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国际金融学 作业 (选做) 参考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储备: 又称“官方储备”,是一国政府(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上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2、即期汇率 : 指外汇买卖双方在两个营业日内交割的买卖外汇现货时所使用的价格。 3、 支出转换政策 : 指在不改变总需求和总支出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需求和支出的结构或方向,来调节国际收支,即将本国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转移到对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上来。包括汇率政策、税收政策、出口补贴政策等。 4、外汇市场 : 进行外汇买卖并决定汇率的渠道或交易网络,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5、套汇 :
2、 指 利用不同外汇市场之间出现的汇率差异同时或者几乎同时在低价市场买进,在高价市场出售,从中套取差价利润的一种外汇业务。 6、套利 :又称套息, 指套利者利用金融市场两种货币短期利率的差异与这两种货币远期升(贴)水率之间的不一致进行有利的资金转移,从中套取利率差或汇率差利润的一种外汇买卖。 7、 外汇期权 交易 :也称外 汇 选择权 交易,是买方与卖方签订协议,买方花一定保险费便可获得在未来一定时 期或 某一固定日期按某一协议价格从卖方手中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额某种货币 的权利。 8、 外汇期货交易:又称货币期货交易,是标准化的外汇期货合约的交易,买卖双方先就交易币种、金融、汇率、期限等达成协议,
3、并交纳一定保证金,待到期日再进行实际交割。 9、 外汇风险:指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因外汇汇率的变动,使其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涨跌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10、交易风险 : 指一个经济实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贸易、非贸易收支活动中,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 11、折算风险 : 又称会计风险,指经济主体在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其他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出账面损失的可能性。 12、经济风险 : 又称经营风险,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13、汇
4、率制度 :又称汇率安排,是一国货币当局对其货币汇率的确定和变动所做出的一系列安排与规定 。 14、 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具有计价、结算及价值储藏功能货币的过程。 15、欧洲货币市场 : 指 非居民之间在 货币发行国 境外从事的该国货币的借贷和投资的 市场 ,又称离岸金融市场 。 因最早起源于 1950 年代 末的欧洲而得名。 16、 货币互换:指两个独立的借得不同货币的 借 款人签订协议,在未来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规则,互相负责对方到期应付的贷款本金与利息。 17、 利率互换 :两个独立的借款人的两笔独立债务以利率方式互相调换,即两个以不同特征利
5、率代入资金的借款人互相为对方支付借款利息。 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参加筹建联合国的 44 国代表 1944 年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 1946 年 3 月正式成立的一个国际性金融组织,它通过向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促进国际货币合作,维持汇率稳定,调整国际收支平衡。 19、 国际债务 :即外债, 指一国对非居民以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 。 20、 国际清偿能力:指各国中央银行或金融当局持有的、被国际间普遍接 受的,能支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付外债的能力。 21、 黄金非货币化: 是牙买加体系的内容之一。牙买加体系废除了基金组织协议中原有的黄金条款,取消了黄
6、金官价,取消了各会员国之间及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用黄金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义务,并规定各会员国的货币不得以黄金定值,会员国央行可以按市场价格自由买卖黄金。 22、 货币危机,又称货币市场危机,指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通常表现为投机冲击导致该种货币贬值,或迫使货币当局通过急剧提高利率或耗费大量储备以保卫货币汇率的情况。 23、中间汇率制度:指既使汇率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又不至于使汇率过大波动的汇率制度,包括: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钉住平行汇率带制度、 爬行钉住汇率制和 爬行带内浮动汇率制。 二、简答题 1、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力的区别是什么?各自包含哪些内容? 国际储备可分为自有储备
7、和借入储备。前者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储备,包括一国的货币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后者指该国的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主要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和支付协定及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此又称 为诱导性储备资产。因而国际清偿力系自有国际储备、借入国际储备及诱导性国际储备资产之和,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 2、简述购买力评价说的主要缺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说明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然而,这个理论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 第一,作为理论基础的一价定律实际上不成立。 第二,它所
8、说的一般物价水平在现实中存在着统计上的困难。代表一般物价水平的商品种类、价格指数和基期等如何选择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 第三,将货币数量或商品价格看成是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 ,未考虑生产率变动等实际经济因素对汇率的 重要 影响。 第 四 ,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说明汇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就短期与中期汇率的变动趋势来说,它是无能为力的。 第 五 , 从 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 也 存在着技术和操作上的困难 。 3、利率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 利率评价理论认为: 在资本自由流动情况下,如果两国存在利率差异,资金会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获取利差收益。资金的流动会引起不同货币供求关系的
9、变化,从而引起汇率变动。 同即期汇率相比, 低 利率国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 ,而 高 利率国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 ,约等于两国间利率差。 利率平价理论 以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且忽略了套利的成本,因而 使得按该理论预测的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往往同实际不符。 理论界一般认为,利率平价并非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而是只描述了汇率和利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因而常常作为一个基本关系式被运用到其它汇率决定理论的分析中。 4、经济风险与交易风险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同为外汇风险的类型。 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经济风险 交易风险 汇率变动日的汇率与原汇率的不同 汇率变动日的汇率与原
