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高水平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介绍 2017.091 一、办学定位与特色 简要概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优势特色及面临的机遇挑战( 1000 字以内)。 南京林业大学是中国近代林业高等教育重要发祥地,源头可追溯至 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和 1910年 建立的金陵大学。学校是原林业部三所直属重点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 (一)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二)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 到 2020年,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以林为特色,林业工程、林学、风景园林学学科全国领先, 1 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学校整体实力进入全国高校
2、100强。到 2050年, 3 5个学科 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林业大学。 办学类型: 研究教学型大学。 办学层次: 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服务面向 : 立足江苏、面向南方、辐射全国、迈向国际。 (三)优势特色 1.学科建设。 林科为特色,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林业工程、林学学科全国领先,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 2.科学研究。 在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林产化工、 风景园林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
3、奖 26 项。 3.区域服务。 围绕江苏省和南方省份林业全产业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形成了融合江苏省、长三角及南方各省区域优势特点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优势。 4.人才培养。 践行 “ 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 ” 教学理念,构建以 “ 绿色发展基因培植 ” 为核心内容的特色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绿色担当并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5.大学文化。 以生态建设为己任,彰显生态文化,将林业科研精神、行业优良传统、绿色发展理念等融入大学文化中,形成了生态文化、水杉文化等文化育人系列品牌。 (四)面临的机遇挑战 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苏 “ 两聚一高 ” 战略部署带
4、来新机遇。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补齐生态短板列 为江苏省 “ 两聚一高 ” 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林业大学可为补齐江苏生态短板、加强城乡一体化建 设、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2.国家和江苏林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高校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和江苏林业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国家 林业产业总产值从 2001年至今增长了 15.6倍。江苏以 0.7% 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 7%的林业产值。新形势 下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这对林业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国家 “ 双一流 ” 战略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新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作
5、出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流学科建设重大战略决策。我校有望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为我校统筹优质资源、推进内涵发展提供 了动力。 4.淮安校区建设为学校服务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学校响应省委省政府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发展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加速苏北振兴步伐的号召,与淮安市政府共建并设立了南林大淮安校区,为学校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提供了重 要支撑。 2 二、综合办学水平 简要介绍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团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重 大成就,重点说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进入或接近全国百强( 1000字以内)。 近年来,学校秉持 “ 以人为本,特色发展,追求
6、卓越 ” 的办学理念,传承 “ 诚朴雄伟,树木树人 ” 的大学精神,推进特色发展、协调发展、高水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 ) 学科建设。 学校有林业工程、生态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个,林木遗传育种等二级国家重点学 科 5个,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第一。有江苏省优势学科 4个。第三轮国家 一级学科 整体水平评 估中,林业工程排名第二、林学排名第三、风景园林学排名第五。 (二 ) 人才培养。 独立建校以来,培养了包括 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 2005年以 来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项。在第三轮国家学科水平评估中,林业工程和风景园林 2个一级学科的人才
7、培养得分位列全国第一。 2012年被评为 “ 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 。学校以 19个项目全优的成绩通过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首批 32个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之一。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 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 2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1 个。 (三 ) 创新团队。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3名,院士数量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省属高校前列。有国家千人计划 “ 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 ”1 个,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创新团队 1个,江苏省创新团队 1个 ,江苏省科技创新 团队及 “ 青蓝工程 ” 等省级创新团队 12 个。 2016 年我校高端人才位列全国
8、高校第 61 位。 (四 ) 科学研究。 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南方现代林业尤其是江苏林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 创新,产生一批原始创新成果,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拥有 “ 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 心 ” 。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 46项。 “ 十一五 ” 以来,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 9项,获奖数 量位列江苏高校前列。 (五 ) 社会服务。 长期以来,为我国南方省区和江苏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和美丽城乡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王明庥院士领衔的团队缔造了江苏杨树产业,张齐生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创了竹加工产业的先河,曹福 亮院士领衔的团队培育、发展了我国银杏产业。学校
