有许多红色的一个个小点(横切时可以看到)”和“一条条红线(纵切时可以看到)”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观察到的现象去推测植物茎的作

17、用,这样的过程才是一个科学的探究发现过程,即“由观察到的现象去推测原因”。因此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要辨别出他说的是“是什么”还是“为什么”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现象。语言描述的客观性是思维客观性的体现,更是观察结果客观性的体现。坚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客观的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课堂语言描述中,我们应该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描述,避免用带有情感性的语言进行描述。4、借助生活化的语言让概念更直观案例:电路知识中涉及到的串联、并联电路,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串联电路容易连接,也容易理解,如果把并联电路混在一

18、起,理解起来可能就有点吃力,因此,学会辨别两种电路的不同特点,我建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屏幕上出现了两种电路的连接图。师:如果串联电路中的某个小灯泡拿调或者灯丝断了,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亮吗?学生猜测后实验,证实另外一个小灯泡不会亮。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串联电路的特点吗?生 1:串联电路中,某个小灯泡坏了,另一个小灯泡不管好坏,都不亮。生 2:我感觉他们就像一对兄弟,利益互相扯在一起,不分你我。生 3:我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概括。(学生自发鼓掌)8在分析并联电路时,我继续问学生,如果并联电路中的某个小灯泡拿调或者灯丝断了,另外一个小灯泡还会亮吗?学生猜测、畅所欲言,一发

19、不可收拾,经实验验证后交流。生 1:我用“有福同享,有难不同当”来概括。生 2:我用“井水不犯河水”概括。生 3:我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概括。学生的这番话,让我感到格外惊喜,他们也听得乐呵呵的,与其讲一些深奥的概念,还不如说一些生活化的语言。比如,在电路知识教学中,我把电池的正极比作“能量屋”的前门,负极比作“能量屋”的后门,电的流动就像一辆行驶的汽车,导线好比是“马路”,电经过小电珠时就好比是“过隧道”,必须要经过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入口和出口就是它的两个连接点,用这样通俗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建构电路知识的科学概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郁波教授在他的科学探究要关注科学

20、概念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将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系统的顺序,这个过程不会反向而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跑到他们经验的前面。5、暗示研究任务的的语言让活动更有效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有序进行,教师如何把要求、任务科学、艺术地传递给学生,需要推敲自己的语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案例 1:“对观察特别认真的小组老师要奖励放大镜”。这是笔者曾经在绍兴的省科学培训活动中听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中听到的一句话。学生在观察之前,教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对观察特别认真的小组老师要奖励放大镜”,这句带有驱动任务的话语对学生

21、观察的态度肯定会起重要作用,实际上暗示了观察的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到的岩石肯定不会很全面,在学生经历用肉眼、手等感官观察到了岩石的颜色、粗糙、轻重等信息时,教师看到各个小组观察认真,兴趣很浓,根据小组表现及时提供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每组都发放)。利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是本课观察的一个内容,教师如果不说这句话,也要给每组发放大镜,所以,学生的观察任务需要教师引导9和激励,采用何种方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证明,这句话对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岩石,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案例 2:“想知道包在里面的岩石是怎么样的吗,请用你们的榔头和螺丝刀来换。”学生在此之前的活动是用榔头、螺丝刀用敲打的方法认识页岩的组成

22、特点、颗粒大小,对学生来说真是高兴,想不到在课堂上还可以用这些工具把岩石给砸碎了进行观察,在研究岩浆岩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榔头、螺丝刀工具还是在学生那里时,学生免不了还要敲敲打打,怎么办,教师出示一块用白纸包着的岩石,问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了老师的手中,“想知道包在里面的岩石是怎么样的吗,请用你们的榔头和螺丝刀来换。”学生赶忙拿着工具前去交换,环节的转换自然和谐,不露痕迹。案例 3:“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一分钟,考虑成熟后把你的观点轻轻地说给你的伙伴听。”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求,我在本课中要力争体现“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的探究过程,

23、突出思维论证的环节,没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机会,哪有学生合作讨论的灿烂生成!课堂上虽然是静悄悄的一分钟,但是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思考的态度,“每人有一个苹果,小组四人交换,每人应该有四个苹果”,如果这个苹果是个思维苍白的苹果,那么,交换的意义又有多少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这样独立思考的机会。四、研究成效1、实验语言规范性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使课题组每位成员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课堂语言的科学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朱曦铣撰

24、写的研究论文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发表于常州教师教育杂志,在有效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发表于科学大众杂志。102、有效课堂初步形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用规范性实验语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质量有明显提升,一些低极的错误或浪费时间的作法基本从课堂上消失,一个活力十足、学生欢迎的课堂逐步形成。2018 年 10 月,由朱曦铣老师承担的区级公开课怎样撬起重物获得区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3、充满“科学味”的教学语言是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的最直接的保证,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五、问题与下一步计划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还有一些研究工作尚待落实,下一步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做:1、针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如学生探究的有效合作;教师的指导时机;在探究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2、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都会起大的促进作用。3、进一步把研究的培养小学科学课堂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从而对其他教师能起到一个参考或借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