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2598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小儿,对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小儿的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素质。3.儿科护理学范围: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并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联系。4.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怀胎 8 周为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妊娠早期,12 周。是小而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流产或先

2、天畸形的高发期。妊娠中期,13 至 28 周。肺泡结构基本完善。妊娠晚期,29 至 40 周。肌肉脂肪的累积。5.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 28 天止称新生儿期。围生期:胎龄满 28 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 7 足天。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6.婴儿期: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头长占身长的 1/4.6 个月以后,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7.幼儿期:1 周岁后-3 周岁前为幼儿期,智力发育较前突出。防病是保健重点。8.学龄前期:3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 岁) 。加强早期教育9.学龄期:从小学起(6-7 岁)到进入青春期( 12-14 周岁)为止。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10.青春期:从第 2 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第二个生长高峰。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11.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相对比成人多,但胃肠消化功能不成熟。12.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 IgG,六个月后降低,到 6-7 岁达到成人水平。新生儿 IgM 浓度低,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期 SIgA 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13.缺乏维生素 D,婴儿佝偻病

4、,成人骨软化症;肺炎球菌,婴儿支气管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14.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易发败血症,后遗症较成人少。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头三个月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2.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孕母情况营养生活环境疾病和药物。3.追赶生长:通常 2 岁以内的小儿,疾病痊愈后,如营养充足,会出现“追赶生长” ,即小儿身高、体重等短期内

5、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生长:一般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改善和功能上的成熟。4.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派出胎粪,体重可下降 3%-9%,约在生后 3-4 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 7-10 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5.新生儿平均体重 3kg 体重公式 :1-6 月:体重 kg= 出生时体重 + 月龄 * 0.7kg。 7-12 月:体重 kg= 6kg + 月龄 * 0.25kg。2-12 岁:体重 kg= 年龄 * 2 + 8kg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液体的总重量。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6. 身高

6、: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 50cm,到 2 岁时约 85cm 2-12 岁身长公式:身高 cm = 年龄 * 7 + 77cm坐高: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中点:出生,脐上。两岁,脐下。6 岁,脐与耻骨联合之间。15 岁,耻骨联合上缘7.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相对较大约 33-34cm,1 岁时 46cm,2 岁时约为 48cm。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8.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 32cm,1 岁时头围胸围相等。1 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

7、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 1.9.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圈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13.5cm,营养良好。小于 12.5cm,营养不良。10.头颅骨的发育: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 3-4 个月时闭合。前囟约 1.5*2.0cm,1-1.5 岁时闭合,不迟于 2 岁。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至迟约生后 6-8 周闭合。11.脊柱:3 个月,颈椎前凸。6 个月,胸椎后凸。1 岁,腰椎前凸。6-7 岁,韧带发育12.

8、长骨的发育:19 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1。骨龄落后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酸中毒等;骨龄超前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13.牙齿的发育:乳牙共 20 个,出生后 410 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 2.5 岁出齐,2 岁以内乳牙的数目为月龄减46,12 个月未出牙视为异常,6 岁左右开始出第 1 颗恒牙即第一磨牙。12 岁左右出第 2 磨牙。14.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时发育最早,出生时脑重 1500g,成人的 25%,7 岁时接近成人。4 岁时神经纤维鞘化完成。脊髓下端胎儿时位于第 2 腰椎下缘,4 岁时移至第一腰椎,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允、吞咽、

9、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小儿出生后 2 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第三章 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小儿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2.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患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主动免疫制剂在接种后经过一定期限产生的抗体,在持续 15 年后逐渐减少。4.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有:结核脊髓灰质

10、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脑炎5.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疫苗应烧毁;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隔 4 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 周再接种其他活疫苗或死疫苗;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 75%乙醇消毒;应及时记录,避免重接、漏接,未接种者必要时进行补种。6.常用疫苗接种方法及时间结核病 脊髓灰质炎 麻疹 白、百、破 乙肝接种方法 皮内 口服 皮下 皮下 肌肉初种年龄 出生后 2-3 天到2 个月内2 个月以上:第 1 次 2 个月第 2 次 3 个月第 3 次 4 个月8 个月以上易感儿3-12 个月以上第 1 次 3 个月第 2 次 4 个月第 3 次 5 个月第 1 次出生时第 2

