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2596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土地资源学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 自然经济综合体 。 2. 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 自然特性 和 社会经济特性 。 3.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 可以为人类利用 的土地。 5.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 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

2、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 土地的 资源 特性: 生产性 、 区域性 、 动态性 、 可更新性 、 多功能性、 有限性 、 不可替代性 。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 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 土地的 生物生产能力 ,它是土地的 最本质 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 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 土地的 资产 特性: 商品 特性、 产权 特性、 增值 特性、 不动产 特性。 9. 土地的 商品 特性是指土地具有 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 ,是一种特殊商品,

3、 可以进入流通 。 10. 土地的 产权 主要包括土地 所有权 、土地 使用权 、土地 租赁权 、土地 抵押权 、土地 继承权 等。 11. 土地的 增值性 取决于土地的 稀缺 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 土地的四大功能: 生产 功能、 环境 功能、 承载 功能、 空间 功能。 13.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 最终目的 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 14.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 是土地资源 调查与评价 。 15. 土地资源学的 研究方法 有: 系统分析 方法、 景观生态分析 方法、现代技术应用 方法、 社会经济分析 方法。 16.

4、3S 技术是指 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1.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 气候要素 是: 光 (太阳辐射)、 温 (热量)、 水 (降水)。 2.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 能量 基础。 3. 在一天之内, 夜间 的总辐射为 零 , 正午最高 ;一年之中, 夏季 的总辐射 最高 , 冬季最低 。 4. 目前我国 光照强度 一般多以 日照时数 来表示。 5. 一般情况下, 强光照 有利于植物的 生殖 生长, 弱光照 有利于植物的 营养 生长。 6. 地球表面的 热量 来源于 太阳辐射 。 7.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温度 来控制。 8. 农业 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 的积温。 积温的高低 决定着作物一年的 熟制 。 9. 气温 随海拔高度的 增加而降低 。 10. 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 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比较大。 12. 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 200M,高原的海拔高度在 1000M 以上,丘

6、陵一般不到 500M,山地则是在 500M 以 上, 5001000M 称为低山。 13.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14. 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15.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16. 地貌类型按 地貌形态 可粗略分为 平原 、 丘岭 、 山地 、 高原 和 盆地 等五大类。 17. 平原可分为 山前 平原、 冲积 平原、 湖积 平原、 滨海 平原等。 18. 我国著名

7、的 冲积平原 有: 松嫩 平原、 松辽 平原、 黄淮海 平原、江汉 平原、 长江中下游 平原等。 滨海平原 有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 黄河现代三角洲 等。 19. 地表 水系是指存在于 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 等水体的水分。 20. 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 21. 土壤类型分布: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性。 22. 土壤地域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23. 土壤 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 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 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

8、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24. 一般而言, 农作物 最佳的耕层 厚度为 20 25cm。 对多数 多年生作物 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 100cm,临界 厚度一般为 50cm。 25. 通常认为 壤土 是农业生产较为 理想 的土壤质地类型。 26. 多数农作物 最适宜 的土壤酸碱性为 弱酸性至弱碱性 。 27. 土壤的 综合性状 通常用 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 来评价。 28. 生态系统 的基本特征: 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 。 29. 植被 包括 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 30.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 生态调节 功能表现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

9、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 31.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 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 32. 土地的 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 社会属性 。 33. 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34. 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

10、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35.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36. 土地经济生产力: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37.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 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 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 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38.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地连续投 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

11、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 第三章 1. 土地类型的 划分依据 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 空间差异性 。 2.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3. 土地类型划分的 原则 : 自然发生学 原则、 综合性 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 原则。 4. 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我国基本上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 70 年代后期,我国的大、中 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

12、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 1: 100 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 1: 100 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被广泛使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 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 分为土地型。 5. 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6. 土地类型的

13、 地带性 分布规律表现为: 纬向地带性 分布、 经向地带性 分布、 垂直地带性 分布。 7.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环状结构、扇形结构、树枝状结构。 8.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9. 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逆向(退化性) 10.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 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

14、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纬向地带性 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 角度 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 热量差异 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 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 远近 不同而造成的。 垂 直地带性 分布是由于 海拔高度 不同而造成的。 12.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 原则 :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 13. 中国 2007 年土地利用分

15、类系统有 12 个 一级类型 , 56 个 二级类 ,其中 12 个一级类分别是: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未利用土地 。 第四章 1. 土地资源 调查 主要包括土地 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 等内容调查。 2. 土地 资源 调查的 目的 : 为土地资源 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3. 土地资源调查的 任务 : 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

16、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 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 质量 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 多面性 。 农业用地 的质量包括 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 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 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 土地资源 自然属性 调查包括 气候 调查、 地型地貌 调查、 水资源 调查、 土壤 调查、 植被 调查。 土壤调查的 重点 是土壤 肥力 特性。 土地

