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6310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影响力的不仅是服装、饮食等这些浅层次文化,而且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图书“走出去”要注重传播深层文化。图书出版要注意文化传承和深入浅出:出版经典著作一定要解释得浅显易懂;出版通俗读物则要赋予其文化意义。如此,基于文化传播的图书“走出去”才有深厚的基础和支撑。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图书出版 “走出去”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1-0050-05 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的今天,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备受瞩目。客观来看,这只是中国强国之路上的第一步,中国还应关注文化软

2、实力的增长,提高自己在文化领域的世界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分量最重的组成部分,因此,传统文化输出不可小视。图书出版是深层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当今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的一个总体倾向,是在内容上没有打通深层文化和浅层文化的界限,不利于被他国文化认识和接纳。 1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之文化传承、上下贯通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阵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在第 20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接受采访时,提到传统中国文化题材仍是版权输出的主力军。2013 年内地出版社在海外图书馆馆藏排名中,中华书局居首位,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华文出版社排名都比较靠前,这些出版

3、社传统文化出版的氛围浓厚。这样的形式固然可喜,但也需要思考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传统文化图书“走出去” 。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出版中存在着一个总体情况,就是不同层面的文化上下结合不很紧密,文化传承不够,此种现象需要改进。文化的概念很宽泛,依据结构层次的划分标准,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观念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包括思想状貌、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内容;制度文化为各种制度;器物文化是浅层次的文化。文化是整体,其深层和表层融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上下贯通、一脉相承的。文化中有影响力的不是服装、礼节、饮食等这些浅层次文化,而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所以图书“走出

4、去”一定要注意传播深层文化以便加强影响力。 中国深层文化有优势,能够“走出去”成为世界文化的一员。梁漱溟充分表现出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信心十足。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他认为西方文化社会在满足意欲文化的引领下,不断改造着自然,创造着越来越丰厚的物质文明,但其着眼点在物质层面,未免太低;而印度文化主张抑制人的意欲,追求无我的精神层面,未免太高;相比较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不太高也不太低,正适合人生需要。目前看来,他对世界发展的判断有一定道理,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但同时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当今社会,面临着民主与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与自

5、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追求生命的自由自在与自得其乐之根本精神,是解决时代问题的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一员的实力。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如果能充分意识到深层文化的重要性,做到上下贯通,这对图书出版“走出去” ,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对中国在世界视野中的正面形象都有重要意义。 2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应重视发挥其上下贯通的功能 宏观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层文化同浅层文化的结合非常紧密,图书出版“走出去”面对的是脱离了传统社会对它很陌生的现代人,是没有经历中国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了解的他国人,深入浅出有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总体的把握,有利于

6、他们认识真正的中国文化。 2.1 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上下贯通的总体特性 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任何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国哲学也不例外,中国哲学的特色是强调、突出宇宙和人生的关系天人关系。天人关系也准确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上下贯通,可以把“上”理解为理论基础,主要是天道(再有心性)思想,王道、人生思想;把“下”理解为现实社会,主要是礼节、风俗、文学艺术等各种现实层面文化,此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天之道是所有思想的根本。天之道通过花草树木等自然事物的兴衰繁衍表现出来,通过山山水水的物理表现出来,如此,天之道虽然广博深奥,但并不是难于把握,它自始至终对人敞开大门,只是需要人自己去总结,去体悟。 论语阳货云

7、:“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天道隐藏于四时更替,隐藏于大话流行当中,又超越于其上,只待人通过形而上的思考把握它。宏观来看,天道问题向下落实涉及两方面的现实,其一是解释王道的合理性,其二是指导个体人生。 中国古人用天道解释王道。天道是社会秩序的最终决定因素。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夏朝之前天道与王道没有多少关系,但自夏朝开始,为了配合王道,天就被解释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因为其权力是天所授予。最显著的是董仲舒证明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它是对等级社会、皇权合法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天子不但有权力,还有责任,可以解释为“以德配天” ,即品德高尚,善待百姓的天

8、子才能得到天的庇佑,才能王天下。天子是上天派来执行天命管理百姓,而不是压榨百姓的,天子的天命就是行仁政,否则其统治就应该被终止,这是中国文化对等级社会帝王的约束思想。 中国古人用天道指导个体人生。天道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仁义道德和天命,是个人修养之人道。在儒家看来,人为天地所生,天地的特性是无私,所以人的本性也是如此,善是人的本性。天的运化体现出德行,所谓厚德载物,所以人应该学习天的仁德;天的运化还体现出运动变化,所谓生生不息,所以人应该学习天的自强不息。再有,由万物的荣枯体味出应接受人生浮沉的变化,由自然力量的神秘与强大体味出应顺应天命等等。在道家看来,所有生物在自然面前是平等的,人应该同草木

