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课件.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66577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温病常用诊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温病诊法运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收集到进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所需要的资料,从而为确立正确的诊断提供依据。通过对各种诊法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分析,可以确定温病病因、判断病证性质、明确病变部位、了解邪正消长,分析病变趋势,从而为正确分析病证的病机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温病的特色诊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一)辨舌,辨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来判断病证的性质。 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有许多经络相通,使舌与全身各脏腑密切联系起来,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同时,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也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正如吴坤安所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 ,毕形于舌

2、。” 由于温病的发展变化较快,而舌象对病情的反应较敏感,能较及时地反映病情,所以舌诊对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温病过程中,有时脉象的变化也有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所以还应舌脉互参。,1、辨舌的意义,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温病的病理变化迅速,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具体地说,辨舌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1)区分病邪类型; (2)分析病机证候; (3)判断病情传变; (4)指导立法用药。,2、辨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等。温

3、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1)白苔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 右为正常之白苔。,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且恶寒较甚而无汗,与风热表证不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苔白厚而粘腻,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

4、腻润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苔白厚而干燥:,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热邪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舌象,其病变一般虽仍在气分,但传变甚快而病多凶险,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

5、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白苔如碱状: 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白砂苔:又名水晶苔,其舌苔白而干硬如砂皮,扪之糙涩。系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灼的征象,属里热实结之证。,白霉苔:,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见于温病患者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白苔主表、主湿:白而

6、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断病情和判断预后时应予注意。,(2)黄苔:,温病中的黄苔多数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从白苔转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还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一般来说,苔黄而薄者病势较轻浅,苔黄而厚者则病势较深重;苔黄而润泽者津伤不甚,若腻者

7、,多提示湿热内蕴,苔黄而干燥者则多为津液已伤。,薄黄苔:,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黄白相间苔:,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其苔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属邪在气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苔黄干燥:,苔老黄燥裂:,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多为阳明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黄腻苔或黄浊苔:,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多见此种舌苔。,黄苔的诊断意义总的来说,黄苔主里、实

8、、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表现。如薄者邪势尚轻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润者津伤不甚,浊腻者则主湿;干燥者为津已伤,厚实者主里有燥实。另外,也要注意如素体内热较重者,特别是湿热素盛者,平时就有黄苔或黄腻苔的表现,应注意辨别。,(3)灰苔:,温病过程中的灰苔应辨别其润燥的不同,二者所主病证各异: 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几种:,灰燥苔: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灰腻苔: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的征象,多伴有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口吐痰浊涎沫等症状。,灰滑苔:为温

9、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 苔灰而燥者主热盛而津伤; 灰而润滑者主痰湿或虚寒。,(4)黑苔:,温病过程中的黑苔,大多数由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但根据其所表现的厚薄润燥不同,所主病证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

10、病证。,黑苔干燥或焦枯:其苔黑干燥无津,但较薄而无芒刺,舌体色绛而枯萎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如见苔黑干燥而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炽”。,遍舌黑润:其舌遍体黑润而无明显苔垢,为温病兼夹痰湿征象。每见于胸膈素有伏痰而复感温邪者,多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3、辨舌质,舌诊除了辨舌苔外,还要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质由血液荣养,所以

11、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变化也较容易反映心及营血的情况。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1)红舌:,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之征象。温病中多见于邪热初入营分而出现红绛舌之早期

1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为阴液损伤之象,多由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而致,且多见于肺胃阴伤者。,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此为红舌中一种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更淡的一种舌色。多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气血阴液亏虚的病证。,综上所述,温病过程中见红舌的诊断意义有虚实之别: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实际上已不属本节红舌的范围。,(2)绛舌,绛指深红色,多由

13、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绛鲜泽:多为热入心包之征象。,绛而干燥: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如舌中心干绛而周围尚润,为胃热而心营受劫。,绛而兼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舌绛不鲜,干枯而萎:为肾阴枯涸的征象,病情多危重。,总之,绛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 纯绛鲜泽及绛而干燥,均为心营热盛; 光亮如镜或干枯不荣则为胃肾阴津枯竭。 同时,还需察其有苔或无苔

