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的诞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就着手培养装甲兵人才,但由于艰苦的斗争环境所限,一直未能实现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夙愿。1945 年初,中央军委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了适应抗日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形势,要大力发展特种兵,首先要把学过特种兵的干部尽可能的集中起来,以备将来有用武之地,现在炮兵团已经改成炮兵学校,所有学过特种兵专业技术的同志都要集中到那里去” 。所以,当时炮兵就成为特种兵的代名词,直到 1949 年初,装甲兵、工程兵等特种兵才从炮兵中分离出去。因此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延安炮校就成为我军特种兵专业技术人才的集散地,并最终由延安炮兵学校在沈阳东陵地区创建
2、了我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延安炮校坦克大队。 延安炮校挺进沈阳搜寻到我军首辆坦克 1945 年 9 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延安炮校在朱瑞校长和邱创成政委的带领下挺进东北,并于当年 11 月 20 日到达沈阳市东陵地区,在马家湾子村驻扎。由于延安炮校是“轻装”挺进东北,一门火炮都没带,因此炮校到达沈阳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沈阳及周围地区搜寻日军遗留下的火炮装备。 不久,外出寻炮的炮校骡马大队的李自群同志向朱瑞校长报告:“沈阳的高克同志把两辆日军坦克带出了城,停在马官桥村。由于兵荒马乱,高克十分害怕被敌匪劫持,很是着急,想找人接应。 ” 原来,11 月中旬,沈阳东北民主自治军司令部负责保卫工作的高克同志,
3、在沈阳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侦察敌特情况时,偶然发现了两辆日本坦克。经了解得知,这是两辆已经修好的坦克,于是便向副司令员吕正操作了汇报。吕正操听说有坦克非常高兴,向高克详细询问了坦克的状况。随后,吕正操郑重地对高克说, “我就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你,一定要把坦克搞过来” 。于是,高克重返日伪坦克修理工厂,冒着生命危险与工厂的日伪人员机智周旋,终于迫使几名日伪技术人员将两辆坦克开到一个被破坏的工厂里。当时东北情况十分复杂,国民党“地下军” 、日伪旧人员、土匪恶霸、散兵游勇四处横行,而随行的几名日伪人员在一名伪反动军官的煽动下,也密谋杀害高克并破坏坦克。就在高克外出问路的时候,这帮人破坏一辆坦克后四
4、散逃跑。此时,高克如果单枪匹马行动,恐怕连仅剩的一辆坦克也难以保存。无奈,高克请过往的部队支援,但他们都说有事,没人理他这个碴。就在他进退维谷之时,正好遇到延安炮校的李自群同志。 朱瑞听了李自群的汇报后非常高兴,马上说:“不管是哪个部队的,只要是自己人,都要支援。 ”他立即指派延安炮校的队列科长孙三(曾在莫斯科军事技术学校学习坦克专业)等人,带一个排赶去接应。看到自己的同志,高克紧紧握着孙三的手,好一阵儿说不出话来。鉴于形势紧张,大家只得把那辆能开动的坦克先带到延安炮校的驻地马家湾子村。朱瑞看到开过来的坦克,十分高兴地说:“我们终于也有自己的坦克了!” 这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是日本三菱重
5、工 1937 年制造的一辆97 式中型坦克(97 是日本天皇纪年) ,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主战坦克,自重 17 吨,乘员 4 人,发动机功率 149.2 千瓦,最大时速 40 公里,装配47 毫米坦克炮一门和 7.7 毫米机关枪一挺。 从此,停在马家湾子村村口的这辆我军第一辆坦克便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因为这辆坦克资格老、机件旧,被我军坦克手亲切地称为“老头坦克” 。在 1948 年辽沈战役攻打锦州作战中,东北坦克大队首次参加这种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 “老头坦克”和另外 3 辆坦克一起,掩护步兵突破国民党守军的老城外围工事。战斗中,那 3 辆坦克先后被击伤掉进河沟,无法作战, “老头坦克”孤车冲向敌