11、 次 1 个月第 3 次 6 个月7.预防接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慢病急发作,过敏和免疫皆为禁忌症;发热和腹泻,禁服脊灰症;神经家族史,忌打百日咳。8.预防接种的反应:一般反应: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热痛,有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2.5cm 以下为弱反应,5cm 以上为强反应,一般持续 23 天。全身反应:24 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37.5以下弱反应,37.5-38.5中等反应,38.6以上强反应。潜伏期(5-7 天)后体温上升。头晕、恶心呕吐、腹泻。9.异常反应: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1:1000 肾上腺素) 、过敏性皮疹(抗组胺药)晕厥全身感染。第四章 儿童营养

12、1.能量的需要:基础代谢(1 岁以内 55kcal/kg。7 岁,44kcal/kg。12 岁,30kcal/kg) 、食物的热力作用、生长所需、排泄消耗。总能量:1 岁以内 110kcal/kg,每增加 3 岁减去 10kcal/kg。15 岁,60kcal/kg 1kcal4.2kj2.三大产能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3.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易造成中毒。人体的微量元素:铁、铜、碘、氟。4.水:婴儿每日 150ml/kg,每 3 岁减少 25ml/kg。成人 40-45ml/kg。5.乳汁成分: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比 4:1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婴儿髓鞘形成及中枢

13、神经系统的发育。初乳:产后 45 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过渡乳:610 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11 天9 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 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 晚乳:10 个月以后。6.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中不仅含有适合婴儿消化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母乳喂养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母乳新鲜无污染 母乳喂养可密切母子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及身体健康 母乳喂养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机会。连续哺乳 6 个月以上还可使

14、乳母孕期贮存的脂肪消耗,促使乳母提醒恢复至孕前状态。7.婴儿乳量充足的表现:每次哺乳时能听到咽乳声,喂后能安静入睡,每天有 1 次量多或少量多次的软便,十余次小便,体重按正常速度增加。8.糖 4kcal 婴儿能量 110kcal/kg 需水量 150ml/kg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选用合适的奶嘴,测试乳液的温度,避免空气的吸入,加强食具卫生,及时调整乳量。鲜牛乳需经稀释、加糖、煮沸。酪蛋白为主、甲型乳糖、矿物质较多9.一般生后 46 个月开始添加辅食,4 个月以上的婴儿在每天乳量达 1000ml 或每次哺乳量超过 200ml 时应添加辅食,断奶时间一般在生后 1012 个月,不超过 1 岁半。添

15、加原则:1.添加方式:从少到多 从稀到稠 从粗到细 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2.添加时机:应是小儿身体健康时。3.食物质量:食物应单独制作。4.注意观察:小儿的大便有无异常,掌握其消化情况。添加目的: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利于食物性状的转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第五章 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等渗性脱水表现:轻度: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稍干燥,眼窝前囟轻度凹陷,有眼泪,尿量略减少,无周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 5%以下中度:烦躁或萎靡,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眼泪少,尿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不明显,有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 5%-10%重度

16、:昏睡或昏迷,皮肤弹性极差,口腔黏膜极干燥,眼窝前囟凹陷极明显,无眼泪,少尿或无尿,周围循环衰竭明显,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 10%以上2.等张液: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 等渗液:1.4%碳酸氢钠溶液,1.87% 乳酸钠溶液。 3.补液的原则:三定:定量、定性、定时 。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三见: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镁)4.补钾的注意事项:不宜过早:见尿补钾,轻度缺钾可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严重缺钾可静脉补钾 不宜过浓: 不超过 0.3 不宜过快:全日总量不超过 300-450mg/kg 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补液中,时间不短于 8 小时 不宜过久:患儿

17、能经口进食,尽快停止静脉输液,改为口服,一般补钾连续 46 天。5.静脉补钙的注意事项:用 10葡萄糖酸钙 5-10ml 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1-3 倍缓慢泵入或滴注,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注意观察心率,当婴儿心率小于每分 90 次,年长儿小于 70 次需暂停使用。1.新生儿适宜的室温:2224,婴幼儿为 2022,相对湿度为 5565%,儿童病室为 1820,相对湿度 5060%2.小儿用药的特点:年龄不同,药物在组织内分布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肝肾功能不足,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先天性遗传因素对小儿用药的影响。3.婴儿盆浴的水温冬季为 3839,夏季为 3738,沐

18、浴于喂奶前或喂奶后 1 小时进行。4.婴儿灌肠的插入深度:婴儿 2.54cm,儿童 57.5cm.5.婴儿肌肉注射的部位:2 岁以下注射部位为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 服药法:滴入、 吸吮、喂入、鼻饲6.温箱使用的注意事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有无故障,保证绝对安全,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效果,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保持温箱清洁,每天消毒,每周更换,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湿化器水箱每天更换,患儿出暖箱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对体重低于 1000g 的早产儿,箱内一切物品均应经过高压灭菌