9、 2016年获专利数 量位列中国大学专利获奖排行榜第 26位。 (六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 26个国家和地区的 69所大学建立了广泛和密切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阿 拉巴马农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加拿大 UBC大学合作举办 “ 林学 ” 和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两个本科中外合作 办学项目 , 并入选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长短期外国留学生年均规模为 175人。 学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校 “ 十二五 ” 期间获得科技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 49 位 (青塔) ;位列 2017中国大陆最具创新能力大学第 93位 (标准排名) ;位列 2016年武书连大
10、学排行榜 144 位。根据上述分析,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进入或接近全国百强。 3 三、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建设目标 明确至 2020 年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以及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团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预期建设成效,并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 1000 字以内)。 到 2020 年,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 学科建设 国家 一级学科 整体水平评估中, 1个学科排名第一,或 2个学科排名第二; 3 4个学 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 5位或前 20%。 建成 2-3 个 ESI 全球排名前 1%的学科。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林
11、学、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园林等专业综合实力全国同层次高校同类专业领先。 新增江苏高校品牌专业 1个;认定省级以上精品开放、双语、全英文授课课程 8门; 新增省级以上规划(重点)教材 12 部。 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项以上,省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62项、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2篇。 新增省级以上实验教学平台 7 个。 人才队伍 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 10名以上,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教学名师 2 3人, “ 千人计划 ” 青年人才、青年长江特聘教授、 “ 万人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基 金获得者 5 6 人。 建设 10 15个高水平教
12、学科研团队,其中 3 4个争取进入江苏省 “ 创新团队 ” 支持行列, 1 2个争取进入国家教育部等 “ 创新团队 ” 支持行列。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管理和服务队伍。其中,专任教师总量达 1500人,具 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 5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 70%,外缘教师达 85%以上,具有 海外硕博士学位或 6个月以上研修经历的教师人数达 45%。 科学研究 新增国家级平台 1个、省部级平台 4 5个。新增国家级奖励 2-3项、省部级奖励 15 20 项。 年科技经费达到 3 3.5 亿元。 发表 SCI 论文数量 800 900 篇 /年、授权发明专利 250 件 /年以上。
13、社会服务 围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江苏建设、江苏沿海开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 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等成果转移转化。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40 50项。 努力为江苏和南方省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南方用材林轮 伐期缩短 3 5年,经济林产量提高 10 15%,南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 10 15%,江 苏杨树更新 20 30%,林产工业产品附加值提高 20 30%,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20%以上 国际合作 拓展 10 15所海外校际交流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 2项。 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 5%,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院校和
14、留学江苏目标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达 560 人。 每年派出教师 200 250人次,邀请 300名左右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教学和科 研合作,其中海外名师每年 3 5名。 4 (二)重点任务 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为引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分别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团队、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重点建设任务,每项任务要写明主要内容、具体时间、经费预算、配套条件等( 3000 字以内)。 1.学科建设 科学规划,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支撑学科,持续支持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打造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交叉学科相得益彰、互相支持、
15、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建设高峰学科。 重点建设林业工程、林学和风景园林学,加快培育国内领先的高峰学科。 2018 年工程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 2019 年新增动植物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 2020 年实现建设任务。 建设高原学科。 建设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 等省优势重点学科,形成一级学科特色,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并在若干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 年完成 1 2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 30%,到 2020年实现 2 3个高原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 30%。 建设支撑学科。 加强对优势学科具有显著支撑作用
16、的理学、人文、经济学等学科群进行整体建设,力争 4 5个支撑学科进入学科排名前 50%或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 2017年, 2 3个学科进入排名前 50%,新 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1 2个,硕士一级学科 1 2个, 2020年实现建设任务。 建设新兴交叉学科。 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瞄准国家重点发展领域,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科学设置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加快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科的研究领域,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经费预算: 4200 万元 /年,总计 16800 万元。 配套条件 : 根据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校内公共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 2.人才培养 健