6、军阵地。由于敌军炮火猛烈,“老头坦克”5 次负伤,但驾驶员董来扶冒着危险,几次爬出坦克,将坦克修理好,然后再开动前进,继续进攻。坦克手们用坦克炮将敌军火力点一一消灭,为步兵扫除了不少前进的障碍。 “老头坦克”边修边打,一直冲到国民党军城防司令部,对着敌司令部猛烈开炮,迫使敌军打出了白旗。战后,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这辆坦克为“功臣号” ,给全体乘员荣记集体三等功,董来扶荣立大功一次。 辽沈战役结束后, “功臣号”坦克又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参加了平津战役。在攻打天津的战役中, “功臣号”表现突出,再立战功。 “功臣号”坦克全体乘员荣立集体一等功,驾驶员董来扶再次立大功一次。 随后, “功臣号
7、”坦克和它所在的战车团参加了北平入城式和西苑机场阅兵式。在开国大典中, “功臣号”坦克光荣地参加了阅兵式,并作为领头战车,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1959 年“功臣号”光荣退役。因为它功绩卓越,被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作为功勋兵器,陈列在兵器馆前厅的显著位置。几十年来,这辆我军第一辆坦克不断以其传奇经历,向人们讲述着装甲兵的历史与光荣。 朱瑞审时度势创建炮校坦克大队 早在 1945 年 11 月 1 日,中央军委就电告东北人民自治军,要求他们派出得力干部接收保管日军在沈阳的技术兵种学校,并注意搜集飞机、坦克和大炮。东北人民自治军立即给所属
8、单位发电:为适应目前要求,须训练大批汽车司机、坦克手,并随时听候调用。遵照中央军委和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指示,各单位迅速派出人员在沈阳及东北广大地区搜集日军遗弃的坦克装甲车辆和油料器材。朱瑞也专门致电林彪、彭真、伍修权等中共东北局及民主联军总部领导,建议以联军总部的名义,把各部队搜集所得的坦克和装甲车统一集中到炮校,以便组建我军坦克部队。 根据延安炮校已搜寻到一辆坦克的情况,东北局决定在延安炮校成立坦克大队,以培养装甲兵人才。据此,延安炮校于 1945 年 12 月 1 日在沈阳东陵马家湾子村驻地,召开坦克大队成立大会。会上,朱瑞激动地说:“同志们!今天参加的人虽然很少(只有 30 人) ,但它的
9、意义却是很重大的,它标志着东北坦克大队的诞生!”接着,朱瑞代表学校党委宣布了东北局决定的坦克大队领导人员名单:孙三为大队长,毛鹏云为政委,高克、刘大祥、霍舒亭为副大队长。随后,朱瑞说:“我们只有一辆坦克,一个大队一辆坦克有点少吧?是的,是很少!但不要紧,我们将来会有两辆、三辆以至成千成万辆坦克的。但目前我们要努力搜集,要自己动手装备自己!”停了一下,他加重语气说:“这一辆坦克是开头,是基础,是建设强大的人民装甲兵部队的开始!我们要以学校当部队、以部队当学校,培养出成批的政治立场坚定而又懂得技术的装甲部队干部。我们要尽快争取参战,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壮大。 ” 至此,我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正式诞
10、生,我军装甲兵的历史也由此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沈阳东陵地区的马家湾子村作为我军装甲兵部队的诞生地已经载入史册,但由于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地名,所以现在的沈阳地图上已经没有这个地名的标注,而且当地老百姓也说不清楚这个地方。那么,马家湾子村究竟在东陵的什么地方呢?作为我军装甲兵部队的诞生地,这个地方事关重大,必须考证清楚。2015 年 6 月 30 日,在沈阳市政协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笔者来到沈阳市浑南区高坎街道办事处上马村(原为沈阳市东陵区高坎街道办事处上马村) ,在村主任的陪同下来到 96 岁高龄的罗文贵老人家采访。当笔者拿出 70 年前炮校坦克大队在马家湾子村成立的老照片时,老人十分激动,因为