19、。7.照光时的护理:均匀照光床透明,温度湿度变化轻,水分营养及时给,环境患儿均安静,病情观察不可少,低于10mg 即可停 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监测体温和箱温,保持兰光床温湿度,观察体温变化,温度保持在3637、相对湿度 55 保证水分营养的及时供给,尤其是哭闹、出汗较多的腹泻患儿保持环境安静,各项操作集中进行, (低血钙)特别烦躁的患儿可予鲁米那镇静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呼吸、脉搏、黄疸程度的变化光疗的时间按医嘱执行,做好交接班,一般血清胆红素12-15mg/dl 出生后 24h 出现黄疸并进展较快者,早产儿出现黄疸指征可放宽 产前已知胎儿为 RH 溶血病,出生后黄疸一旦出现即可

20、进行光疗 换血前后的辅助疗法。9.光疗的副作用:发热、不显性失水增加、腹泻、低血钙、皮疹、青铜症、核黄素缺乏与溶血。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 新生儿的分类:根据胎龄分类:足月儿:胎龄满 37 足周至未满 42 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满 28 足周至未满 37 足周的新生儿,过期产儿:胎龄超过 42 周以上的新生儿。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正常体重儿:出生体重为 25003999g 的新生儿低体重儿:出生 1h 内体重小于 2500g,其中小于 1500g 者称极低体重儿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 根据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足月小样儿:将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小于 2500g 的新生

21、儿 高危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1.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 3742 周出生,体重在 2500g 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外观特点:四肢屈曲,皮肤红润,胎毛少,耳壳软骨直挺,皮下脂肪丰富,足纹较深,男婴睾丸下降,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呼吸系统特点: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呼吸浅快不规则,约 4050 次 /分,主要靠膈肌运动而以腹式呼吸为主,鼻腔狭窄、血管丰富,易出现炎症及堵塞。肺内液,30-35ml/kg。足月儿周期性呼吸:生后数天,呼吸停止小于 15 秒,无紫绀、心率减慢。循环系统特点:心率快、波动范围大,平均每

22、分 120-140 次,血压平均 70 /50 mmHg .消化系统特点: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管壁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一般生后 12-24h 开始排泄,约 3-4 天排完。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和大肠杆菌、金葡菌败血症。泌尿系统:新生儿一般出生后 24 内排尿。3.脱水热: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室内温度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为脱水热。4.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

23、少。5.足月儿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马牙和螳螂嘴假月经粟粒肿新生儿红斑6.足月儿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稳定预防感染合理喂养,按需哺乳确保安全健康教育7.新生儿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应注意脐部纱布有无渗血,保持敷料不被尿液污染;脐带脱落后应注意脐窝有无分泌物及肉芽,保持干燥。脐部创面有少量澄清渗液者先用 75酒精擦拭再用 95酒精涂抹创面 局部有脓性、血性分泌物可用 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再用碘伏涂抹并保持干燥 有肉芽形成者,可用硝酸银溶液点灼。出生后 3-7 日脱落。新生儿用 2苏打水每日两次口腔护理。8.新生儿筛查的内容:听力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24、、苯甲酮尿症、肾上腺皮质增生症。9.早产儿外观特点: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儿多,耳壳软,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完全下降,女婴大阴唇不能覆盖小阴唇。早产儿体温调节:散热产热。呼吸系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消化系统:易发生胃食道返流和溢乳。缺血缺氧喂养不当时,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易发生胎粪延迟排出。泌尿系统:排钠分数高,产生低钠血症,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酪蛋白含量高,晚期代谢性酸中毒。体温调节: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少,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发生硬肿症。循环系统:心率快、血压低、部分可伴动脉导管未闭。护理措施:维持体温稳定(室温 24-26) ,湿

25、度 5565%、合理喂养(尽早开奶,以防低血糖) 、维持有效呼吸、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健康教育、发展性照顾。早产儿维持有效呼吸的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时肩下防治小软枕 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观察皮肤颜色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 50-80mmHg 或血氧饱和度 90-95%为宜。 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吸氧处理 ,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给予氨茶碱静脉注射。早产儿最好予以母乳喂养,或配方乳为宜。 10.稀释奶的配制方法:奶粉 5g :30ml 水全奶。早产儿不吃全奶,按以下配:1:1全奶 3030 水,2:1全奶 3015 水,3:1全

