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27220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关系研究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例如,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课程的教育、学校德育活动等。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在小学阶段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中具有其它途径不能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程教学;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9-01 1.课程目标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本课程而言,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反映出德育课程的特点,也

2、更是现实教学工作中的薄弱之处。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1.2 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功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

3、材和教学内容中涉及了许多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突出地体现了情感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教师、课时、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作为保障,有利于道德情感教育取得实效。正因为如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 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与学科德育联系最紧密的“一维“,这一目标的落实其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

4、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初步具有观察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兴趣与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丫关注学生的人格形成完善;关注学生的行为准则,即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课程的核心就是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思想性、教育性突出。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重要性,这对于本学科教学贯彻落实“两纲“具

5、有重要意义。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还存在不足。教学目标仍然过分突出知识,而对方法与能力特别是体现“两纲“教育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仍然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空泛,课堂教学时把握不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感层面与认知层面的有机融合,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人格、行为,对于促使三维目标的落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2.1 以境生情,启发情感体验。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差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

6、客体与认知主体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有效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 2.2 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迁移。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爱,

7、要以健康的、饱满的情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其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而“以情感人“。 2.3 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国的内容,教师应该依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会性事件与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强化其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8、3.课程教学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各项保障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讲, 品德与社会具有宏观导向性和方法论的意义,引导课程不断适应时代、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是对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的总设计,是法定的纲领性文件。 品德与社会有利于增强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养成。提出了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初步的价值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性发展,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3.1 课程教学提供的课时、教材、教学评价等保障措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

9、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2004 年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 ,2006 年出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分别从课程的理念、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知、情、行统一的综合评价 22 等方面作了政策性阐述,以保障课程的实施。 3.2 课程教学提供的教师保障。根据品德与社会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燕,刘海燕.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 2 关月梅.奠基从品行开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 张军.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