10、计划预期的汇率不同 汇率变动日汇率与原交易合同签订日的汇率不同 受险部分的表现形式不同 仅停留在涉外交易的计划上,而尚未进行本、外币兑换与折算的预期交易净额 已签合同,但尚未最终结算、涉及本外币以及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兑换与折算的交易净额 风险头寸的性质不同 具有潜在经济意义的潜在性风险头寸 具有真实意义的交易性风险头寸 外汇风险的结果不同 给当事人带来潜在损益 给当事人带来实际损益 5、什么是新型国际金融市场?其不同于传统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新型国际金融市场又称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1960 年代后产生。 它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金融市场的特点: 第一,经营对象不是市场所在国货币,而是几乎所有
11、可兑换货币; 第二,交易一般在非居民之间进行,即投资者和筹资者都是市场所在国非居民; 第三,经营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市场所在国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既不受货币发行国也不受市场所在国法规、条例的,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场。 6、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其有利影响在于: 第一,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国际间资金流动的成本,提高国际资本的使用效率; 第二, 欧洲货币市场为各国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 货币的兑换与结算,从而促进了 国际 经济 的发 展; 第 三, 为
12、国际 收支顺差国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为 国际收支逆差 国提供了筹资渠道,缓解了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其不利影响在于: 第一,欧洲货币市场上,套利、套汇等投机活动十分发达,由此引起国际资金的频繁流动,造成利率、汇率等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了国际金融的稳定。 第二 , 欧洲货币是不受任何国家或地区管制的自由货币, 它在各国之间 的 频繁流动,在固定汇率制情况下,当它大量流入某一国时会引进该国为兑换这些货币而增大本国货币发行,从而引起或加剧该国 的 通货膨胀。 第 三 , 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效力,。由于欧洲货币市场不受任何国家金融政策法令的约束, 其借贷活动往往使一国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3、。 7、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具有哪些收益与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其收益体现为以下几点: ( 1)提高金融机构效率、降低融资者成本 (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金融创新 ( 3)有利于国际监管合作的形成 ( 4)有效金融监管的一体化市场将带来金融稳定。 但其也面临较大的风险,体现为: ( 1) 引发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和资产泡沫,降低金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 2) 产生传染效应,增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 3) 金融监管失控风险。 8、简述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经济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经济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从正面效应来说,它主要表
14、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形成全球利润最大化,增加社会福利。 ( 2)加深了货币信用国际化。 ( 3)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 4)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 5)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 ( 6)引发财富效应。 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负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货币替代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发行和调控产生冲击; ( 2)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 3)国际资本流动会给流入国的银行体系带来冲击。 ( 4)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监管难度。 ( 5)导致汇价波动及汇率制度的不稳定。 ( 6)造成国际资本配置失衡并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9、 19
15、80 年代国际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什么?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债务危机产生具有多种原因,可分为国际与国内两大类原因。从国内原因来看,主要是( 1)债务国国内经济政策失误,通过借债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 2)债务国缺乏有效的外债宏观调控,管理混乱。( 3)外债使用使用效率低下,投资效率和创汇率较低。 从国际原因来看,主要是 : ( 1) 1980 年代初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衰退,造成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 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救火进口,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大幅下跌,导致偿债能力不断下降; ( 2)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汇率与利率的上升。 为反通胀,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紧
16、缩性货币政策,使发达国家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急剧上升,而美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显著提高则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引起美元大幅升值。由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债务是根据浮动利率计息的美元债务,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上浮使利息负担急剧上升。 ( 3) 1973-1974 和 1979 年两次石油价格暴涨使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进口支出扩大,陷入严重的国际收支困难。 ( 4)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 失误 。 1970 年代多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的主导思想 是 国家 的信誉最高 ,这导致它们在借贷活动中没有采取借贷限额等限制风险措施。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 1)应根据国情把握适度的外债规模 ( 2) 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外
17、债结构 ( 3) 扶植和发展出口产业,提高偿还外债能力 ( 4) 建立集中统一的外债管理机构,加强外债管理 10、简述 1990 年代以来 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 ( 1) 全球资本流动总规模不断扩大 ( 2) 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投资方式。 ( 3) 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并购主导全球 FDI 的规模和方向 。 ( 4) 机构投资者成为非生产性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载体 。 ( 5) 发展中国家受到私人国际资本青睐,证券投资波动巨大。 ( 6) 发展中国家(地区)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 11、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国际金本位制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
