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严重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扬花期喷药防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常用办法。为探讨新乡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确保我市小麦优质高产,结合我市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浅谈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1.发生与危害 小麦遭受赤霉病侵染后,不但造成减产,而且对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也有严重影响,带菌的麦穗在潮湿的麦堆中,或带菌种子在湿度超过标准的仓库中能够继续感染而导致霉烂,造成损失,不能留种。此外,病麦带有的毒素对人畜均会出现毒素作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值得引起警惕。 2.发生规律 症状特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原因是
2、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同时,也与品种抗病性、栽培方式和耕作管理有关。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小麦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 2.1 发病原因 随着秸秆还田大面积的推广,耕作方式的改变,地面表层残留秸秆、加之冬种作物小麦栽培、秸秆外露。带菌秸秆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发生提供了大量菌源。我省大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
3、后浸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2.2 气候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最低 8,最高 32,在相对湿度 80%100%时发育最好。一般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可满足病原菌发育成长,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小麦的赤霉病感病期,遇连阴雨天气,病原菌的扩散和浸染,5 月雨量明显偏多,小麦灌浆期的时晴时雨加重了病害的扩散。 2.3 品种的抗逆性差异 目前,赤霉病的抗病育种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无理想的抗病品种在生产中应用。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周麦
4、 9 号、平麦 998、矮优 688 系、新宝丰(7228)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病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侵入程度有很大差异。一般抽穗后 520 天最易感病,以开花期感染发病最重。在有大量的菌源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 3 天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 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2.4 栽培方式与耕作管理 凡是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的耕作活动方式,都会加重赤霉病。一般情况,半冬性品种发病较轻,弱春性品种较重。播种偏迟,只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应推迟,赶上气温升高,有遇连阴雨天气,造成病害流行。播种期晚,冬前苗不足,通过早春偏施氮肥促春发育,造成麦苗贪青晚熟,延长了病菌侵染时间,增加了浸染机会。同时,还
5、造成了无效分蘖多,植株抗病抗倒伏等能力下降。 3.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耐)病品种,病害常发区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的品种。 3.2 适期播种,结合肥水管理。掌控好密度,培育壮苗生长,提高抗病性。 3.3 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掌握好防治适期,选好优质防治药剂,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在下列情况下,应于 57 天后用好第二次药: (1)第一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 (2)品种严重感病; (3)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 7 天以上。喷药时要坚持喷细雾或弥雾,确保防治效果。 目前对小麦赤霉病尚无防治特效药剂。相对来说,每 667 平方米用50%多菌灵 WP80100 克或 40%戍唑多菌灵 WP60 克防效较好。要选择抽穗前的最佳时期进行防治。否者,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