17、类型 调查的 目的 : 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P104105 5. 土地资源调查 工作 可分为: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四个阶段。 P105109 6.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方法。 第五章 1. 土地资源 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 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 评定的过程。其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18、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2. 土地评价的 作用 : 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 。(参考 书本、展开论述) 第 128 页 3. 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 评价目的 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 自然适宜性 评价;土地 生产潜力 评价; 土地经济 评价。 根据评价的 方法 ,土地评价可分为: 定性 评价和 定量 评价。 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 综合程度 ,土地评价可分为 单项 评价和 综合评价。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许多种。如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

19、、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 评价类型的另一种区分是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4.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 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 其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 划分的几种方法: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寄出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5. 评价因子的选择一般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和因子稳定性原则。 6. 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

20、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适宜程度。 7.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 自 然适宜性 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 纲、级、亚级、单元 四级分类制。 8. 土地质量: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土地综合属性。 9. 土宜:就是在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 10. 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其评价结果应有广泛 其方法简便易行 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 11. 土宜 评价除了评定 生产力 ,更加注重评定 产品的品质 。 12.

2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划分土地等级,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分析: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 城镇土地定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参考 160 页) 13. 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别、级别。目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

22、实施区域耕 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制度提供依据 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4. 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 发展土宜 ,对 特色农业 和 创汇农业 具有 重大意义。 15. 土地 区位 是影响 城镇土地 经济

23、评价最重要的因素。 第六章 1. 土地 人口承载潜力 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 食物, 可能供养 一定生活水平 的 人口数量 。 2.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土地资源的 数量 、土地资源的 质量 状况、 投入水平 、 生活水平 、 时间尺度 。 3. 理论上,实现 粮食安全 有三个途径: 扩大耕地 面积、 增加 单位面积耕地的 产量水平 、增加 粮食进口量 。 4. 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 稳定耕地面积 、不断 提高耕地地力 水平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5. 中国 耕地保护 的 内容体系: 耕地数量或面积 保

24、护、 耕地地力 的保护、 耕地环境 的保护。 6. 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 7.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8. 耕地保护的 对策 :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9. 耕地现状: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避免 后备耕地所剩无几、非农田建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 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总体额度很大 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我国耕地质量

25、总体不高、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 第七章 1. 土地利用 是指人们以 土地资源 为对象,为一定 利用目的 而从事的土地 经营或经济 活动。 2. 决定 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土地资源 利用方式和结构 的因素: 自然 因素、 经济 因素、 社会 因素、 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要求。 3. 根据 资本和劳动投入 的多少,土地利用系统类型可分为 集约型和粗放型。 4. 对土地利用方式的 可行性 分析包括: 资源环境 可行性、 技术 可行性、 组织体制 的可行性、 经济 可行性、 社会 可行性等。 5. 可持续土地利用 的五大原则: 生产性、稳 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可承受性。 6. 土地利用规划 :指在一定

26、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经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7. 土地 利用规划 的类型:土地利用的 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的 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的 内部规划(设计) 。 8. 我国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的 规划期限一般为 15 年。 9. 我国土地利用 总体 规划分五级: 国家 、 省 (直辖市、自治区)、 市(地、自治州)、 县 、 乡 (镇)。 10. 土地利用 总体 规划的原则: 因地制宜 原则; 系统分析 原则; 合理用地、保护耕地 原则; 可持续发展 和综合效益最优 原则。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

27、制程序: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规划阶段、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 12. 土地利用的 专项 规划的主要类型:土地 开发 规划、土地 整治 规划、土地 保护 规划、 单项土地资源利用 规划。 13. 常见的土地利用 动态监测 可分为:土地利用 空间 动态监测和土地资源 质量 动态监测。 第八章 1. 自然界的四大循环指 大气循环、 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 2. 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 多层次 结构的 复合 系统。 3.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 开放 的 动态 系统。 4. 生态平衡 有三种表现形式: 相对静止、动态稳态和非平衡稳态 。 非平衡稳态 是生 态平衡的 最主要 形式。 5. 影响

28、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压力较大;政策失误;掠夺式经营;能源匮乏;环境污染 等。 6. 土地退化 是 自然环境灾害 的一种表现形式。 7. 土地退化 大致可分为: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 等类型。 8. 土地 沙漠化 防治包括 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绿化以增加植被等三部分。 9. 耕地面积 不等于 都是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 是人类生存所需要 生产粮食 的农田,是保护的 重点 。 10. 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扩大综合生产 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实现土地资源的景

29、观功能 ;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 11. 改良土壤,进行 中低产田的改造 ,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 土地整理的重点 。 12. 农村土地利用的 “三个集中” 模式指: 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二、名词解释 1、土地 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2、土地分类 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 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3、土地资源调查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