26、奶 3010 水新生儿心脏监护应予 2448h 更换电极,体温监护时传感器应紧贴皮肤。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产伤性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临床表现:意识形态改变、眼症状、颅内压增高表现、呼吸改变、肌张力改变、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各类型特点:1.硬膜下出血(急性大量出血,多因产伤)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生后第二天发作惊厥)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4.小脑出血(胎龄筱俣 32 周早产儿,常合并非透明膜病、肺出血)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升高 2.低效性呼吸形态 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4.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

27、节中枢受损有关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绝对经我、抬高头部)2.合理用氧(维持血氧饱和度 90-95%)3.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必要时物理降温,过低用远红外床、暖箱)4.健康教育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 胆红素生成较多:红细胞破坏多、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来源多(2) 运转胆红素能力不足:白蛋白少(3)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形成结合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低活力不足。摄取胆红素必需的 Y、Z 蛋白少。排泄结合胆红素能力差(4) 肝肠循环的特性:肠道内细菌少,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2.分类:足月儿12

28、mg/dl,早产儿15mg/dl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 50-60的足月儿和 80早产儿于出生后 2-3 天内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特别在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会加重。界限 12.9mg/dl2)病理性黄疸: 黄疸在出生后 24h 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大于 205.2-256.5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 2 周,早产儿大于 4 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mol/L。原因:a.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加快红细胞破坏) 。 b.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后

29、3 天,黄疸下降,即可确诊。 ) 、遗传性疾病(6-l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药物性黄疸第十二节 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1.病原菌:我国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2.感染途径:产前,与孕妇有关、产时,与胎儿通过产道时被细菌感染有关、或产后,与细菌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有关3.临床表现:出生后 7 天内出现症状者称为早发型败血症;7 天以后出现者称为迟发型败血症。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五不(不吃、不哭、不动、发热或体温不升、体重不增)4.辅助检查:血培养是金标准5.潜在并发症:休克、DIC、脑膜炎、中毒性肠麻痹。 6.治疗要点:

30、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7.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温度、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及时处理局部病灶、保证营养供给、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第十三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又称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由于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1.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 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2.临床表现:低体温、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情分度(轻度:肛温35,硬肿20% 中度:小于 35、25%-50%重度: 30,50%)3.硬肿发生的顺序:小腿大腿外测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的

31、特点:皮肤盈众,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有水肿者压之友轻度凹陷。4.治疗要点:复温(关键) 、支持疗法、合理用药5.护理措施 复温:肛温30,中性温度保温箱,6-12h 内恢复正常体温。30,置于比肛温高 1-2的暖箱中外加热,每小时提高 1-1.5,不超过 34,12-24 小时内恢复合理喂养 轻者能吸吮着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可用滴管、鼻饲或静脉保证热能供给 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预防感染,消毒隔离、加强皮肤护理,更换体位,减少肌肉注射观察病情:T、BP、R、P、硬肿范围及程度、患儿面色。健康教育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32、能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 3 岁以下婴幼儿。1.病因:1.膳食供给不足(原发性营养不足)2.疾病因素(继发性营养不良)2.病理生理:(1)新陈代谢:蛋白质,负平衡,低蛋白水肿脂肪,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碳水化合物,血糖偏低,重者昏迷甚至猝死水盐代谢,低渗状态,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低镁血症。体温调节能力。(2)系统功能:消化系统,易发生腹泻循环系统,脉搏细弱、心肌收缩力减弱泌尿系统,尿量增多比重下降神经系统,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免疫系统,极易感染4.临床表现:1.体重

33、不增(早期表现) ,随后下降 2.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首先累及腹部,其次躯干、臀部、四肢,最后面颊。重度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出现浮肿。5.根据体重及身高减少情况分型和分度 体重低下型、生长弛缓型、消瘦型。6.并发症:营养性贫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二、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 是儿童体内维生素 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见于 2 岁以下婴幼儿。1.来源:1.母体-胎儿的转运 2.食物中的维生素 3.皮肤的光照合成 维生素 D 的体内活化 维生素 D 是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

34、包括维生素 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胆骨化醇) D3.麦角骨化醇,植物中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转变;胆骨化醇,由皮肤内的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光化学作用转变,主要来源。这两种形式均无活性,必须在肝、肾中进行羟化生成 1,25-(OH ) 2D33.病因:围生期维生素 D 不足 妊娠后期维生素 D 营养不足,以及早产、双胎均可导致婴儿体内维生素 D 贮存不足。日光照射不足 因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可使内源性维生素 D 不足。城市高大建筑、烟雾、尘埃、气候等因素,均影响内源性维生素 D 的生成。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 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 D 和钙的需要量成正比。早产或双胎婴

