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袁德培,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一),疾病 疾病: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饮食营养、劳逸等)作用下,出现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织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的异常生命过程。,Preface,一、病因与病因学说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 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 直接
2、确定病因。 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 综合分析,探求病因的方法。,Preface,病因分类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 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Preface,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内经病因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
3、寒暑濕燥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二、病因概论,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Assume overall resp
4、onsibility,灵枢五变:“余知百病之始期也,生于风雨寒暑。” 灵枢口问: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总之内经病因涉及到:外感时气、疫病、情志失常、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起居不节,及外伤诸多方面。,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病因认识论 主要来自对患者病吏的询问,对发病时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资料的分析,归纳为一种综合性推论,称为“审证求因”。 特点:患者发病时的表现 患者发病前体内外环境(如自然环境中的 时令、气候、地理因素和病人的情绪、饮 食、劳逸、起
5、居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所作 的一种综合性的推论 )。 并不穷究致病的终级原因,显然不同于西医学着眼于对病原微生物的寻找,对人体微观结构及其功能状态、病理变化观察的病因学方法。,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因 脏腑系统 时间因素 七情 外邪 饮食、劳逸冬天所伤、夜行 度水跌仆、持重远行 肾系统春天所伤 忿怒、堕恐 疾走恐惧 肝系统秋天所伤 惊恐 重寒 肺系统长夏所伤 饮食饱甚、摇体劳苦 脾系统夏天所伤 惊 心系统,内经对病因的研究纳入“四时五脏阴阳”系统之中,喘、汗各有所主,一般认为:喘发于肺,汗出于心或“阳加于阴谓之汗”。由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旦病及五脏,而又影
6、响肺、心时 ,则亦可发生气喘与汗出。此时的喘汗,以标本而论,则五脏为本,肺、心为标,因此其治疗重点亦有所不同。,素问经脉别论从喘、汗谈五脏为中心整体辨证思路和模式,apply,五脏喘: 夜行肾气外泄,气失闭藏,肾气上逆,气乱于肺,则为肾喘。固摄益肾,潜降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堕坠伤血损筋,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则为肝喘。肝喘多实。疏肝活血,降气平喘,复元活血汤、五磨饮子 惊恐伤神,心神浮越,气乱于肺,则为心喘。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磁硃丸 渡水跌仆,水寒袭肾,跌仆伤骨,逆气犯肺, 亦为肾喘。温肾散寒,活血降逆,真武汤、桃红四物汤,apply,五脏汗 饮食过饱,胃满气溢,胃津
7、外泄,则为胃汗。化食和胃,清胃泄热,方保和丸、清胃散。 持重远行,久行伤骨,肾气亦伤,肾液外泄,则为肾汗。滋阴补肾,益气止汗,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疾走伤筋,恐惧伤魂,肝伤液泄,则为肝汗。滋阴敛液,柔肝止汗,一贯煎、酸枣仁汤。 劳作过度,伤肉损脾,脾虚液泄,则为脾汗。补脾益气,敛阴止汗,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apply,内经判断病位的方法有多种。 据证测位: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本篇提出根据发病原因以测病位:如“夜行则喘出于肾”“有所堕恐(坠),喘出于肝”等。影响发病的因素有多种,如时间、七情、饮
8、食劳倦等。,apply,从喘、汗谈内经据因断病位,内经认为这些因素均与一定的脏腑相关,影响相关脏腑导致其功能异常进而产生病变,故将影响发病因素纳入五脏系统之中。 如:本篇喘与汗所发生之部位与脏腑相关; 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灵枢百病始生:“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apply,发病原因中时间因素与脏腑系统关系较为规律: 冬天、夜间属肾,春为肝,夏为心,秋为肺,长夏为脾。 内经多篇记载七情分属五脏: 若以七情因素作为单一发病原因而与饮食、劳伤、六淫
9、等并列,情志因素归属于心,因为心主神明。如“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于心”等。 若具体分析七情致病,则可有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等。如“忿怒伤肝”。,apply,外邪致病与脏腑系统相关 单言与内因七情并列之外邪(六淫)主要归之于肺,如“重寒伤肺”,因肺主皮毛为人体之外表; 若具体言六淫,则有风伤肝、暑伤心等论述。 内经系统论述了五气(六淫及内生五邪)致病特点: “四时之序,更伤五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 感而即发,伤本脏。素问生气通天论 伏而后发,伤它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apply,饮食、劳逸与脏
10、腑系统相关 饮食为脾胃所主,故“饮食饱甚”、“醉以入房”归属脾胃; 肾主骨、主生殖,为水脏,故劳伤、度水归肾; 肝主筋藏血,故堕坠归肝。,apply,病因分类 病因的阴阳分类法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 以病因致病部位内外的阴阳属性为划分标准论:生於陽(外):发于外的外感邪气属于阳;生於陰(内):发于内的内伤七情、饮食劳逸、起居等属于阴。,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病因的三部分类法 靈樞百病始生: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
11、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 “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 :“氣有定舍,因處爲名,上下中外,分爲三員。” 划分标准:邪气来源+邪气性质+致病部位:源于“天”“上”源于“地”“下”源于天地之间“人”“伤内脏”,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病因分类法源与流 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 汉张仲景按病因的传变概括为三条途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12、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晋陶弘景补闕肘后百一方三因论提出疾病的发生:“一为内疾,二为外疾,三为他犯”。 宋陈言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目前病因分类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其它
