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66831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周口师范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第三稿)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6 号),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特色鲜明、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经研究决定,2012 年学校在对现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纲要,主动适应国家和中原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学校“师

2、范性、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以及“以生为本”的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办学模X)( 4式,努力实现我校培养“强专业、重实践、敢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 2009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基本原则1.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 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向大胆探索和改革, 从而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体现特色。2.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从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入手, 而人才培养目标需符合学校的办学

3、特色定位。3.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全面的梳理,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平台+模块+ 课程群 ”课程体系。坚持课程体系前瞻性,科学设置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使课程体系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时代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要求。4. 要在保证主干课程基本学时、基本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必修课2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修订目标通过本次修订预期目标:符合纲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推行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完

4、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就业等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更合理,实践环节更全面和有效,专业特色更突出。具体目标如下:1推行“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模式,X)( 4树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树立“淡化专业本位,注重素质提高”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理念,使得精英人才脱颖而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理念,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2构建“平台+模块+ 课程群 ”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纵向层次搭建四个教育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公共实践教学平台

5、。平台由学科、专业共同知识的课程组成,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凸显专业特色。一是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教师教育类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中不可缺少的特色课程,也是我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强项。通过设置教师教育平台,增加教师教育课程,加大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切实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二是倡导非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方向。根据自身优势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开设特色课程,逐步形成专业的特色优势。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各教学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公共实践教学

6、平台要求,建立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单独开设实验课程的比例,实验课程单独考核。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调整及实践教学改进,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更合理,实践训练更全面和有效。推行创新实践学分,提供多种科学研究的形式和途径加强学生科研能力。3开设周口地域文化、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等方面讲座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的高

7、素质应用型人才。1. 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化教师和能在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育工作者,也为其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2. 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其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和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要求: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各专业本身的具体要求,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二)培养规格1.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2. 具有扎

8、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和适应相近专业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 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4.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5. 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系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6.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

9、力,同时具备乐教、4懂教、会教、善教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7. 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具有较强的专业特长和技能,以及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要求:各专业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五、培养模式1. 推行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实际X)( 4情况,结合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实现人才分类培养。同时,教育科学系和各学院、系学科教学论教师研制了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平台”,让教师教育课程渗透到四年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

10、心”,以凸显我校教师教育的特色。2.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不同的学科依据其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形式。采用实践应用、项目合作、成果转让等与教育单位、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等合作教育模式,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实行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办学,与国外高校实行联合培养。3. 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可根据本人兴趣和特长跨学科门类学习辅修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规定要求后,经学校核准、颁发另一学科的辅修学士学位。教师教育专业实施“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具体解读如下:X)( 4人才培养类型分为三类:(1)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专业教学的基本技能,

11、准确把握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能力的师资型人才;(2)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专业知识在社会发展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本学科的若干最新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基础的研究生优质生源即研究型人才。包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前 年是基础理论学习的主要阶段,它由通识教育课、专X4业基础课及教师教育部分课组成。“ ”培养模式中的 是由不同专X)( X5业的特点确定的。一般而言,它介于 1 到 2 之间。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在专

12、业教育中,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第二阶段:分类培养主要阶段,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专业方向模块课,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使毕业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非教师教育专业参照教师教育类“ ”分类培养模式,根据本专X)( 4业特点,建立相应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六、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 1、2 号文件精神,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

13、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模块课)、职业技能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或专业技能平台)和公共实践教学平台等四个平台。每个教育平台学时、学分可上下浮动不超过 5%。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需求而灵活设置的。课程群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任选课程,体现个性化教育,反映人才培养的知识综合性、学科交融性和个性要求的结合。不同学科的学生按照课程群选修相应的学分数。各专业根据专业方向和分类培养的类型可设置不同课程群,每个课程群

14、学分大体相当,让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群主要有专业任选课(含学科前沿课)、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创新性。课程设置应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意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缺失,兼顾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要求,相关工科专业兼顾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制定的“专业补充标准”要求,术科类专业应参照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关术科类本科专业课程指导6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其他专业兼顾相应执业资格要求;面向 2012-2020年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有序安排课程;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理论课与相对应的实践实验

15、课相脱节;合理安排课程门数、课时总量、周学时及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使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一些新兴专业课程应及时开设,对暂时没有能力开设、且对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应组织教师到相关单位进修学习,以尽快开设;停止开设已经老化且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无足轻重的课程。杜绝因人设课。 原则上各专业按照学校规定的本科毕业课内学分设置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学时)比例为 7:3。(注:教育科学系的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6 号)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一)通识教育平台(总学分 49,其中必修课 43 学分,选修课 6 学分)

16、通识教育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跨学科课程群(见表 1) 。公共基础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基础、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六类学科课程组成,安排在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跨学科课程群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修养等四类学科课程组成,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至第六学期。该平台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实施分层次教学。7表 1 通识教育平台及课程设置一览表学时分配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总学时 理论讲授 实践实验周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2 28 14 2 3 1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4 34 2 2 2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17、理 51 34 17 2 3 3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02 68 34 4 6 4 1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形势与政策 34 34 2 1-8 2 集中分散大学英语I 56 46 10 4 4 1 1大学英语II 68 56 12 4 4 2 1大学英语III 68 56 12 4 4 3 1外语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IV 68 56 12 4 4 4 1英语小学教育对外汉语三个专业不开大学体育I 28 4 24 2 1 1 1大学体育II 34 4 30 2 1 1 1大学体育III 34 4 30 2 1 1 1体育与健康必修课大学体育IV 34 4 30 2 1 1 1

