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州市中心城区空间形态两种规划思路的比较摘要:介绍了温州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历次规划。结合在编的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两种温州中心城区空间形态的规划思路,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以生物进化论思想来比喻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对城市在发展到轨道交通时代的空间形态规划,提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规划骨肉相连、血肉相连的现代城市空间形态。 关键词: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 空间形态 规划思路 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温州有 2200 多年的建城历史,后由西晋郭璞规划建设了最早的温州城,面积相当于现在由海坦山、华盖山、南门河、松台山、郭公山和瓯江围合的区域。这一格局自解放前未有
2、大的变化。自建国以后,温州一共编制了(或修改)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三轮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轮是 1959 版总规(1964 年修改) ;第二轮是 1983 版总规(1985 年修改) ;第三轮是 1993 版总规;第四轮是 2003 版总规。目前在编的 2013版总规是第五轮总规,定位为 2003 版总规的修编。 (图-1:第二轮 1983 版总规1985 年修改) (图-2:第三轮 1993 版总规) (图-3:第四轮 2003 版总规) 前几轮总规的空间形态都是自西向东沿瓯江发展,城市建成区也是按照规划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以温州老城为中心,加瓯北、龙湾区为主的用地格局。自第四轮总规编制开始,
3、由于城市用地空间的拓展和规划思路定位的不同,开始出现争议。尤其体现在对温州中心城区的界定上,主要出现以下两种思路:1.以温州老城及周边构成温州核心城区,以此为中心,加上龙湾辅城及周边组团构成温州中心城区;2. 以温州老城和龙湾城区形成双中心,加上周边组团构成温州中心城区。这两种思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温州中心城区是单中心还是双中心上,对中心城区的边界倒是形成了一致意见,即包括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加上永嘉的瓯北、瓯江口新区和洞头县。 2013 年,温州市正式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目前仍未结束。由于这一轮总规编制的前提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温州市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通过国家发改
4、委的批复,其中 S1 线已经在 2013 年开工建设。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历史,轨道交通的规划历来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这三条线路的走向对温州市的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这一轮规划在对中心城区的界定上主要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沿江发展型的继续,即以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加上瓯北、瓯江口和洞头县为中心城区,以乐清、瑞安为副中心构成中心城区扩展区。这种思路继承了以往规划的一贯做法,并增加了沿海发展的拓展,可以概括为“沿江+沿海”发展思路; (图-4:第五轮总规的“沿江+沿海”发展思路) (图-5:第五轮总规的环大罗山发展思路) 另一种思路则提出了新的构想,随着 S1、S2、S3
5、三条市域轨道交通的规划,温州中心城区将形成以大罗山为中心的中心城区,即城市应该向南发展,并纳入瑞安市。可以概括为“环大罗山”发展思路。 这两种思路从城市建成区角度来看,都有一定道理,因为无论是沿江、沿海地带还是环大罗山地带,目前都已形成连绵的半城市化地区。但是从规划的角度讲,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应该以江河为依托,还是以轨道交通为依托?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河流密切有关,随着城市的演进,在当今,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此,我想引进生物进化论思想来解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和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动物进化为例:动物是从单细胞
6、动物开始,然后进化到软体动物,再到节肢动物、甲壳动物,再到脊椎动物。这个现象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极为相像。城市空间形态也历经了从简单的村庄到古代防御性城市,再到现在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开放性城市。 现代城市就像人体一样,是城市演化的高级形态。而轨道交通就像人体的骨架,城市河流就像人体的血管。分析人体的形态可以发现,人体为对称结构,骨架是构成人体形态的基础,血管则是养分运输的通道,是构成形态的次要因素,血管的分布也基本对称,当然心脏是偏左的,由此可以看出骨架和血管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空间形态应该从古代以河流为依托发展到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依托,同时必须处理好轨道交通和河流的关系。然而轨
7、道交通和河流的关系却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规划者的手里,因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是自发和自觉的结合,尤其是到了现代,城市规划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划的合理与否也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城市空间形态的美观。 古语云“探寻物理,师法自然” 。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对自然界事物发展轨迹的观察有助于我们城市规划思路的抉择。回到温州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 如果采取第二种发展思路,就是以 S1 线、S2 线、S3 线三条线路为骨架发展城市空间,温州市就可能发展成环大罗山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思路基本遵循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基本原则,但是未来城市空间形态中间将出现一座巨大的大罗山,阻挡视线,对城市
8、景观构成消极影响,使城市被分割为几部分,形态上不够连续和统一。 如果采取第一种发展思路,温州就有可能发展成“沿江+沿海”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思路不符合现代城市应该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基本原则。但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又形成了“沿江+沿海”连绵发展带,构成城市重要景观轴,给人们以视觉震撼。 比较两种思路,各有利弊。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结合两种思路的优点,同时摈弃各自的缺点呢?答案是城市空间布局应该以轨道交通为基本骨架,同时轨道交通的布局应该考虑河流的因素。因为轨道交通、河流、城市用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人体的骨架、血管和肉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轨道交通、河流、城市用地这三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真正做到骨
9、肉相连,血肉相连。 实际上,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规划了四条线路,当然此阶段批复的是 S1 线、S2 线、S3 线三条线路(其中 S3 线是批复了南面一小段) 。线网规划中 S4 线就是一条布置在瓯江北岸的线路。而 S1 线和 S4线的结合不正是和瓯江关系的完美融合吗?如果再加上 S2 线,就构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沿江+沿海” 规划思路的改良版。 (图-6: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由此,可以想到是不是我们的规划思路出现了偏差,是不是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人体的结构,把轨道交通的布局真正的与河流的布局结合起来。沿着第一种规划思路,把温州中心城区界定在沿瓯江两岸,把中心城区拓展区界定在乐清
10、和瑞安。同时沿着第二种思路,把 S1 线,S4 线作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骨架,S2 线作为次主骨架,构成“沿江+沿海”城市空间形态。而 S3 线可以弱化为城市副骨架。这样的规划思路也许更加契合温州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也比较符合历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逻辑。这样的规划才真正是骨肉相连、血肉相连的规划。 当然规划思路会受到各种现实原因的影响,尤其是行政区划会成为规划思路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瓯江北岸由于分别属于永嘉县和乐清市,如果要规划成为温州中心城区,就要对行政区划做出调整,相比把整个瑞安市变成瑞安区,难度要大很多。但是从学术层面探讨规划的科学性,应该有助于减小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矛盾,使之更加符合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 2.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2013 年修编) 征求意见稿 3.温州市域铁路网规划 4.温州市域铁路建设规划(201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