9、一样,去坦然接受各种境遇而不必动心;身体或心灵远离人群社会,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悟自然的奥秘与真谛从而获得安宁等等。天道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 中国文化体现出的整体思维能力在不断增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所以理论的开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肯定会有差别,但总体方向不变。另一理论知识是性命论,性与天道,并非不相关的两个论题,而是相融合的,鉴于本文的重点在讲上下贯通,心性思想从略。 2.2 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与现实的上下贯通 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的传播过程就是文化的接受、传承、积淀过程。它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章制度、礼节礼仪、风俗人情、教育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共同实现,现实是思想的具体化。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

10、以“礼”最为重要,在此本文以分析礼教为线索来分析文化的上下贯通。 宇宙天地的秩序就是人类社会秩序的本源和最终依据,儒家体悟这个自然秩序,发现礼乐制度符合天地秩序,是人的群体生活中最好的秩序。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2礼乐制度是对天道秩序的模仿和执行。 与王道相贯通的天道给现实生活的指导是尊卑制度。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3。礼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形式上的礼仪;其二是具有法律意义的礼制。从起源上来看,礼节仪式早于礼制。我国传统社会中关于礼仪的内容非常丰富, 仪礼中提到了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等等。每一种礼仪都包括一定的形式以及器物用度,通过这些反映

11、出古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长幼有序、上下尊卑、明确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角色的责任和权利等等。另一方面,礼节还具有礼法的作用, “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4。将仪式化的各种礼节归纳总结出其内在品格,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亲戚关系等用礼节使其成为规范,使处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人都依据这些规范行事,被看做是人伦之道中最重要的。每个人都以礼行事,整体社会秩序就是稳定和良好的。 与个体人生观念相贯通的天道给现实生活的指导是由情入礼。如同万物有性情一样,人生而有自然之情,儒家能从这自然之情体味出礼乐制度。一个家庭中父慈子孝是父子自然之亲情,国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君臣如同

12、父子,如此君体恤臣,臣忠于君就是合情合理的关系了。早在先秦时期居丧三年的丧礼形式就存在, 论语阳货中有孔子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太长,孔子反对的记载,孔子的理由是:孝子感念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恩情,如果不服三年丧期就会心下不安。 “不安”本是情感之事,是亲情之爱的体现,却成为丧礼的依据。孟子发扬了这种以人自然之情作为礼乐文化根本的精神,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孟子将人的情感作为他整个学说的根本,认为人之所以能做到仁义礼智,就是因为人有这样自然的情感需要,如此行事,可以带来人的心安。 教育使得礼乐文化

13、被推广。我国古代的教育形式有政府办学各级官学、民间办学私学和家学的形式,有小学蒙学和大学的形式。培养人才的目的其一是为政治统治提供人选,其二是普及官方的或官方认可的思想知识,稳定社会环境。最长使用的控制方式就是举办科举考试,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治活动中的学习目的能限制学习内容,也能刺激很多人参加到伦理道德的学习中。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包括忠孝仁义的人格内容和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将社会需要的思想内化到人心,使得人们能够按照伦理道德的要求做人做事,从而维护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安宁。除了这样的教育内容,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等也包括其中,佛家道家的思想、著作也会为知识分子熟悉。中国思想文化本来就是以现

14、实为关注对象,通过教育,社会制度、伦理规范、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被学习者接受,并成功传播开去。 除了儒家礼乐文化,佛道思想也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拿知识分子来说,生活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主要问题,所具备的知识要在具体生活中有所体现,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赋予读书人的理想与责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但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谋得重要政治地位,参与国家大事,绝大多数人都要承受理想与现实巨大差距的打击,在生活顺利时他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在生活不顺利时他可能更倾向于接受释道出世的人生观。3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如何上下贯通 鉴于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范围过大,归纳

