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6879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了一定约束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的一些不完善规定进行盈余操纵行为,以此来粉饰财务报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是从早期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

2、代的美国。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这些契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盈余管理的存在。理论界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人为地控制会计方法的选择来影响会计盈余,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准则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调节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前提必须是合法、合规,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内进行,如果超过这个空间,就可能有欺诈或造假的嫌疑,演化成会计造假。因此遏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 年我国颁

3、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范围。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即无法回避的利润操纵现象。 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新准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进法,规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新规定使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较好地抑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2)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目前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亏损年份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明年冲回,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

4、;二是在小盈利的情况下,选择某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待几年后缓慢冲回,以制造业绩小幅稳定上升的良好状态。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各期利润的可能性。 (3)扩大合并报表的范围,杜绝了上市公司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业绩的做法。同时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的处理方法,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确认。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有利于规范企业超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2.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虽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

5、用,但由于新准则的不完善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客观上仍然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变化、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运用、资产减值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等。这些都给上市公司留下盈余操纵的空间。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实施手段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 1.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自主权,当公司利益与外部利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层便会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以达到盈余调节的目的。手段主要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无形资

6、产摊销方法、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都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因此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常用手段。 (2)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我国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年利润,会将连续亏损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减持到19%及以下,或通过其他方法使其对被投资企业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以暂时隐瞒亏损;反之,对于盈利状况好的被投资企业,上市公司会寻求提高其所持有的有表决权资本比例到 20%及以上,使其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将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核算,以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 。 (3

7、)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上市公司通过改变收入的确认时间来调节利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前确认收入,即在销售完成前将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收入计入当期收益,即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包括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费用两种方法,例如通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费用支出资本化账等方法进行。 2.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关联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之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与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主要形式。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

8、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这种行为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将亏损转出上市公司。 (2)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实现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决往往在于资产行重组。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其上市资格,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上市公司便采取在某年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以避免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从而保住上市资格。

9、(3)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了许多新规定,其中在资产减值准备比例的确定赋予会计人员判断权,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如当本期利润较高时,可通过在本期多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减轻未来期间利润的压力。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有些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无望的情况下,就利用多计提资产减值来达到“一次亏个够”的恶性亏损行为,为以后年度的扭亏埋下伏笔。 (4)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用来确定损益的基本方法,其实质是配比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结果是产生了虚拟资产,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虚拟资产,然后通过分期摊销

10、的方式调节利润。而这些虚拟资产带来的是未来的损失,和资产所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相矛盾。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过度盈余管理却会给公司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消极影响。 1.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严重损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作出最优决策,甚至可能会

11、受这些会计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 2.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经营管理者掌握了企业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大量内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通过通过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评价公司的市场价值。当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时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或作出错误的决策,会使投资者对企业失去信息,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对公司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其存在不会从根本上增加公司的利润,而持续、过度的盈余管理却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对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从而加剧公司融资困境,

12、不仅使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可以会被市场淘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盈余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置于一定的控制之下。 五、对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而且适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以此来约束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1.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新会计准则本身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操性,因此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地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缩减会计准则的“真空地带” ,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减少会计准

13、则的模糊性概念和语言,最大程度地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2.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机制,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经常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较大。因此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培育经理市场,使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两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以抑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 3.加强外部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很大程度发现并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对利益使用者的损害。因此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强化行业自律性和监督

14、机制,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调查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有效地切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滋生之路。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判断,关键在于是否损害了相关者各方的利益,是否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重要的是是否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管理,对其予以合理规范,达到去弊存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 宇: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08(13). 2郏宝云:浅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0(10). 3沈 丹:浅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1(03). 4曾 真:浅析盈余管理本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