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2016-07-07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 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 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为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基本形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
2、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 3732 所,中医类医院床位 75.5 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 39.8 万人,2014 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 5.31 亿。中医药在常见病、多 发病、慢性病及疑 难 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4 年中药生产企业
3、达到 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 7302 亿元。中医 药已经传播到 183 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 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 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
4、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 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 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原创优势,促 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实施“走出去”战略,
5、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机遇,扎 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
6、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 进中西医结合, 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 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 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好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
7、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 药薪火相传。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推 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 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 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 环节,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 、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
8、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 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 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 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医 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 0.55 张,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进一步放大医改惠民效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防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 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
9、医 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 0.4 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 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 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到 2030 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 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
10、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 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重点任务(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1.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原则上在每个地市级区域、县级区域设置 1
1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1 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在 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建设,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 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
12、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3.促进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 进中西医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 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 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建立和
13、完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4.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 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推 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5.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改革中
14、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 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 实施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6.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
15、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利用移 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 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7.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
16、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8.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 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 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9.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
17、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 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0.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推
18、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举办“中国中医 药健康旅游年”,支持举办国际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议和论坛。(三)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11.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纳入国家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 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编撰出版中华医藏,加 强海外中医古籍影印和回归工作。12.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加强中医临
19、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 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 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 评价及推广应用。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字号的保护。1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 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 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加 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四)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14.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健
20、全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 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 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15.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 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建立概念明确、 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
21、 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 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 动重大新药创制。鼓励基于 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研发。 针对疾病新的药物靶标,在中 药资源中寻找新的候选药物。16.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通 过同行评议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
22、的疗效评价体系。(五)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17.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 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建立国家级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普 查和动态监测相结合的中药材资源调查制度。在国家医药储备中,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探索荒漠化地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18.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 储藏技术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建立完善中药材原产地标记制度。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 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19.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 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 标准化、现代化,提升中药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