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结构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摘要】产业结构作为污染物产生的质和量的“控制体” ,对污染物在种类、规模以及形成原因上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组合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环境的胁迫;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环境效率的高低。反过来讲,区域环境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区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合理性。本文就产业结构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产业结构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一、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正反两个方面: 一方面,产业的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发展上时,产业结构能够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人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环境的发展规律
2、,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产业进行改造,将环境改造成理想的生态环境,以及创造出人工生态系统。其次,产业的发展能够给人类进行环境的改造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这样,产业和环境之间就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共同促成产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当产业的发展破坏了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时,产业的不合理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资源面临枯竭,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产业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又会反过来阻碍产业的发展,而产业发展能力削弱又会导致保护和改善环境能力减弱,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区域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非良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不可持
3、续的发展方式。 二、三大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第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一产业也绿色植物为主,绿色植物有利于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的不合理开垦和放牧会引发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污染等问题,对水体和土壤都造成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产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能耗、物耗水平以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水平要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是以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 工业污染物作为工业生产在所难免的附属产物, 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胁迫效应, 这
4、种胁迫压力在绝对数量上日积月累,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重工业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程度都高于轻工业。四川省重工业产值仍占 67.82%。从四川省各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来看, 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造纸、医药等属于高消耗、高污染行业; 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行业的资源消耗及污染处于中等水平;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金属制品等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 环境污染也较小。但目前, 四川省其中石化、有色、电力、冶金的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 40% , 这无疑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胁迫。 (三)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是比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环境资源的依赖很小
5、, 但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对环境质量有直接影响。若管理不当会产生废水污染、噪声扰民、汽车尾气污染等有害影响, 甚者会导致一些自然景观的消失。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机动车数量也直线上升, 2005 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 147 万辆, 2010 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 357.9 万辆,增长了 144.9%。公路里程由 2005 的 11.5 万公里到2010 年的 26.6 万公里,增长 131.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占用了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 使道路路面有害物质通过道路排水系统流入地表、河流, 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而且机动车运行中鸣笛发出的噪声
6、可高达 95 100dB, 形成噪声污染, 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形成大气污染, 排放的无机化合物的细小微粒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污染。 三、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第一,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短期内,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投入,会增加产业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增强环境意识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个倡导绿色革命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增加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就增加企业的国际形象,也会让产业在竞争中占领有力的先导地位。而且环保产业将会成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而那些技术和管理落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越来越不具备生存条件。第二,重视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变产品供求结构,形成新的产业增长
7、点。例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对于日常食品需求发生变化,开始注重农产品健康问题。同时,人们开始重视生态农业的休闲,观光作用,从提供一般性食物到供给健康食品, ,从生产农产品到提供旅游资源,这将给古老的第一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各产业随环保需求变化而相应地改变供给结构,将会为经济腾飞提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文新,张平宇,马延吉.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 (2). 2马小明,张立勋,戴大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7). 3杜建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求索,2006, (4). 4周宏春.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J.理论前沿,200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