14、,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上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3)紫舌,舌紫较舌绛其色更深且暗。紫舌一般由绛舌发展而来,所反映的病候更为深重,常为营血热毒极甚的征象。此外,亦有其他因素而而使舌色变紫的。温病常见的紫舌有以下几种: 焦紫起刺(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的先兆。 紫晦而干(猪肝舌):其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的反映,示预后不良。,紫而瘀暗,扪之潮湿:为内有瘀血的征象,临床多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等症状,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的病人。,此外,舌色淡紫而青滑为阴寒之证,有恶寒、肢冷、脉微等

15、一列虚寒征象,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 总之,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别,焦紫起刺为热毒极盛,紫而瘀暗为兼瘀血,属实证。紫晦干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至于紫而青滑多属虚寒,温病中较少见。,4、辨舌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危险征象。,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者,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5、温病舌诊

16、的运用(1)舌苔舌质互参:在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变化是统一的,可以互补,但也有二者的表现所反映的情况不一致, (2)注意动态变化:有助于把握病势的发展和邪正的进退。,(二)验齿,验齿亦属温病诊断方法之一。叶天士说:“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由于温热病最易耗伤胃津,劫烁肾液,所以验齿对于判断热邪之轻重,津液之存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

17、,津液不布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润。 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预后不良的征象。 齿燥色黑:指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为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之征象。,2、齿缝流血,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者属虚。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病属虚。,3、齿龈结瓣,齿龈结瓣紫如干漆:指其血瓣色紫,甚则如干漆状,为阳明胃热亢盛动血所致,又称为阳血,其证属实。 齿龈结瓣黄如酱瓣:指其血瓣色黄如酱瓣状,为阴虚于下而虚阳载血上浮所致,又称为阴血,其证属虚

18、。,(三)辨斑疹,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斑疹的形态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斑与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皮疹。 其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为斑;其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压之色退者为疹。 如肌肤潮红,上面密布痧点,高出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疹点间皮肤亦红者,又称为丹痧。,水痘,疹,斑,2、斑疹的分布,斑的发生:多先起于胸腹,继而分布于四肢。 疹的外发:有多种形式,其中如麻疹,一般先起自上腭、口腔,继而

19、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再则布于胸腹四肢,约34日内,以手足心见疹为出齐;丹痧则多先见于颈项,渐及胸、背、腹部及四肢,一日之内即可蔓延全身。 粘膜疹:发生于粘膜上,如麻疹的疹前期在口腔内两颊粘膜近臼齿处见细小白或淡黄点,其周有红晕,并由少增多。 内斑:伤寒指掌中提出:“凡温疫时感,每有内斑,其斑发于肠胃嗌膈之间,肌肤间不得而见”。 当然,要确定有否“内斑”的发生,应结合邪入营血的全身症状来判断。,3、斑疹的成因,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如章虚谷说:“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则形成斑;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则形

20、成疹,故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 及“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说法,其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异,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4、斑疹透发前的征兆,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瞀、耳聋、手足发冷、脉伏等症,则为发斑之征;如兼见面目红赤、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出疹先兆。,5、斑疹辨察要点:斑与疹出现的临床意义:,斑疹一旦发生,既标志邪热波及或深入营血,也是邪气外露之象,故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以及发出时的脉症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邪正消长、预后好坏,从而为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1)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

21、;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营血热毒深重的表现;色紫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如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黑而晦暗,则为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 总之,一般来说:斑疹色泽加深,则病情增重。,(2)审视形态:,斑疹的形态与病情轻重、预后好坏有一定关系。斑疹松浮色鲜,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主预后不良,属逆候。,(3)注意疏密:,斑疹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一般预后

22、良好;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宜见指斑疹稀疏,示邪热外透;见多指斑疹稠密,示热毒深重。 在温病过程中,斑疹稠密而突然转为稀疏,甚至隐没者,多属正不敌邪、邪气内陷之危象。,(4)结合脉证:,辨别斑疹时,结合脉症分析,有助于正确辨证。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斑疹透发而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附:斑疹治疗原则。,因为斑属阳明邪热迫于血分,疹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所以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果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如里实壅盛,斑疹蔽伏不

23、透,宜通下腑实。迨至内壅一通,表气从而疏畅,则热随斑透。,附:斑疹治疗禁忌:,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伏;另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误用必助长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衄血、痉厥、神昏等症。,附:阴斑,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溢于肌肤,遂成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同,宜仔细鉴别。,(四)辨白,1、形态和分布:白 是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形如粟米,色如珍珠,突出于皮肤,内含少量透明浆液