11、照片上的民房就是他家当年的房子。老人说,当时坦克进村引起巨大轰动。当年已 16 岁罗大爷,至今还记得村民们争先恐后到他家门前围观坦克的情景。村民们不认识坦克,都叫它大炮车。当时,这辆坦克就停在罗大爷家门前的沈抚老道路边。随后,笔者又采访了同村 84 岁的赵大爷,他印证了罗大爷的说法。经过采访,笔者了解到,历史上的马家湾子村,建国后被一分为三,即上马家湾子村、中马家湾子村、下马家湾子村,后来简称上马村、中马村、下马村。 延安炮校坦克大队在战斗中成长 延安炮校坦克大队成立后,马上开始招生办学。据仍健在的坦克大队第一期学员许瑛回忆:“朱瑞校长决定从炮校学员中,选拔有文化的青年干部到坦克大队学习坦克技
12、术。我们这些学员原是各抗日根据地的连排干部,本来是来学习炮兵的,又去学习坦克技术。我们都是些土八路,对枪炮还能很快熟悉掌握,对坦克这种现代化武器却一窍不通,必须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我们的教员是原沈阳日军兵工厂的日本工人,通过翻译给我们讲课,内容主要是坦克构造、操作技术、修理保养及战术等。 ” 炮校坦克大队创建初期,一缺装备,二缺人员。为补充和改善装备,坦克大队官兵曾花很大力气开展搜集器材工作,东起虎林,西至满洲里,南自大连,北到瑷珲,在铁路沿线城市、农村、林区和山地,都留下了搜集人员的足迹。同时,朱瑞校长又通过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搜罗人才。到 1946 年初,全大队已发展到 80 多人,拥有日式坦
13、克 5 辆,履带式牵引车 8 辆,各种汽车 22 辆,并储备了一批油料、器材。 为了准备参加东北解放战争,炮校坦克大队在吉林省通化(此时炮校已从沈阳迁到通化)开始进行以学习驾驶和射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1946 年 3 月,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发布关于特种兵建设命令 ,东北坦克大队改称东北战车大队,仍隶属炮兵学校。 东北战车大队按照朱瑞校长“以学校当部队,以部队办学校”的指示,边训练、边战斗、边扩大,接连参加了攻打吉林靠山屯、清剿绥阳县细鳞河和东宁县绥芬河一带谢文东匪徒、 “一下江南”等战斗,打出了坦克的威风,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战。 1946 年冬,在攻打吉林靠山屯战斗中,我军首次使用坦
14、克参加作战。据许瑛回忆:“当时,天寒地冻,气温近零下 40 度,我们驾驶的日式坦克没有加温设备,每次出发前,都要用炭火烤二三个小时才能发动。敌人的工事十分坚固,我们的坦克撞击数次,也没能成功。于是我们改用坦克炮猛轰,几发炮弹轰出去后,敌人的工事就在火光冲天中坍塌了,步兵乘机发起冲击,将敌人全部歼灭,战斗胜利结束。我们得到了步兵首长的赞扬,坦克第一次显示出现代化武器的强大威力。 ” 在这次攻打靠山屯的战斗中,延安炮校宣传科长、音乐家李伟(建国后任总政文化部长、宣传部长)曾伏于坦克炮塔后,亲身体验了我军坦克冲向敌阵的场景,十分自豪和激动,不久即创作了坦克进行曲 。建国后,这首歌曲被改编为吹奏乐战车
15、进行曲 ,并被列为国家大典阅兵式的保留曲目,成为建国后我国历次国庆阅兵装甲兵方队的伴奏曲,也成为颂扬人民军队光荣历程的经典乐章。 坦克大队也在战火锤炼中不断壮大。到 1947 年 3 月,坦克大队扩大到 438 人,辖 3 个坦克队,拥有 32 辆坦克、13 辆牵引车、33 辆装甲车和汽车。 1947 年 8 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朱瑞、政委邱创成签署命令,将炮校战车大队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东北战车团,并于 10 月上旬正式组建完成。从此,我军的第一支装甲兵部队脱离炮校编制,成为东北我军的一支装甲劲旅。今天,这支历史最悠久的装甲兵部队仍然在我军序列之中。 享有“战争之神”美誉的人民炮兵和享有“陆战之王”美誉的人民装甲兵,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被永远载入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