17、全学科专业体系。 根据学科建设定位、学院定位和专业定位,以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可 度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动态调整机制,以一流和优势学科建设、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固本强基、嫁 接融合、植入吸收,进一步扩大涉林学科专业同心圆,新增博士生招生名额主要分配到优势学科,健全以 “ 林 ” 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到 2018年,新增涉林学科专业 2个;到 2020年,新增涉林学科专业 4个。 建设学科专业内涵。 以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围绕一流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到 2018年,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项以上,新增国家级实践、实验教学平台 1 2
18、个, 新增省级以上优质课程 4门、规划 (重点) 教材 5部;到 2020年,全面实现预定建设目标。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主线,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协同创新计划三大专项引领下,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硕士研究生和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实施体系,构建校企协同、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育人机制。 2018年,完成创新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分类培养制度建设,初步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省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28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4篇。到 2020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运行有效。
19、经费预算: 2500万元 /年,总计 10000万元。 配套条件: 授予特色优势学科对应本科专业本硕连读招生资格;优先增加博士、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增加创新创业训练专用场所 2000m2以上。 5 3.创新团队 学科紧缺人才引进。 围绕学科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和江苏省各类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学科紧缺人才。每 年引进10名左右具备正高职称的学科领军人才, 20 名左右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70名左右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学科学术骨干。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 实施 “ 水杉学者 ”“5151” 人才培养计划。着眼一流学科建设,遴选和培养 5 人左右年龄
20、在 50 岁以下能够带领本学科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遴选和培养 10名年龄在 40岁以下杰出青年学者,使之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遴选和培育 50名年龄在 38岁以下青年拔尖 人才,使之成为学术带头人;遴选和培养 100名左右具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每年资 助 30 名左右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 创新团队培育。 加强已有的院士团队等高端创新团队建设,同时以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创 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和培育新的创新团队。实施 “ 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 ,到 2020年分批 遴选和支持 10 15个条件基本成熟的教学科研团队,
21、给予政策支持和重点培育,使其满足申报省级以上 “ 创 新团队 ” 基本条件。 经费预算: 4000 万元 /年, 总计 16000 万元。 配套条件: 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在引人、用人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 4.科学研究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杨树、杉木、竹子等南方速生用材树种种质创新、资源培育以及天然次生林森 林生态等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 30 40个,林木良种遗传增益提 高 10 15%,审定林木良种 8 10个;发表 SCI论文 800 900篇 /年,着力提高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 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我国南方森林质
22、量精准提升、林产工业转型升级、江苏杨树种植结构调整、江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实现省委省政府对美丽江苏建设绿化、珍贵化、彩色化和效益化的要求等重大科技需求 开展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提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研发林产 品加工新技术 20 30项,创制新产品 15 20个,获授权发明专利 250件 /年以上,获国家级奖励 2 3项、省 部级奖励 20-30项。 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以 2个江苏省 “ 科技思想库基地 ” 建设为抓手,依托学校林科和生态、环境学 科优势,重点开展生态文明、生态伦理、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产品国际贸易和碳排放交易等研究,产生一
23、批人文社科理论成果。 建设创新平台。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释放现有 1个国家级和 2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的 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解决国家和江苏林业重大需求的支撑能力。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在新兴领域、 交叉领域建设省部级创新平台 3 5个。以南方重要树种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林木加工利用的研究基础 和成果为基础,组建南方重要林木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力争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 经费预算: 总计 10000 万元。 配套条件: 实施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协同创新计划。 5.社会服务 6 提升服务社会能
24、力。 依托淮安校区建设苏北研究院。深化与江苏及南方省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科 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依托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提升服务行业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40 50项。 培育重大战略性项目。 围绕绿色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江苏林种结构调整、沿海开发等领域, 聚焦1 2个对江苏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项目,集聚校内外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 新,通过5 10年的努力,形成对江苏林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 经费预算: 总计 2000 万元。 配套条件: 实施重大战略性
