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代背景对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博慧女班 顾沈心妮摘要:第 1 封信写龙应台 18 岁那年在台湾都知道和不知道什么,她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下水道,也不知道垃圾要分类整理,更不知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没有去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但就是这样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给予了她悲悯同情的能力;第 2 封信议论了比赛时为谁加油,世界公民主义可不可以取代朴素的民族主义或社群情感。主题词:城乡差距、民族自豪感龙应台的第一封信十八岁那一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让我深深意识到城乡差距的可怕。愈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城乡差距愈大。她在 1969、1970 的台湾时,就连阿波罗都上月球了,她竟还是对政治、历史、时
2、尚,还有许多基本常识完完整整地一概不知。但是,这个愚昧无知的渔村虽然没有给她知识,但给予了她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她在日后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可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同时龙应台也看见了她自己的缺陷,虽然她可以补习环境保护、政府责任和政治自由,但渔村的缺乏,造成了她美的缺乏。她那一代的生活是多么贫困、乏味啊!而我们这一代,网络让我们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富裕使我们精通物质的享受,同时具备艺术和美的熏陶,生活丰富多彩、鲜艳多姿。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懂得感恩、懂得感悟。龙应台的第二封信为谁加油?表现了她在比赛时为谁加油的迷茫,也表达了对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的批判和不屑。龙应台作为这个历史坐标点上的台湾人,一种泡得过度肿胀的“台湾民族主义”使她反胃,她觉得民族主义的饲料不管是中国牌还是台湾牌的,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它被操弄得变形了。但是有一个相反的东西却使她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归属:耻感。这份羞耻,使她知道我是台湾人。她们那一代人,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对于龙应台所说的对民族的情感,我十分有感触,我时常骄傲我是中国人,以我是中国人为荣,我热爱我的祖国,为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