24、。 多见于颈、胸、腹等部,四肢较少见,头面极少见。在消退时可有细小的皮屑脱落。,2、成因: 湿热病邪郁阻气分,蕴蒸于肌表,失于开泄, 白 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白 常反复多次透发。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随之缓解。,3、诊断意义: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

25、。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附:白的治疗,治宜透热化湿,宣畅气机。若津气两竭者,急宜养阴益气。因白的产生为湿热所酿,其病变部位在气不在卫,所以在治疗时勿需疏散,亦不可纯清里热,正如吴鞠通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二、辨常见症状,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各种临床证候。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因病机,分析邪正消长的态势,是准确辨证、确立治法的重要依据。 。,(一)发热,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一般说,凡口腔温度超过37.3, 腋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门温

26、度超过37.6者,即属发热。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阳脱而危及生命。,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伤寒发热系外感风寒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证虽属实,但阴液已有耗

27、伤,其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属虚证发热,其中有余邪未尽者,为虚多邪少之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别病邪之性质、病变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势之进退。,1、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 温病初起,见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者,为风热之邪在肺卫、卫气失和之象; 如温病初起,见发热恶寒而少汗,头身沉重,肢倦胸闷,苔白腻,脉濡缓者,为湿热之邪初犯卫气、湿遏卫阳之象。,2、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

28、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证象,其寒热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可伴苔白腻甚则如积粉。 3、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热盛于阳明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可伴有大汗、口渴和脉洪大等症状 。,4、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阳明肠腑的标志,多伴有便秘、腹满痛、苔焦黄等腑实证。 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 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

29、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面不红赤而反淡黄,口不渴而反粘腻,大便不结而反溏。为湿热病蕴阻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 身热不扬同时亦可见下午热势稍盛,并伴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6、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7、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8、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阴伤虚热之征象。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枯痿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二)口

30、渴,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但不外津液不足和津液不布。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1、口微渴:邪在卫分,热未炽盛、津伤未甚,所以 口渴不甚,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阶段。 2、口渴欲饮:指口渴明显而多饮水。多为热盛伤津 的表现。,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而喜凉饮。如在湿热性温病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则为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不可与热盛津伤证相混。但如湿热性温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见苔黄燥者,则应考虑湿已

31、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证。,3、口渴不欲饮,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痰饮时,亦可见口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化的病证不同。,4、口苦而渴,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等症状。,(三)口味异常,温病中出现口味的异常,多与湿热或火热之邪的轻重、津液的耗伤有关。1、口淡乏味:多见于湿热性温病的初起,为湿邪中阻之象,多伴苔白腻,胸脘痞满。也可见于温病后期胃中津液受伤者,如俞根初说:“口淡乏味者,胃

32、伤津液。”2、口腻无味:为湿邪困脾,湿邪偏盛,多见于湿热性温病中,可伴口中泛吐粘腻涎沫,不思食。,3、口甜:口中发甜,吐出浊厚涎沫,为脾瘅病。系脾虚不运,水谷停聚,与湿热相搏的一种病变。因水谷之气与湿热之邪盈满上泛,故口甜。4、口苦:指口中有明显的苦味,多为热郁胆腑,热毒内蒸,胆火上扰所致,见于邪郁内发,里热炽盛之证。温病中邪热化火也每见口苦,并可伴有心烦、尿黄赤、舌红苔黄等表现。5、口臭:口中秽气喷人每为胃热盛,多见于温病邪热亢盛于阳明而化火者,余师愚说:“口中臭气,令人难近,使非毒火熏蒸于内,何以口秽喷人乃耶。”,(四)汗出异常,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

33、疏泄,故常有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现汗出之异常包括当有汗而无汗和不当汗而出汗。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1、无汗,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

34、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2、时有汗出,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一般表现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之证。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热”。,3、大汗,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伴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阳明气分热炽,蒸腾内外,迫津外泄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等症状,

35、为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足。如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神疲,甚则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状,为津气外脱的亡阴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止,并见肤冷肢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语声低微,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状,为气脱亡阳征象。,4、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