13、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三、各论,举例,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火(热)邪1.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 火邪/热邪/温邪2.火邪、热邪、温邪区别:相同:三者同属一气,均为阳热之邪,可混称不同: 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温邪多属温病学范畴) 表现不同:在自然界,火有形,热无形 热邪致病:临床表现出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肌肤局 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Assume overall respo
14、nsibility,形成不同:就发病而言,热多外感,火多内生; 概念有异: 热:归属于邪气,属病理概念。 火:生理之火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 “少火生气” 病理之火壮火:火热之邪 “壮火食气” 3.火热邪: 外感: 内生:脏腑气血阴阳怪气失调,阳热亢盛,炎热内扰, 机能亢奋病理.,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七情的致病特点 基本病机:直接损伤内脏,使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怪气失调 七情皆从心而发: 七情太过,首先影响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 直接伤及内脏: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以伤心肝脾为多见; 影响脏腑
15、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多发为情志病:导致癫狂、惊悸、不寐等病症;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许多病症,往往因不良情志刺激而使病势加重,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痰饮痰饮的概念 湿: 水: 饮: 痰:,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痰饮的形成 肺不行水 脾失运化 外感六淫疫疠 肝失疏泄 七情内伤 肾不主水 饮食不节劳逸 心阳不振 五脏亏虚 三焦气化失司 膀胱气化失常,脏腑气化失司肺脾肾为要,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
16、,聚湿,生水、饮、痰,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痰饮的致病特点 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 .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易于蒙蔽神明痰湿蒙蔽清窍、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崇” “怪病多痰”,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痰饮病证特点,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痰 胃脘痞,呕恶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
17、麻木,疼痛,甚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瘫痪 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饮四饮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痰饮的病证特点,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常见痰饮病证 痰证 症状随气升降,变幻多端 体征因人而异。 如呆滞、色暗、形胖,风痰因痰而动风者热痰痰热互结者寒痰阴寒津凝者燥痰燥伤肺津者湿痰脾虚湿聚者,分类,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饮证,瘀血 瘀血:指体内
18、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务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液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津亏津亏血涩 痰浊因痰而瘀,损伤机体,外邪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久病必瘀津亏痰浊,血离脉道停聚于内,血运迟滞流于脏腑,瘀血,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病机特征 阻滞气机 瘀塞经脉,(影响血脉运行) 伤及脏腑,(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影响新血生成),As
19、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 体表青紫肿胀 体内癥积 血色紫暗 夹有血块 面唇爪甲青紫紫暗 舌质紫暗或瘀血、瘀斑* 皮下紫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脉诊脉涩或结、代(迟、弦),肿块固定不移,出血,望诊青紫瘀斑,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瘀血内停部位特点,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四、病机与病机学说 1.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机理。 2.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3.中医病机学说特点: 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整体观; 注重
20、疾病发展变化的病理辩证观。 4.病机学说具体内容:,Preface,疾病发生的机理(发病原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传变机理),病机,内生五邪病机,外感(热病)病机,症状发生机理,精气血津液失常,阴阳失调,邪正盛衰,基本病机,卫气营血病机,系统病机,邪气,三焦病机,六经病机,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形体病机,官窍病机,全身症状发生机理,各系统疾病症状发生机理,五气过盛,Preface,求真务实,勇于探索!,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论发病原理,“正邪相搏”,一、正邪相搏 灵枢百病始生: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
21、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衆人肉堅。”,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的防御作用: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作用; 病后或虚弱状态时自我修复。 自身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维持脏腑功能协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素问评热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自虚而发病 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及发病的趋势,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内经“邪气发病”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