25、项目培育计划、协同创新计划。 6.国际交流合作 人才队伍国际化提升。 设立 “ 南京林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 ” ,成立南林大 -阿拉巴马农工大学教 师培训中心。到 2020年,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到 45%以上。 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构建。 拓展 10 15所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拓 展国际作平台。积极申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 111计划引智基地等重大国际 合作交流平台。筹备成立中美环境哲学研究中心,并力争突破。实施 “ 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 设工程 ” 。到 2020年,新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 2项。
26、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渠道。 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国际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 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到 2020年,争取国家重点学科或省优势学科博士生国际交流率达到 80%、具有 1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 35%,其他学科国际交流率达到 50%。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 学习经历的比例均达到 5%。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院校和留学江苏目标学校。 经费预算: 2000 万元 /年,总计 8000 万元。 配套条件: 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考核评价机制、长效协同机制,出台南京林业大学学院级单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7 (三)改革措施 提出体制机制改
27、革措施,突出学校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大科技 成果产出及其转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1000 字以内)。 1.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健全 “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 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探索部省共建的办学模式,推进与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等国家部委及江苏省政府之间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建。探索并完善南京淮安两校区联动、优势互补办学新机制。完善基金会、校友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理清学校和院系权责关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改革,强化学院的主体作用,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实施学部制改革。优化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健
28、全目标管理机制, 形成与干部考核、学科评估、教学质量评价等重点工作相关联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基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与教师需求层次相协调的动态服务机制和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学科研人员岗位聘用和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依托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设立 “ 学术特区 ” ,建立退出和淘汰机制。强化教师师德建设和职业素养,完善师德 评价考核办法,实行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 一票否决制 ” 。加强绩效考核与绩效分配管理,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职工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29、,发挥绩效分配在提高人员效能方面的杠杆作用。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推行创新创业学业认定与学分转换。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组建 “ 实体 +虚拟 ” 实验班 8 10个。以国家级、省级和校 级“ 质量提升工程 ” 和 “ 互联网 +” 教育教学信息化为抓手,规模化推进教学与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完善科学 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 和跨学科、跨单位联合培养机制,逐步推行本硕一体化。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深 化校企协同和科教融合,有序扩大国际化培养。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推行柔性三学期制。 4.深化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及其转化改革。 加强组织实施,积极
30、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 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解决行业重大需求。以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工程化为一体的新型科技创新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人员承接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促进重大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产出。探索建立政、产、学、研、资结合的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社会合作与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 制,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提高成果转化率和贡献度。 8 四、附表 学科建设 -1 本校相关学科在国际第三方评价中的排名情况 ( 限填 15个以内) 序号 学科名称 (英文、中文) 第三
31、方评价名称 排名位次或水平区间 在大陆高校中排名位次 最新发布 时间 查询网址 1 工程ENGINEERING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 潜力值 0.963 2017 年 5 月 http:/sda.cas 2 植物与动物科学 PLANT& ANIMAL SCIENCE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 潜力值 0.753 2017 年 5 月 http:/sda.cas 3 农业科学 AGRICULTURALSCIENCE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 潜力值 0.647 2017 年 5 月 http:/sda.cas 4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ESI(
32、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 潜力值 0.550 2017 年 5 月 http:/sda.cas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 “排名位次或水平区间 ”填写学科在国际第三方评价中的排名位次或水平区间,进入全球同类学科排名前 1 或者前 1%,请一并注明。排名位次或水平区间以第三方向社会公布的排名为准。 9 -2 本校相关学科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的排名情况 ( 限填全国排名前 20%的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全国参评学科数 绝对排名 相对排名 (前百分位) 1 0829 林业工程 10 2 20% 2 0907 林学 22 3 14% 3 0834 风景园林学 38 5 13% 4 0713 生态学 78 14 18%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