36、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五)呕恶,1、恶心呕吐:发生于温病的初起,多属温邪侵袭于表而影响胃气和降,一般呕恶程度较轻。如发生于湿热性温病中,多由湿热之邪干于中焦,导致胃气上逆所致,一般泛恶较明显,有的还会有明显的呕吐。 2、呕吐酸腐:指呕吐物有明显的酸腐锼味,多属伤食停滞之象,可见于温病兼食滞者。 3、呕吐如喷:指呕吐频繁而呈喷射状,且发生急骤,恶心不明显,多为肝经火盛引动肝风犯于胃所致。,4

37、、干呕气逆:指干呕而不吐,仅表现为气逆作哕。 如见于病之早期,发生于夏秋者,猝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四肢厥冷,头汗淋漓,脉象沉伏等,属干霍乱之危证。 如频频干呕,气逆作哕见于湿热性温病过程中,为胃阴受劫,胆火上逆。 如见于温病后期,伴见口干、舌光红者,属胃阴大伤而胃气上逆之象; 5、呕吐清水、痰涎:指呕吐物为酸苦清水或清稀痰涎,多属湿热内留,胆胃失和,饮停气逆之象,每见于湿温、伏暑等湿热性温病中。,(六)胸腹不适,胸腹不适是指在胸、胁、脘、腹等部位有胀满疼痛等感觉,或胀痛并见,或但痛不胀,或但胀不痛。诊察胸腹是诊断温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医家对此非常重视,

38、如王孟英说:“凡视温证,必察胸脘”。,1、胸部疼痛:多为邪热郁于肺,脉络失和,肺气不利所致如胸部闷痛或如针刺,并见身灼热,舌质紫暗而扪之湿,多属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又感受温邪。 2、胸闷脘痞:指胸脘痞闷不畅。以脘部痞满为主症者,称为痞证。有湿热阻遏中焦气机者、有无形邪热壅聚、胃气不和者、有邪热壅聚而胃虚不运胃气壅滞者、温病兼有气滞者。 3、胁肋疼痛:指两胁部疼痛,其原因多与肝胆有关,可由气滞、湿热、痰饮、瘀血等病邪阻滞肝胆而引起。 4、胃脘满痛:指胃脘部痞满而疼痛。有湿热痰浊内阻,气机郁滞所致的痰热结胸证、有痰湿郁阻者、有湿热或痰热所结者、有食滞于中者。,5、脘腹胀痛:指胃脘连及大腹部胀满疼

39、痛,多为邪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所致。有湿热中阻者、有实邪内结肠腑者。 6、腹痛阵作:多由肠腑气机阻滞引起。有湿热与宿滞相搏,肠道传导失司者、热邪与食积搏结于肠道者、有热蕴肠道,传导失司所致者。 7、腹胀硬痛:多为热结肠腑之象,多伴有腹部拒按,可并见潮热便秘,谵语神昏,舌苔焦黄或黑,脉沉实等症状。 8、少腹硬满疼痛:多为下焦瘀热搏结之象,即为蓄血证,常并见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漱水不欲饮,舌质紫绛等症。也可见于热入血室证。,(七)大小便异常,小便异常 1、小便涩少:多由热盛津伤,以致无源作尿而致;亦可见于热结小肠,下移膀胱者;或由湿热蕴下所致;湿浊阻于下焦而膀胱气化失司,亦可发生小便不畅

40、。,2、小便不通:本症多由小便涩少进一步发展而成,所以其病机亦多相似,只是病变的程度更甚。如热盛阴伤严重者,或属热结火腑,津液枯涸者,可出现尿量极少,甚至尿闭,即吴鞠通所谓“热结液干”,如属湿浊阻于下焦导致膀胱不利而小便不通者,多伴见热蒸头胀、呕逆神迷、舌苔白腻等证。,大便异常3、大便秘结:其中有属津枯肠燥的“无水舟停”之证;有属湿阻肠道,气机痹阻,传导功能失常所致者;有邪热与燥粪搏结的阳明腑实证。 4、大便泄泻:有大便泄泻稀便,其气臭秽,伴肛门灼热,身热口渴者,属肠热下利。如腹泻稀水而无粪,其气臭秽异常,并伴有腹满硬痛、苔黄燥起刺者,为热结肠腑所致的热结旁流。如大便溏薄,泻而不爽,色如败酱,

