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73803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提高院校培训质量 培养多元化人才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院校培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但在当今国际风云变幻的大形势式下,院校培训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在国内院校培训稳步推进的大前提下,提出适合我国和国际的多元化人才战略,为社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是非常急需的。 关键词:院校培训质量;多元化人才;定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08-02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形势下,要求人才也要多元化。未来社会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协作型人才、国际通用型人才,院校应审时度势,及时调

2、整和确定新的人才素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文化教育,提高院校培训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多元化人才。 一、目前院校培训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培训管理体制的惯性 改革开放 30 年来,院校培训管理体制改革的成绩斐然: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办学格局被打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院校自主办学地位得到了较大增强。然而,隐身于成绩背后的问题却依旧不少:政府仍然没有完全从微观管理的范畴中挣脱出来;其所拥有的院校培训管理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一些本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有下放,其中就包括对院校培训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权。正是由于政府集监督权与

3、评价权于一身,才导致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为院校培训评估的唯一主体,而院校则身处被动接受的地位,自然也就难以充分彰显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估过程中表现出应付式的做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院校培训市场机制的缺位 院校培训市场机制仍未充分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作用。由于政府控制着院校培训资源的分配权和院校培训的质量标准,院校培训领域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院校没有建立起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也没有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所以,不同院校之间竞争的实质仍是政府对院校满意度的竞争,每一所院校都期望通过赢得更高的满意度来获取政府更多的院校培训资源投入。 (三)院校升级造成院校培训质量下降 近几年来一夜

4、之间升格的院校,无论是在师资水平、实验设备、教学实习实验基地、教学经费等各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院校培训教学的要求。特别是一个院校所应具备的浓厚学术氛围和良好的教风学风,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这就造成了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本科教育专科化、专科教育职中化、培训教育低能化”的议论。 (四)办学经费不足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大幅度下降 许多地方院校的省拔经费并不是按在校学生的人数拨付的,而是采用包干制。这就使得许多院校在扩招后得到的政府经费没有任何增加;与此同时,院校还背负着银行的高额贷款,还贷还息及新增教师的开支等占了所收学费的很大部分,使投入到教学方面的经费增加不多或根本没有增加,导致生均教学

5、经费的大幅度下降,并由此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许多理工科学生的操作性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许多工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课已改为几十个人围观教师操作,作为高等院校最重要教学环节之一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也出现“放羊”的现象。 (五)新增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过重的课时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研究 扩招时,许多院校大规模招录教师,新招录的教师到任后马上要担任 23 门课的主讲任务。虽然现在青年教师中不少人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在教学方法及教学艺术、教学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其教学质量不太尽如人意、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不合理的师生比给教师带来了过重的课时负担,导致了教学质量的滑坡。 (六)重科研轻教学的

6、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报重点学科及争博士点、硕士点已成为很多院校的硬任务。而这些竞争的落脚点还主要是发表论文的数量、水平以及科研项目的数量、等级及其获奖情况。另一方面,院校为了吸引及稳定人才,在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过程中,也把发表的论文数量、等级、科研经费及获奖情况作为岗位考核和津贴的主要依据,评职称、博导等也都是以科研为硬指标。院校中一些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良好且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论文及科研项目少而评不上高级职称的事例屡见报端。这种现象在院校中更为普遍。科研与院校培训的脱离,使科研与教学不能良好互动,影响了对学生创新

7、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化人才的定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广泛应用的时代。其基本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直接与信息打交道,与物质打交道的人则相对减少。因此,获得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应成为多元化人才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无限性与个人精力的有限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就是学会学习。为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当前的信息浪潮之中,不是学习多的淘汰学习少的,而是学习快的淘汰学习慢的,竞争的优势往往是具有比竞争对手有学得更快的能力。 随着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增加,来华的跨国公司增多,到

8、国外出差办事也是必然。因此,外语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真正需要的基本工具。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这就要求国人既要体现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又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理解和尊重别国文化,这样才能比较深入地交流沟通和融洽相处。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明理守信是多元化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作为一个高素质人才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意识。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熟悉本职工作,既懂技术又会管理;有敬业精神,对工作尽心尽责、兢兢业业、按章办事;对人热情友好、彬彬有礼、平易近人;具有效率观念,适应国际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意识,适应国际服务水平。 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没有良好

9、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难以胜任工作。多元化人才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必须始终保持身心最佳状态。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组织协调;各个国家以及各行各业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取胜,就要不断创新。 三、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对于院校而言,政府既是学校的举办者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而院校的办学者是指依法管理大学内部诸事务的主体,即院校自身。因此,政府拥有院校的所有权。作为院校的行政管理者,政府可以代表国家并运用法律、拨款、政策、信息等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但不能包办、干涉学校的具体事务。而院校自身是独立办学的主体,享有法人财产权,可以依法自主管理和经营举办者提供的财产,依法

10、自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二)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 近年来,许多院校引进了为数不少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中虽然不乏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但一般均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成为青年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院校的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所以师资培养应成为学校提高院校培训质量的核心内容。院校的高职人员一般到 60 岁就退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这些退下来的教师一般身体都很健康。学校应充分发挥这些退休教师

11、的作用,通过返聘等办法请他们承担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紧张的状况,而且还可以缓解院校因集中进人而造成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三)改善院校内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是许多院校的基本办学思路。学科建设是办好一所院校的前提,更是提高院校培训质量的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抓学科建设的同时,要防止科研冲击教学的现象。为此,在制定院校内管理制度时,应将教学与科研并重,逐步探索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体系,将院校培训质量与岗位津贴、职称评定挂钩,激发教师潜心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切实确立教学在院校培训的中心地位。(四)健全院校培训评估制度 首先,从制度

12、涉及对象来看,笔者认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院校培训评估制度,其适用的对象应涵盖所有可能的院校培训评估活动的利益主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专家等,要对他们在评估中的责任、权利和行为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其次,从制度类型来看,制度有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文本制度与现实制度之分。作为一个健全的院校培训评估制度,不仅应具有对评估的对象、目标、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的实体制度,还应具有对评估的操作程序、执行过程做出合理安排的程序制度;不仅应制定文本制度,以做到有法可依,更应具备现实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首要的是要从教育创新人手,增强学生

13、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个人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执着的创新动机、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型人才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的能力等。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给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实验课教学要着眼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突破已有“知识圈”进行创新性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执着的个性、强烈的创新激情、对事物永远抱有兴趣和疑问。为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在挫折面前能面对现实、能很快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在逆境中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使他们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高文兵.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胡锐军.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以权力和政策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1). 责任编辑 柯 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