35、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 D 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易发生本病。维生素 D 摄入不足 因天然食物及母乳中含维生素 D 少,婴儿若户外活动少也易患佝偻病。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 D 吸收;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 D 羟化障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刺激肝细胞微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使维生素 D 和 25-(OH ) 2D3 加速分解,使维生素 D 不足。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 D 对钙的转运作用。4.临床表现:本病常见于 3 个月-2 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一)初期:多见于 6 个月以内,特别是 3 个月以内小婴儿。

36、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常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特异性症状。(二)激期: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1.骨骼改变:头部:6 个月以内患儿颅骨软化,乒乓头;7-8个月方颅。胸部:1 岁左右。佝偻病串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郝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到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鸡胸:胸骨柄前突。漏斗胸:胸骨剑突凹陷。影响呼吸功能。四肢:6 个月以上患儿 佝偻病手镯或脚镯,O 形腿,X 形腿。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3.神经,精神发育迟缓。(三)恢复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

37、恢复。(四)后遗症期:2 岁以后小儿,仅留有不同程度骨骼畸形。5.辅助检查:(1)激期: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X 线检查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骨密度减低,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2)恢复期:血清钙、磷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血生化正常6.治疗要点: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应以口服维生素 D 为主,重症或无法口服者可肌内注射。除此,应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足够奶量,及时添加转乳期食品,坚持每日户外活动。膳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应适量补充钙剂。严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7.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日光

38、照射不足和维生素 D 摄入不足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3.潜在并发症:骨骼畸形、药物副作用。4.知识缺乏:患儿缺乏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8.护理措施:户外活动 指导家长每日带患儿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生后 2-3 周即可带婴儿户外活动,冬季也要保证每日 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夏季气温太高,可在阴凉处活动,尽量暴露皮肤。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补充维生素 D 按时引入换乳期食物,给予富含维生素 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按医嘱供给维生素 D 制剂,注意维生素 D 过量的中毒表现。加强生活护理,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交叉感染。预防

39、骨骼畸形和骨折 衣着柔软、宽松,床铺松软,避免早坐、久坐、早站、久站和早行走,以防骨骼畸形。严重佝偻病患儿肋骨、长骨易发生骨折,护理操作时应避免重压和强力牵拉。加强体格锻炼 对已有骨骼畸形的患儿可采取主动和被动的方法矫正。如胸廓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做肌肉按摩。手术矫治者,指导家长正确使用矫形器具。健康教育 讲述疾病预防和护理知识。鼓励孕妇多进行户外活动,选择富含维生素 D、钙、磷和蛋白质的食物。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新生儿出生 2 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 D400800IU。示范指导方法三、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抽搐症:多见于 6 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是由于维生素 D 缺乏致血钙降

40、低而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血钙浓度 2.25-2.75mmol/L病因:维生素 D 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则低血钙不能恢复。一般血清总钙量10%(100-120)精神状态 稍差或略烦躁 萎靡或烦躁不安 淡漠或昏迷皮肤 稍干、弹性稍差 干、苍白、弹性差 干燥、花纹、弹性极差黏膜 稍干燥 干燥 极干燥或干裂前囟和眼窝 稍凹陷 凹陷 明显凹陷眼泪 有 少 无口渴尿量 四肢周围循环衰竭轻稍少温无明显明显减少稍凉不明显烦渴极少或无尿厥冷明显不同性质脱水鉴别要点等渗性 低渗性 高渗性主要原因水、电解质丢失比例血钠(mmol/L)渗透压(mmol/

41、L)主要丧失液区临床表现呕吐、腹泻水、电解质成比例丢失130-150180-320细胞外液一般脱水症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电解质丢失多于水150320细胞内脱水口渴、烦躁、高热、惊厥2. 酸碱平衡紊乱1) 代谢性酸中毒 根据血 HCO3-测定结果,将酸中毒分为轻度(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酸中毒呼吸深长。2)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慢而浅、头痛、烦躁、手足麻木、低钙3) 呼吸性酸中毒4) 呼吸性碱中毒3. 钾代谢异常 正常 3.5-5.5 mmol/L低钙:正常钙 2.25-2.75 mmol/L4.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1) 非电解质 常用 5%和 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液, 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液。但葡萄糖输入体内后很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视为无张力溶液。(2) 电解质溶液a) 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均为等渗液。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故临床上常以 2 份生理盐水和 1 份 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 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b) 碱性溶液:用于快速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溶液、乳酸钠溶液。c) 氯化钾溶液 用于纠正低钾血症,常用 10%氯化钾溶液,静脉滴注时需稀释成 0.2%-0.3%浓度,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