22、性质、类型和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病邪性质与发病 (内经对病因的研究纳入“四时五脏阴阳”系统之中) 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气与邪气的交争过程中,双方力量的对比及其病理反应主要表现: 邪气侵袭与正气抗邪、逐邪。 邪气扰乱气血津液与气血津液的自行调节。 邪气损伤形质与阳气、阴精之修复。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二、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
23、发病,没有明显的潜伏期,常由于邪势亢盛而正气不能战胜病邪所致,把这种发病类型归为急性发病,故称“卒发”。 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伏而后发,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体内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特点: 伏邪发病 重感可以引动伏邪 人体气血处于上升外发的季节,如春、夏两季,正邪容易相争引动伏邪而发病。,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合病与并病:首见伤寒论。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如太阳与少阳合
24、病,素问热论称“两感”。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多体现于病位传变之中),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是即将痊愈的疾病重新发作,又称复病,是有诱发因素作用于旧疾之宿根,机体遭受到再一次病理性损害而旧病复发。,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特点: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但又不完全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现,而是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病程相应延长。 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机
25、体的正气不断被消耗,故预后也就愈差,容易留下后遗症。后遗症是指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过程。 大多有诱因。一般是有诱发因素作用于旧疾之宿根,机体遭受再一次的病理性损害而旧病复发。,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如:重感致复,食复(素问热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劳复,过逸致复,药复,情志致复,环境变化而复发 类型: 少愈即复 休止与复发交替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传 变 机 理,Assume overall responsi
26、bility,病 变 机 理(略),传变: 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 从本质上讲,即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上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各种病理改变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疾病传变形式: 病位传变 病性变化,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一、传变概述,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 病邪由表入里传变规律: 依次而传 邪气之所以能逐渐深入的机理是: 正不胜邪,邪气留而不去、伤正而入深 病邪由表入里,依次而传之传变模式: 以灵枢百病始生为例说明,内经论感受外邪的传变规律,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二、经典回顾,虚邪中
27、人皮毛 恶寒战粟卫外不固 皮肤疼痛气血凝滞 络脉 肌肉疼痛,时痛时止络脉阻滞不通 经 洒浙恶寒邪仍在表,卫阳受损 善惊经气通脏,神气被扰 输 肢节痛经气被阻,难达四末 腰脊强太阳挟脊抵腰,经气不利 伏冲之脉 体重身痛邪犯血海,形体失养 肠胃 腹胀肠鸣 肠鸣飨泄,食不化 寒盛 溏出糜 热盛 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血脉之中 积气滞、津停、血瘀互相蕴结,相关经典原文: 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
28、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另 灵枢刺节真邪也有相似的内容记载。,六经传变规律 素问热论: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二日“阳明受之”, 三日“少阳受之”, 四日“太阴受之”, 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 这一传变规律为张机所宗,并创立六经辨证体系,成为伤寒论的灵魂和框架。,脏腑表里传 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因感时令邪气而引起五脏咳,若五脏咳病久而不已,乃移于六腑,于是发生脏病传腑的表里传变规律。具体言之: “脾咳不已,则胃
29、受之”;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 “肾咳不已,则膀脱受之”。,五体病传移相关之脏的传变规律 素问痹论认为在不同季节感受了风寒湿致病邪气,便可发生五体痹,但五体痹病久而不去,便会“内舍五脏六腑”而引起五脏之痹病。并详述了筋、脉、肉、皮、骨五体痹病病久内舍于肝、心、脾、肺、肾而成五脏痹的传变过程。,邪沿脊椎日下一节传变规律 素问、疟论:“邪气客于风府,循臂而下,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骰骨”,此篇谓疟邪自风府循脊骨日下一节的传变规律。正因为疟邪有此规律,所以才可能有一日一作的发病特点。,素问玉机真脏论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30、“顺传”,即相克关系而传变的方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傳五藏而當死”。待五脏传遍,脏气已竭,就要死亡。,内经论五脏疾病传变规律,“逆行”传变,即子病传母的疾病传变方式: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若进一步传变至克己之脏,脏气被克,正气更虚,则预后差。如肝病传到肺、肺病传到心、心病传到肾、肾病传到脾、脾病传到肝等。 有不以次者:卒发、七情内伤 体现内经“知常达变,实事求是”认识原则。 另:腑病传腑:素问气厥论 脏病传脏:灵枢口问灵枢病传 六腑与奇恒之府之间病传:素问气厥论 愈后: “傳五藏而當死” “至其所困而死”: “死于其所
31、不胜” 五实证、五虚证之死与活,五脏病传五体的传变规律 素问痘论在首先论述五脏主五体的理论后,并以此为依据,详述五脏病热及五体而成筋、脉、肉、皮、骨五痿病。,意义: 树立时空一体观,富有预见性 以五行生克关系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之间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脏发病,皆能传变至其他脏腑,传变的速度有快有慢,慢则三个月,六个月传遍五脏,快则三、六日传遍五脏,因此在诊断时,既要了解各脏腑病变“至其所困而死”的基本规律,又要“一日一夜五分之”来测候病甚及死亡的早晚,从而做到诊断明确,能根据病情,预见其传变,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把握规律,正确判断,及时、巧时防治 素问脏
