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施工技术的浅析摘要:我国在深入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房屋建筑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其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建筑在现代工程施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耐久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想要做好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就应从原材料入手,严把质量关,通过科学的配比提高质量要求,而输送、浇筑、养护等施工也会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整个施工工艺都应得到严格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房屋建筑 混凝土 裂缝 施工技术 浅析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塑性收缩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失水,即由于水分从混凝
2、土表面蒸发损失,导致的混凝土体积收缩。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暴露表面,裂缝深度一般不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后 34 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混凝土中蒸发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缩裂缝越容易产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出机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早期强度低所以其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1.2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原
3、因而异,比较典型且常见的如下: (1)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混凝土震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形成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3)混凝土浇注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振捣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注数小时后发生裂缝,即塑性收缩裂缝。(4)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凝
4、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裂缝。 (6)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注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 (7)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8)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注混凝土时,因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9)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1.3 温度应力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后,聚积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造成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
5、。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如果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2 建筑施工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与工艺 2.1 混凝土的浇筑。 建筑物混凝土施工中,涉及到混凝土的浇筑,其中主要有墙体混凝土浇筑、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顶板混凝土浇筑、楼体混凝土浇筑等。因为基础底板一般来说都比较厚,混凝土的施工工作量比较大,所以要充分的考虑到混凝土的散热问题,避免产生温度裂缝,并且完好的保持混凝土的受力能力,所以施工中不能留有施工缝,注意材料和设备选择以及供应,从而确保基础底板浇筑的连续性。
6、在墙体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事先在地步浇筑 5 厘米与墙体所用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浇筑要均匀,并且选用铁锹下料替代吊斗直接灌模,还要控制浇筑的高度在 40 厘米左右最佳。分层浇筑时,上下相邻层面见的浇筑时间间隔不能超过 2个小时。进行顶板浇筑时,要保证虚铺的厚度大于板厚度,振捣器要选择平板类的,沿着垂直的方向往返的振捣。当板顶比较厚时,要根据实际状况选用插入式的振捣器来进行振捣。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用木抹子完成找平处理。 2.2 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 建筑工程的施工,对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特别是其搅拌的过程要进行严格监管。在搅拌过程中,混凝土内含的钢纤维要均匀的分布,需要使用强制的搅拌机,从
7、而保证搅拌的均匀度能够到达要求。同时,要不定时的进行施工抽查,确保施工的质量。在搅拌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干拌和湿拌。搅拌时间和投料顺序也是需要注意的,这主要是要确保钢纤维在混凝土中能够结成团状,进而有利于施工进程和确保工程的质量。 2.3 混凝土拆模。 对于混凝土模板的拆除,一般是按照后支先拆、先支后顺序进行,并且要先拆除不承重的部分,再拆除承重的部分。拆模的时间也会影响到混凝土最终的质量,时间的设计应该根据要求、气温以及强度等级这些情况综合确定。对于不承重的部分,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2.5MPA 后拆除这样就可以不会破坏其表面和棱角;对于承重的部件,需要在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定的设计标号后才可
8、拆除。模板的拆除不能对楼层造成冲击负荷并且拆掉的支架和模板要及时的运走。 2.4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在完成浇筑以及振捣之后,需要在 12 个小时以内,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处理,浇水和养护。在拆模之后,要对混凝土进行喷水,通常条件下这种喷水养护要大于 7 天,喷水的频率需要根据混凝土自身的湿润情况而且混凝土要保证具有足够的湿润状态。现在,常用的养护方法主要有围水养护法、浸水养护法、覆盖浇水养护法以及塑料薄膜法等,但是常用的通常为覆盖浇水发、浸水养护法以及塑料薄膜法这三种。在冬季施工时,如果气温连续 5 天平均低于 5,就要按照冬季施工进行处理,采用蓄热法以及添加外加剂等方法进行养护,防治混凝土受冻
9、而降低强度。 2.5 混凝土的测温控制方法。 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内部热量较难散发,外部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在夜间及下雨天气时更甚),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过程相应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有害裂缝,有时甚至形成贯穿裂缝。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随温度降低也会产生收缩,由于受到地基约束,会产生很大外约束力,当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为了解基础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掌握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工程混凝土的测温,施工者应制定严格的温控
10、方案加以控制,即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 25以内,根据混凝土的浇捣方向和底板厚度来考虑测温点的布置。 2.6 混凝土后期修补缺陷。 在拆模之后,如果发现有缺陷,应该给予及时的修补,确保工程质量。对于面积较小、数量较少的露石或者是蜂窝的混凝土,要用钢丝刷进行基层的洗刷,之后用 1:2 的水泥砂浆完成找平处理。而对于大面积的蜂窝、露石或者是露筋应该砸去薄弱的混凝土层,之后用钢丝冲刷,之后需要用比原来混凝土强的等级高的细骨料混凝土进行填塞,并捣实。对于那些对工程质量构成安全威胁的缺陷,需要跟设计单位、建设以及建立单位研究完成处理,确保施工质量。 2.7 高层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堵管及控制措施。 在高层混
11、凝土施工中,由于施工场地一般较小,加之高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吊斗式提升设备已经无法满足高层建筑施工混凝土的需求,泵送混凝土由此产生。混凝土泵送设备主要包括混凝土泵和配套的混凝土泵管。泵输送管道内壁不干净也会导致堵管;输送泵的管线路太长,弯管太多,也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堵管;另外,由于混凝土输送过程中操作不当,致使混凝土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堵管的发生。 3 预防和处理房屋建筑裂缝 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很难避免的,出现裂缝后该如何处理是个关键的问题。首先应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严格遵守设计和施工规范。当不可避免的裂缝出现时,要认真分析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根据不同受力情况和使
12、用要求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安全可靠,同时还要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处理后的裂缝应至少保证具备原有的承载力、抗渗性和整体性。同时还要防止人为损害,尽量避免大面积修补,以保持原结构的外观为基础。 常见处理方法有:1)修补表面。该方法适合较窄的裂缝,可以修补表面美观并提高耐久性。2)裂缝填充。适用于裂缝较宽的建筑。3)混凝土注入。适合裂缝较窄且深的情况,将修补原料注入混凝土内部。 4 结语 总之,混凝土的施工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建立单位等都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和工艺进行,全面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而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孙振涛.浅论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J.城市建设,2008,02. 2余太勇,王燕.化混凝土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