18、大学计算机基础 68 34 34 4 3 2 1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68 34 34 4 3 3 1 文科艺体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68 34 34 4 3 3 1 理工公共基础课必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17 17 1 1-8 2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跨学科课程群选修课艺术修养102安排在 2-6 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从每一个系列中至少选修 2 个学分的课程。文科学生至少 选修科学技术系列 2 个学分课程,理工科学生至少在社会科学系列选修 2 个学分课程。学生选修非本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数不低于 6 学分。 合计 908 615 293 49注:1.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19、1为考试, 2为考查。以下表格相同。2. 实践实验课程均有课程大纲。83. 跨学科课程群教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公布。4. 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特点,确定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中某些课程的开设。(二)专业教育平台(原则上教师教育专业 65 学分、非教师教育专业 73学分)该平台课程设置必须反映本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模块课、专业任选课程群。专业基础课力求授课内容“精”和“实”知识领域覆盖面宽专业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模块课要体现出适应社会需求凝练特色以有限的课程来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专业任选课程群目的是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根据精炼、精简、严谨、创新的原则,按照教育部本

20、科专业目录有关要求,结合我校专业实际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重点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该平台内各类课学时、学分上下浮动不超过5%。建议专业课程前移,在不违背学科逻辑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在第一学期即可开设一到两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课程的衔接性及难易程度。符合开设双语课程条件的教学院、系可适当开设部分双语课程。1. 专业基础课(原则上教师教育专业为 25 学分、非教师教育专业 30 学分) 各院、系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基础课程的构成。必须设置一门专业学科史论课程,介绍专业学科发展史。建议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学科基础课

21、包括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可所占比例不低于专业基础课学分的60。2专业主干课(原则上教师教育、非教师教育专业均为18学分)专业主干课为反映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应依据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并适当兼顾我校实际情况。优化专业主干课至关重要,各院、系必须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体现学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前沿性,避免不同课程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或缺失。建议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应保持相对稳定。专业主干课均属必修。3专业方向模块课(原则上教师教育、非教师教育专业均为10学分)9专业方向模块课要体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集中反映专业的特点与优势。设置应保

22、持一定的灵活性,努力追踪学科前沿并体现实际的应用前景。各专业应结合招生计划人数、学生个性需求等实际条件,经过充分论证认为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可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建议最好设 2 个或 2 以上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与个性。每个模块学分学时原则上相当。专业方向模块课包括必修和选修,其中选修课所占比例不低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的 40。并按200及以上比例提供课源。4. 专业任选课程群(原则上教师教育专业为12学分、非教师教育专业为15学分)专业任选课指各专业规定的可选择学习的课程,达到规定学分。目的是为进一步开拓学生专业内的知识面而开设的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

23、学生个性发展。所开课程门数应满足本专业学生选课的需求。并按200及以上比例提供课源。(三)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原则上教师教育专业 18 学分、非教师教育专业15 学分)该平台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设旨在加强学生专业信念,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课程。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师教育平台,非教师教育专业开设专业技能教育平台。1教师教育平台(必修 14 学分,选修 4 学分)教师教育平台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强化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教育信念、教师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奠定良好基础。由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技能等必修课和教育拓展选修课程群组成。教育拓展课程群由教育

24、学类和心理学类组成。该平台由学校、教育科学系及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具体安排见表 2) 。2. 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必修 9 学分、选修 6 学分)应依据专业特点,面向社会和行业要求,开设旨在加强专业信念、提高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原则上确定为6:4,具体安排由各教学院、系根据专业特点灵活掌握。10表 2 教师教育平台及课程设置一览表学时分配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总学时 理论讲授 实践实验周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备注发展心理学 28 28 2 2 1 1教育心理学 34 34 2 2 3 2教育学 34 34 2 2 3 1教师专业发展 34 34 2 2 4

25、2教师专业知识必修课 学科教学论(包含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34 24 10 2 2 1课堂教学技能 34 34 2 1 2教师口语 14 14 1 1 1 2教师专业技能必修课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 34 24 10 2 2 4 2管理心理学 17 17 2 1 5 2创造心理学 17 17 2 1 5 2青年心理学 17 17 2 1 5 2人格心理学 17 17 2 1 5 2色彩心理学 17 17 2 1 5 2学校心理辅导 17 17 2 1 5 2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17 17 2 1 5 2公共关系心理学 17 17 2 1 5 2心理学趣味小实验 17 17 2 1 5 2心理学类选修课心理咨询与治疗 17 17 2 1 5 2家庭教育科学与艺术 17 17 2 1 6 2学校领导工作艺术 17 17 2 1 6 2学与教的方法与艺术 17 17 2 1 6 2教师职业道德 17 17 2 1 6 2教育政策法规 17 17 2 1 6 2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17 17 2 1 6 2教育拓展课程群教育学类选修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7 17 2 1 6 2选修4学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