32、气法时论“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侮,相乘,“一日一夜五分之,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关阳气昼夜消长变化的论述来看,一日之间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的机能活动确有密切关系,尤其在病理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疾病发展的规律,是古今医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预测疾病的死生,是完全有可能的。,随证而治,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知常达变” 本段阐述了外邪侵犯人体是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及重,并以顺传为例说明五脏疾病相互传变的规律,提示对于疾病要
33、做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当病邪尚在浅表时,就积极采用针刺、火灸、按摩、药物、汤浴、熨敷等各种治疗方法祛邪外出,恢复正气。一旦病邪入里入脏,更要既病防变,在掌握五脏疾病相克而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基于五脏疾病相克而传规律之上提出来的。,病位传变: 疾病的某一部位病变,可以向其它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也发生病变,这就是病位的传变。,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三、关于病位传变,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自表入里、由浅而深的传变形式。 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 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
34、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内伤病起于脏腑,发展变化过程是由某一脏器波及影响其它脏器,所以内伤病基本传变形式是内脏间的传变。 素问气厥论:“肾移寒于肝”、“脾移寒于肝”、“胃移热于肝”等。 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而内伤病亦多有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表里、浅深部位的传变。,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表病入里:亦表邪入里,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病及脏腑的病理传变过程。 病邪由表入
35、里,按一定的规律依次而传: 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合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等在里的层次,而后由于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里病出表,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逐渐强盛,抗邪有力,能积极与邪气进行抗争,驱邪外出。所以里病出表,多反映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或向愈之机,故其病机发展为顺。反之,病邪内陷,正气日衰,病势恶化,病机发展为逆。,Assume overal
36、l responsibility,另:表里是相对而多层次的,所以在疾病传变中,有介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如伤寒的少阳病机及温病的邪伏募原。 邪正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正退邪进则入里,正胜邪退则出表,所以临床证候表现出表证、里证交错或同见的特征,比如往来寒热就是典型症状。当然,半表半里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终必出表或入里。,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论病位传变规律 外感病传变: 六经传变 卫气营血 三焦传变,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六经传变: 指疾病病位在六经之间的相对传移。 六经传变一般按照太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
37、阴、厥阴的次序,反映了病邪由表入里、疾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六经传变的基本形式。,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特殊的传变形式: 越经传:指不按照六经的次序而传变,如太阳传至太阴; 里传:指病邪在相为表里的两经中传变,如由太阴传至阳明; 直中:指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入,而直接出现三阴经的证候,如病邪直中太阴。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因而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而无先后之分,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等。 并病:是指一经证候未罢而又另一经的证候又起,与合病不同的是并病的两经证候有先后之分。,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38、三焦传变: 是指病变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发生传移变化。 三焦是人体上下联络的通路,因而也是病邪传注,病位转移的途径。,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三焦传变是外感温热病的主要传变形式: 顺传:温热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病邪深入,则从上焦传入中焦脾胃,再传入下焦肝肾。这是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一般发展过程,故称之为顺传。 逆传: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则为逆传。 吴鞠通温病条辨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病变由上焦传及中焦、下焦,以及逆传,都反映了病邪的深入和病势的
39、发展或恶化;若由下焦或中焦向上焦传,则反映了疾病的好转、向愈。,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卫气营血传变:是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 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 气分为温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 营分是温病的严重阶段,病在心包及心; 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肾及心。,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卫气营血的传变有顺传和逆传的不同。 顺传:是指病邪首先侵入卫分,发展传为气分,再入营分,而后血分。这是病邪由浅入深、病势由轻而重的发展过程。 逆传是指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分或血分。 此外,卫气营血传变,还有初起即不见卫分阶段,而径入气分、营分者;亦有卫分病证未罢,又兼见气分证而致“卫气同病”者;或气分证尚存,同时出现营分、血分证而成“气营两燔”、“气血两燔”者;更有严重者为邪热充斥表里,遍及内外,出现卫气营血同时累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