41、状如藕泥,并伴见胸腹灼热,恶心呕吐,苔腻者,属湿热与肠道积滞相结,搏结于肠腑。,(八)神志异常,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按温病发生神志异常的病机不同,可分为扰、蒙、闭、脱四类: 扰,是由其他脏腑的热邪影响心神所致,如胃热扰心、肠热扰心、营热扰心、血热扰心、瘀热扰心。其神志症状相对较轻。 蒙,是指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机重点仍在气分,病情相对较轻。 闭,是指热闭心包,为热邪直接犯及心包,病情较重; 脱,即正气外脱,引起心神溃散而神昏。其中有内闭外

42、脱者。,1、烦躁不安:表现为心中烦乱,并可有身体及手足躁扰。温病邪热在气分和营分都可出现烦躁,尤以热入营血分更为多见,常是昏谵的前兆。温病后期,肾阴已亏,心火仍炽,亦见心烦不寐。 2、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蒙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多伴有身热有汗不解、苔黄腻等湿热痰浊症状,为气分湿热之邪不解,蒸酿痰浊而蒙蔽心包,扰及心神所致。多见于湿温等湿热性温病中。,3、神昏谵语,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或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者,为营热扰

43、心所致;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舌纯绛鲜泽者,为热陷心包,扰乱神明所致。此外,如见神昏谵语,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为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神昏较甚者,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而伴热陷心包之证。,2、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扰及心神之征象。可伴见苔垢腻等湿热痰浊症状。,4、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

44、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也有属于内闭而兼外脱者,则可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此种神昏又称为神散,系心神失养,神无所倚而致神志异常。在汗、泻、亡血太过时,可因阴竭阳脱而致神散,属于危笃之证。,5、神志如狂,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并可伴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等症。除以上所介绍的证候以外,在温病后期,由于余邪与营血相搏,阻遏神明,也可出现神识不清,喃喃自语,或昏沉默默不语。,(九)痉厥,痉是指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并见,故合称痉厥。温

45、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1、实风内动,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表现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或弦数有力,是因热极而风从内生。如并见壮热,渴饮,汗泄,苔黄者,因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如并见高热,咳喘,汗出者,为金(肺)受火刑,木(肝)无所制,而肝风内动(金囚木旺);如并见昏谵,舌绛者,则为心营热盛引动肝风。,2、虚风内动,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

46、,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凡温病出现痉厥,皆系病重的表现,若发作频繁,难于止息,则预后很差。,(十)厥脱 厥脱包括了厥与脱两种证候。厥证有两个概念: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即为前述之昏厥;二是指四肢清冷不温,即为肢厥,多由阳气虚衰或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所致。脱证则是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以下主要讨论以肢厥和脱证为主要表现的厥脱。,1、热厥:指四肢清冷,但胸腹灼热,并伴有烦躁,气息粗大,汗多,尿短赤,便秘等热盛于里的症状,或伴有神昏谵语,喉间痰鸣,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苔黄燥,脉沉实或沉伏而数等

47、表现。为热毒炽盛,郁闭于内,气机逆乱,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往往具有热深厥深的特点。 2、寒厥:指身无热,通体清冷,同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或下利清谷,气短息微,精神萎靡,舌质淡,脉沉细微欲绝等症状。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失于温煦所致,病情严重者可发生阳气外脱。,3、阴竭:又称亡阴。见身热骤降,汗多气短,肢体尚温,神情疲倦或烦躁不安,口渴、尿少,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或细数无力。为邪热耗伤阴液,或因汗、泻、亡血太过而致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所以也称为气阴外脱。本证可与热厥并见,或由热厥发展而来,也可在温病过程中由大汗、剧泻或大出血后而造成。 4、阳脱:即阳

48、气外脱,又称亡阳。见四肢逆冷,全身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或神识朦胧,气息微弱急促,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为阳气衰竭不能内守而外脱之象。本证可与寒厥并见,或由寒厥发展而来;也可由阴竭而致阳气外脱,从而形成阴阳俱脱之证。,(十一)出血,温病过程中发生出血,一般为邪热深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多为急性多部位出血,或以一个部位出血为主而兼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这与内科杂病之血证表现局部出血,时出时止为主者不同。对于温病出血的辨别,须观察其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血的颜色以及并见症状等。,1、广泛出血,包括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血、阴道出血等。血色鲜红,为热盛动血引起,多并见昏谵,舌质深绛等。若出血过多,乃至气随血脱,可见血溢不止,肢体厥冷,昏沉不语,舌淡无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