15、起来论述也过于笼统,本文的具体建议以例证的方式来展开。 3.1 文化、古籍类图书应多解释,使居于上者容易被理解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籍“走出去”之路历史悠久,发展迅速。这些居于文化较高层次的图书其读者以汉学者和世界各地中国人为核心,他们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即便是这样,从理解上来看,还是应多些解释性的材料,否则,他们也不好读懂,更不用说用思想影响。 例如论语的出版。 论语均是弟子记载孔子所说的话,语言平实,就事论事,看不到理论,也没有术语,但是被后人奉为经典。部分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认为,如果中国文化中这样的思想就是至高思想的话,那只能说明中国没有哲学,充其量可归为社会学。这样的思想体现着对中

16、国经典文化的误解,个人修养之道是中国深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论语就是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塑造的孔子形象被看作儒家的圣人形象,以案例的形式告诉后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仁,应该建立怎样的人格有尊严,以及应该怎样看待人生,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等等,表面上是给予人具体指导,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的礼乐教化之道。正因为这个原因,它才具有了经典的地位, 论语出版“走出去”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例如礼记的出版。 礼记写作初衷是规范社会人伦、道德规范。因为礼就是社会规范,人们都依礼而行,这个社会就是良性循环的社会。天道体现出万物兴盛繁衍,各自性命不同,却能和谐共处,彼此既互相限制又互相成就,生生不息。人遵循

17、礼仪就能在贵贱不等、性情不同的差异性社会存在中彼此协调。儒教被称为礼教,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它是规范人类社会秩序的至高法则。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社会规范,也是中国人从野蛮粗俗走向文明的教养依据。 礼记出版走出去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例如易传的出版。 易传阐释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是自然之天道奥妙,所以读起来玄而又玄,似懂非懂。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天道问题是中国文化致高深的问题,但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人道,所以天人关系是相融合关系。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就宇宙自然论宇宙自然的本体论,中国人的思维着眼点在现实生活,我们从来不会单纯地就天来论天,探讨天道问题的

18、出发点是人道,是给自己的人道观念寻找至高无上的理论依据。 易传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人“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哲学中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思考问题是体悟式的,由草木荣枯直接悟道人世浮沉,以大量的比喻做手段,由现象直至本质。 易传出版“走出去”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例如老子的出版。 老子被尊为道教之宝,其行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字里行间之“意”神秘莫测,深不可测。它体现着人生智慧,其所说的朦胧含混的“道” ,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人们为物欲辖制,迷失人自然之本性的问题,认为世俗就是物欲,只有放下名利,顺其自然,保持心灵自然之宁静,才能获得解放与自由。另外,它还承载着治国之道,由于老子崇尚无为,无

19、为的过程又会导致无不为的结果,所以它守柔守弱,谦卑处下,无为的处事方式被看做是帝王南面之术,即帝王宰制臣子的治国法宝之一。 老子出版“走出去”应注意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对图书所做出的解释方式,包括字里行间的解释、前言中的说明、图书介绍、书评、访谈等形式,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存在于这些书籍中,只有对它们极其熟悉,才能领略文字背后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图书出版就应该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智慧,图书才会销售得好,文化影响力才会大。 对图书所做出的解释广度,应有所取舍。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有生命力的精华,也有应该进坟墓的糟粕,在解释是应注意将现在看来优势的部分(例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释道相

20、结合可进可退的人生观等) ,有特色的部分(例如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人格等) ,对于已经落伍的部分(例如封建等级制度,三纲五常等)还要尽量忽略,多说无益,还要少用笔墨。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经典的介绍会使得读者更容易读懂经典。于丹论语心得严格地说,并没有准确诠释论语 ,但她把论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可以说做到了上下贯通,无论哪国读者,接受它的人都很多。除了极少数文化大家,这种解释都是很有必要的,会有助于经典走进生活。 3.2 大众类图书应联系其背后的用意,使居于下者有深意 大众类传统文化出版“走出去”以介绍浅层次文化为主,或叫做通俗文化,例如中医养生、中国建筑、中国书法、中国传统风俗等。它们作为中国符号对于他人了解中国大有用处,该类图书的出版对国家形象、出版社利益都有好处。但是,诚如前面所述,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是深层文化,而且浅层文化同深层文化是融通的,因此,传统文化大众类图书的“走出去”也应该引领读者透过有趣的现实层面文化本身,深入认识理论层面的文化。 例如对中国风土人情进行介绍的图书出版“走出去” 。风俗的内容驳杂繁多,此处蜻蜓点水,举出清明节、端午节的例子以说明习俗背后有丰富的内涵。 清明节是我国祭祀祖先的节日,表现出来是禁火、寒食、踏青、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