18、货币制度,其于 19 世纪 80 年代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是:黄金不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且可以自由输出入,金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这既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的相对稳定,也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对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及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金本位制的最大缺点是:( 1)国际间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 2)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产量的增长。世界经济的增长,要求世界货币的数量也相应增长,然而,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就使世界金本位制的物质基础不断削弱。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的前
19、夕,国际金本位制出现了崩溃的苗头。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其输出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战争爆发时,各国中止了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国际金本位遂宣告瓦解。 12、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 作用 。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 1) 确定国际 支付手段 和国际储备资产的 来源、形式和数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和必要的国际货币,并规定国际货币及其同各国货币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 2) 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包括 汇率制度和汇率形成机 , 对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资金融通机制 , 对 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纪律约束机制 等,以 确保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
20、定以及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 3) 确定国际结算制度,包括规范国际结算的原则、国际结算的方式, 在以及对黄金 、外汇在国际间流动的管理。 ( 4)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及建立国际性的协调、监督机构。 三、论述题 1、试总结各派(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优缺点及异同。 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可归纳为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等几种分析方法,总结比较如下: 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前提下,应用微观分析的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 勒纳条件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所谓的 J 曲线效
21、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弹性分析法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和效果。但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这个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和国际间资本移动;第二 ,假设前提过于严格,很难适用于实际分析;第三,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第四,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第五,未明确区分不同货币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吸收分析法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出发,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
22、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即用支出变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并加以适当的搭配和协调,从而使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其与弹性论比较,吸收论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而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 的原因并提出调节政策,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其次,就倾向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即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
23、际收支。 货币分析法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货币论认为国际 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其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应政策来解决,而贬值只有当其能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因此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于货币论上述的理论前提、有关贬值效应的评价及政策主张,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批评
24、。 结构分析法则针对货币论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 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如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等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而支出变更和支出转换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 1、评述货币论的主要政策主张。 第一,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不平衡,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第二,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 应政策,因为政府可操纵的是货币
25、供应量的规模,而货币需求受政府的影响很小,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一般来说,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 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 D 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不过,这种作用是暂时的。 货币分析法将国际收支从传统的贸易收支扩大至资本项目,因此对国际收支的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其次,货币分 析法强调了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至少在短期内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它对于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具
26、有稳定性的认识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正确性。但是,它在以下几个方面遭到了较多批评: 一是它在强调货币作用时走上了极端,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把收入水平、支出水平、贸易条件和其他实物因素看成是次要的;这颠倒了国际经济的因素关系;二是它所讨论的是长期均衡因素,在分析短期或中期的发展动态时受到限制,比如就货币需求函数来说,长期内具有稳定性,但在短期和中期内却很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变化将会引起 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这对货币论的结论构成严重威胁。三是它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由货币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不平衡,这就难以解释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原因。四是它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一点受到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