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章摘要】 足球运动是体育运动中一项重要体育运动,但中国的足球在世界上正面影响不是很好,通过资料,问卷等调查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进行摸索,青少年足球是中国足球的未来,我国比较重视青少年的足球运动,本论文从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队伍状况、训练和竞赛系统、经费投入、训练理论和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的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希望本论文能为中国足球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 青少年;足球运动;存在问题 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为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这几年我国的青少年足球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世界足球青年锦标赛上,曲
2、波对世界足球强国阿根廷的进球,轰动了世界,中国的骄傲,但是中国足球大环境不是很好,与世界足球强国有一定的距离,现在尤其中国男足在亚洲都不是强队了,基本沦为三级球队了,不能不说最近 5 年中国男足在退步,中国足球经过这些年职业化发展,足球管理者已经积类了一定的经验,通过足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对青少年运动进行管理与训练,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理解足球理念,提高整体运动水平,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对中国的足球运动理念应用有一定总结,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1 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1.1 训练管理体制 中国足球进行职业化以后,训练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有以前国家体育总局,
3、地方体育局的管理发展到现在的俱乐部进行训练管理,这也是中国足球与国际足球接轨的一个标志,这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成果,现在完全是市场监督下足球训练管理体制如图 1 所示: 1.2 队伍状况 队伍状况主要包括运动员状况和教练员状况,我国青少年队伍主要来自俱乐部,俱乐部主要分超级俱乐部、甲级俱乐部和乙级俱乐部等,并且进行一定的升降机的办法,俱乐部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工作抓的比较好,都希望多培养一些优秀运动员,提高俱乐部成绩,还可以通过转会运动员获得一定利润。我国的教练员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教练员应该都是合格的。 1.3 训练和竞赛系统 我国足球运动员都在俱乐部进行训练,
4、U-15 的运动员是一边进行训练,一边学习一些基础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知识的修养能提高对足球理念的理解,对足球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应该有一定的帮助。U-17 和 U-19 运动员与成人运动员年龄接近,这时候很多优秀运动员都进入俱乐部一线队了,完成了系统的训练,为足球比赛做准备。 竞技系列各年龄段运动队训练组织、训练要求、训练控制、训练安排相对更为规范、严格,训练的后勤保证系统更为充实、有力。两个系统训练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关联,对足球的竞技运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训练的缺点都体现在科学文化水平低,凭感觉,科学可信度不高,对足球运动员对足球的理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提高文化素质,利用科学文化
5、水平去训练,效果一定更好。 2 当前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 青少年的训练与管理都是由俱乐部完成,各个俱乐部的水平不一样,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目的也不同,因此整体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不够。 2.2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适应现代足球职业运动发展规律,培养途径不完善,代价昂贵 足球运动在中国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这样就有一批有天赋的运动员不能接受正规的训练,这也是阻碍中国足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3 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优秀运动员成材规律 由于教练员的水平不是很高,缺乏科学训练水平,对一些青少年
6、运动员训练不是很科学,缺乏对运动规律的认识。 2.4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很多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9 年义务教育根本都没学完,足球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很多运动员都是大学生运动员,因此对足球理念的理解,对战术的执行力都比较好,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3 建议 3.1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进行一些宏观调控,这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有一个总的纲领,起到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 3.2 以扩大足球人口和提高运动水平为目的,以发现培养足球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足球整体素质为根本。 3.3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培养应该是全面的,不要追求一时的利益,比如有的俱乐部为了利益,对运动员年龄造假等。 3.4 向足球发达国家学习,一方面在俱乐部引进国外优秀运动员加盟,另一方面派一些优秀运动员出国学习。 总之,国家要高度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足球是一项集体项目,注重科学的引导,科学的训练,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9. 2胡活论.试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现阶段的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111-113. 3朱军凯.对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现状与培养问题的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