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3774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新加 ) 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 人类解放的科学。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 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 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辩证法)、费

2、尔巴(唯物主义)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 3、哲学的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 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 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 同一性 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 认知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

3、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1)物质:“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 2)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 客观 的,在形式上是 主观 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 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主观映象; 3)意义:坚持了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 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假如否认运动,就犯了形而上学错误;

5、假如否认物质,就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7、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 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如果否认运动,夸大静止,就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错误; 如果否认静止,夸大运动,就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8、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 ) 含义: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 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 相互作

6、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题有制约作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 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9、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本质:规律是 客观 的; 2)主观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 ;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 必要条件 ; 4)意义(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5)错

7、误认识: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性,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唯意志论;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规律否认意识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 对立:唯物辩证法用 普遍联系 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 孤立 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用 发展变化 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 静止不变 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 承认 事物内部 矛盾 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则 否认 事物内部 矛盾 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 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2、对立统一

8、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 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的根本分歧所在。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 1)矛盾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起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方法论: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2)矛盾特殊性:含义: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重点论和反对均衡论;

9、 3)关系: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矛盾 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4)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 体 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

10、和工作 方法。 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 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是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14、矛盾同 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关系: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 联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

11、包含斗争性; 4)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一国两制的哲学基础。 1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 1)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 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 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 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 物又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交替循

12、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意义:注意量的积累; 掌握适度原则; 抓住时机,促成发展; 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a.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b.另一方面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16、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 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18、认识的本质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

13、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相关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外部、现象、个性、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内部、本质、共性、高级阶段); 3)关系: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14、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 错误。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 3)关系 :相互区别,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事物永远处于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 否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其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它

15、真确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因此我们在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具有相对性,它所揭示的真理是有一定限度的; 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一是坚持,二是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 1) 社会存在 : 是 指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即社会实践和 物质生活 各个条件的总和,包括 物质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2) 社会意识 :是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3)关系:社会存在和

16、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 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生产力:生产物质资料而能力;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物

17、质 利益关系; 3)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要求:适合 保持稳定,不适合 变革; 意义: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1)经济基础 :是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 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要求: 适合 保持稳定,不适合 变革; 意义: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个人在社会历

18、史中的作用(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要 坚持历 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评价历史杰出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27、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生产力是

1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 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 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 2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1)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

20、: 1)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 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2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 )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30、商品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 ) 理解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 部门劳动生产率使用价值量单位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 不变 3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

21、的基本矛盾 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2、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货币的本质:社会生产关系 区分:货币的定义是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 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3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局限性( )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内容: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实现: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表现形式:价

22、格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 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a.价格终究是由价值决定的,受供求关系影响 ; b.从全面和长期来看,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4)作用:配置资源;激励创新;优胜劣汰。 5)局限:浪费资源;垄断技术;两极分化。 3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特殊使用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特殊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

23、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具体劳 动转移为生产资料; 抽象劳动创造 v + m(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36、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依据及其划分的意义( ) 资本的本质: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 C):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划分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划分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不可变资本 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着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7、剩余价值和

24、剩余价值率 计算 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 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即: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100% m=m / v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因此,又称为剥削率。 意义:表现资本家剥削工人 的程度。 38、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含义: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2)条件:提

25、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3)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提供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个别 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暂时现象; 全社会 资本家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一旦相对剩余价值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资本家之间将展开新一轮的追逐超额 剩余价值的竞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是作为 各个 个别资本家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3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基本形式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4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及其源泉 特征:扩大再生产 源泉:剩余价值其源泉是资本积累 41、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其社会后果( )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

26、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V)。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 资本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可变 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 社会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 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42、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4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 ) 三个阶段 : 购买 阶段:为生产做准备, G 资本发挥职能作用; 生产 阶段:

27、生产产品 m,是决定阶段; 销售 阶段: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4、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 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并存,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继起。 必须保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的并存性: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必须保持资本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4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 理解 1) 周转时间 劳动时间 生产时间 Pm 储存的

28、时间 非劳动时间 自然力作用时间 周转时间 停工时间 购买时间 流通时间 销售时间 2) 生产资本的 构成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比例 ; 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 流动资本 的 周转速度。 4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及理论前提 出发点:社会 总产品( C + V + m)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理论前提: 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物质构成 价值构成:分为不可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 m); 物质构成: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额部类。

29、4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周期性的爆发的物质基础 实质 : 生产相对过剩 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和 生产社会化 之间 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48、利润和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 p):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利润。 利润率( p):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

30、付资本的比率。 p = m / ( C + V) 反映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同部门的竞争; 以资本转移为特征;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二者是对同一个剩余价值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不同比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二者反映的社会关系根本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反映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49、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态 产业利润 产业资本家 商业利 润 商业资本家 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态 利息 借贷资本家 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家 地租 大土地所有者 50、垄断及其垄断形成的原因 垄

31、断: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 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原因 :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得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得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利润 ;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 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 之间会达 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5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 2)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社会产

32、生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区别:目的不同;手段不同;范围不同;后果不同。 52、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统治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 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 集团。 统治途径:社会经济:通过“参与制”实现; 政治生活: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 5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 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基本形式:国家所有并直

33、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 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与实质 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 经济活动和过程,这一定范围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改善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 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5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34、 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 金融 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5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一 定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变化发挥重

35、要作用。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 57、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和发展 1)社 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基本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6、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对 个人消费品实行 “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以人为本 , 构建 和谐社会 。 58、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新加 ) 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理由: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长期的过程;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