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土壤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301)一、 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土壤学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土壤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前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 研究方向土壤学学科
2、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1、森林土壤学(土壤与森林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措施,森林土壤资源的类型、成因、特征、生产力,森林土壤分布、区划、利用和管理等) ;2、林木营养与施肥(木本作物营养学,木本作物营养诊断,苗圃施肥、林地施肥、经济林木施肥,营养液及营养基质等) ;3、土壤保持及改良学(土壤侵蚀及治理,宜林荒地培肥改良及造林技术,林业土壤退化机理及防治等) ;4、环境土壤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及转化,土壤污染的治理,土壤与大气圈水圈的元素交换及其环境作用等) 。三、 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2累计 11.5 学年,论文工作
3、量不少于 1 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四、 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含 2 学分实践性环节)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 18 学分,非学位课程 12 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不占应学 32 学分的总学分) 。(1)学位课公共学位课程(7 学分)自然辩证法 2 学分第一外国语 5 学分基础理论课(5 学分)多元统计分析 3 学分环境化学 2 学分森林生态学 3 学分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3 学分专
4、业基础与专业课(6 学分)土壤侵蚀学 2 学分中国森林土壤资源 2 学分土壤物理学 2 学分土壤化学 2 学分森林土壤学 3 学分林木营养与施肥 2 学分(2) 选修课无土栽培 2 学分土壤理化分析(含植物分析) 3 学分农业化学 2 学分试验设计 2 学分植物营养学 2 学分土壤生物化学 2 学分土壤微生物学 2 学分土壤地理学 2 学分土壤调查与制图 2 学分3地球化学 2 学分根际研究法 2 学分土壤研究法 2 学分森林立地学 2 学分土壤学专题文献综述 2 学分同位素示踪技术 2 学分第二外语 2 学分矩阵论 3 学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F 等) 3 学分仪器分析 3 学分造林学研究
5、法 2 学分测树学研究法 2 学分水土保持学 2 学分防护林学 2 学分园林植物学或花卉学 2 学分 高级植物生理学 3 学分生物多样性专题 2 学分经济林学 2 学分植物地理学 2 学分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3 学分电子显微镜技术 2 学分土地利用规划 2 学分森林培育学(种苗、造林、营林) 2 学分设施栽培学 2 学分2、学位课程说明及主要内容(1)自然辩证法见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2)第一外国语见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3)多元统计分析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向量检验,协方差检验,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要内容:向量检验,协方差检验,多元回归
6、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4)土壤侵蚀学4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地表流水的形成,土壤条件、植被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土壤侵蚀的防治。主要内容:地表流水的形成,土壤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土壤质地与土壤侵蚀,地形条件与土壤侵蚀,地质地貌条件与土壤侵蚀,滑坡的形成与防治,植被与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防治。(5)环境化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污染物的残留降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污染的治理。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水体污染物的降解及残留,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危害,土壤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条件与污染物的残留转化,土壤污染的治理。(6)森林生态
7、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森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森林群落的发展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森林与光照、大气、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森林群落的发展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7)中国森林土壤资源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森林土壤的形成条件,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发生分类系统,森林土壤资源条件分析及利用改良。主要内容:我国森林土壤的形成条件,森林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山区土壤发育系列和组合,土壤发生分类和诊断层分类。我国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我国主要林区的森林土壤类型,我国森林土壤资
8、源条件分析及利用改良。(8)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第四纪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中国地貌概况,地质地貌条件与土壤发育的关系。主要内容:外力地质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构造地貌,第四纪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中国地貌概况,地质地貌条件与土壤发育的关系。(9)土壤物理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物理性状如土壤水分、热量、空气特性等,土壤水分、热量、空气与土壤质地、结构、孔隙的关系,土壤结构改良与侵蚀防治。主要内容:土壤颗粒及质地,土壤结构及孔隙,土壤水分、热量、空气特性,土壤物理性状与抗蚀性,土壤耕性,土壤结构的改
9、良,土壤侵蚀的防治。(10)土壤化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粘土矿物的类型和特性,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状,土壤养分的吸附及释放,土壤元素沉淀、溶解、络合、解离,主要氧化还原体系。5主要内容:土壤粘土矿物的类型和特性,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状,土壤溶液化学,土壤胶体化学,土壤养分的吸附及释放,养分的沉淀、溶解、络合、解离,酸碱平衡,土壤氧化还原过程。(11)森林土壤学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森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条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我国森林土壤的主要类型、性质及利用。主要内容:森林土壤发育过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和状态因子,土壤条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森林土壤物理条件及水分状况,森林土壤障碍性条件,我
10、国森林土壤概况。(12)林木营养与施肥要求研究生了解和掌握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及迁移,林木营养诊断的方法,施肥试验的方法。主要内容: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及迁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林木营养诊断的方法:临界养分法、目视症状诊断法、综合诊断施肥法、矢量诊断法,肥料特性,苗圃、林地、种子园、经济林、温室林木的施肥技术,肥效分析,施肥试验方法。五、 培养方式和方法研究生培养方式可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
11、的科学道德。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育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六、 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 40个学时或 20 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
12、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 2 学分。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 1 篇论文记 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 ,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 10 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6七、 硕士生的中期考核硕士生的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政治思想
13、、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方向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 57 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织进行。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交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八、 关于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硕士生的具体要求为:1、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试验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 ;2、论文的开题时间,论文的全部时间至少有一年;3、论文的基本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