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后重建背景下云南省盈江县大盈江景观整治规划的实践与探索摘要:“3.10”地震给盈江县地区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大盈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和区位优势,在灾后重建中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复苏。本次设计将结合灾后重建的实施,为盈江县营造为一个人文交织生态山水城人融合之美的滨江景观,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盈江画廊。 关键词:灾后重建、景观资源、旅游策略、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3.10 Earthquake brought great impac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in
2、gjiang County. Dayingjiang has outstanding landscape resource and location advan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tting in the first place in order to revive the economy after the disaster. This scheme combines landscape design together with post-disaster econstruction, proposes an ecological an
3、d cul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which mix together with mountain, water, town and human harmoniously.The proposal establishes a Yinjiang Natural Gallery which is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belt combines with culture, leisure and tourism. Key words: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Landscape Resource, Tou
4、rism Strategy, Renovation Planning 背景 盈江县地处中国与缅甸接壤的西南边陲,古代就是南方陆上“蜀身独道”最后出口通道,通向南亚及印巴次大陆主要通道,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蔗糖基地,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口岸县城。 2011 年 3 月 10 日,盈江发生里氏 5.8 级地震,地震造成 35.13 万人受灾,26 人死亡,313 人受伤,民房倒塌和重损 15096 户 73790 间,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迅速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
5、重建工作,作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盈江”的指示(图 1) 。 自然生态景观灾损分析 城市生命线、城市生态防灾系统收损严重。地震造成河床沙土液化,靠近主城区的贺哈、允昌等五个村庄,出现沙土喷沙、冒水现象。此外,地震使山体松动,使部分区域出现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灾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盈江堤岸多处受损。目前,大堤上的裂缝达到 160 多处 38400 米,裂缝最深的地方超过 3 米、最宽有 40 厘米,因灾造成经济损失 16100 万元。 。对城市的自然生态安全和景观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人文景观灾损分析 盈江段部分历史文化遗址受损、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要求较为迫切。允燕佛
6、塔主体广母开裂、倾斜,盈湖公园、大盈江广场、江边公园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盏达河景观廊道内现状分布着 5 个自然村落,分别为姐岗、姐相、大庄、费腮及小芒丙。主要以傣族、景颇族、傈僳族村寨建筑为主。在地震中,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倒塌、局部变形和屋瓦脱落、屋脊出现塌毁,亟待抢救。 大盈江、盏达河灾后景观整治方案 灾后重建下的景观整治是基于生态安全和景观修复重建的系统工程。包括自然景观的修复整治、人文景观的修复建设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的修复是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人工措施下,修复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的防灾能力。人文景观修复需要结合城市重建目标,功能空间,融入地域文化,从多尺度实现可持续
7、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 4.1 设计策略 盈江灾后重建城市的目标把盈江县城建设成为水灵城美、山水相伴、绿脉环绕、波光粼粼、秀甲滇西的生态园林城市。大盈江、盏达河灾后景观规划需要结合重建,应综合平衡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灾后重建的实施,综合治理提升环境质量,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盈江画廊。 4.1.1 生态修复策略:生态保护、强化门槛。充分保护现状条件较好的凤尾竹等本土植物,移除局部影响景观环境的凤尾竹,保护水系水网的总体格局,在满足水利要求的基础上,疏通与扩大水道。建设和维育管理过程中,均以生态优先为准则,减少对原有生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维持生态完整性、连通性。 4.1.2
8、景观再造策略:江河联通、凤尾竹香。梳理水系、联系绿脉、构建疏 密有致的景观带,既是生态效应在空间上的传递,也是地域文脉在空间的传承。 4.1.3 文化引领策略:传承文脉、兼容创新。充分挖掘盈江的传统文化,兼容创新,结合服务设施,打造具有本地域的文化内涵。 4.1.4 旅游品牌策略:产品多元、品牌强化。充分利用农耕田园、少数民族建筑交相呼应的景观格局,打造多元化、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改变传统游览观光的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塑造旅游区的鲜明品牌形象(图 2) 。 4.2 景观整体格局 基于自然山水构架与现状城市骨架,结合安全防灾系统形成城市开敞空间体系。规划将大盈江与盏达河流域划分为“五段三
9、区”的景观结构,形成“水映城、城满绿,绿融水”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图 3) 。 以大盈江为骨架,结合两岸允燕山、广蚌山等山水田园风光,整体打造滨江景观绿化带。结合大盈江两岸城市功能与发展定位,与地形条件相结合,规划生态风光段、商贸风光段、人文风光段、野趣风光段四大主题滨江景观带,串联两岸人文与自然景观节点,打造展示城市风情的“锦绣盈江,十里画廊” 。 充分利用盏达河流域地区田园风光格局与湿地生态环境,以及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维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规划民族文化区、农耕体验区和生态游赏区三大主题功能景区,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生
10、态廊道。 图 3 结构分区图 4.3 结合自然景观的生态景观治理 规划首先对沿江区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根据盈江灾损情况、地形因素、植被因子、水因子,确定生态恢复和景观治理措施(图 4) 。恢复陆域生态系统,通过划分生态敏感区,建立缓冲区,将小的生态区连接在一起,避免孤立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维护毛竹、芦苇、湿地等自然景观。规划生态风光带、野趣风光段等,形成生态保护区。 生态敏感一般地区可以适当加入人工设施、如旅游接待、景观设施等。以软质堤岸为主,配合以码头、滨水广场、康体休闲场地、观景平台、阶梯、座位等相结合。恢复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现有生物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保留和恢复河岸林。柔化岸线,采用生
11、态护坡处理,主要以自然绿地、耕地、湿地为主,形成滨水景观宜人,水生动植物栖息的场所。 图 4 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规划在恢复和保护生态敏感地区的同时,还考虑营造湿地、湖泊、扩大水面,强化防洪调蓄生态功能,在洪涝灾害易发的盏达河流域挖湖。规划新增加城南人工湖(旭日湖) 、盏达河人工湖(象城湖) ,总水域面积约 42.34 公顷,分布于县城南侧及西侧低洼处,通过水闸与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及河道相连,控制雨水调蓄。在原有成片凤尾竹自然优美环境基础上,旨在利用原有的植物资源,应用现代的水生植物培育方法营造宜人亲切的湿地景观环境,供人休闲娱乐,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的湿地教育功能(图 5) 。 4.4 结合地域文
12、化景观的人文修复 盈江是个多民族地区,傣、景颇、傈僳、汉等各族同胞,共同创造了独特的边疆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民族文化、边贸文化、玉石文化、抗战文化等城市地域文化。大盈江流域,存在诸多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和传统习俗和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修补允燕佛塔,结合允燕山,打造允燕山历史文化公园,结合滨江开放绿带的设置,塑造具有云南文化风情的独具魅力的区域,形成玉石文化风情街。 规划结合盏达河,设置生态民乡旅游区,形成表达原生态的民族乡村面貌。规划结合民族村寨,打造傣、景颇、傈僳三大民族风情寨,形成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生态体验区和节日庆典场所(图 6) 。 利用地震遗迹,形成地震
13、纪念体系,由地震遗址、地震博物馆、疏散广场、展示景墙等构成,成为抗震教育纪念地。吸取民族建筑的精髓,适当在核心建筑、桥梁、建筑小品等细节运用(如屋顶、立柱、横梁)运用一些傣族建筑的符号。能从多角度、多方位体验到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色。 4.5 重要节点设计 (1)生态湿地公园盏达楼湿地公园 盏达楼湿地公园位于盈江城市发展轴线上,地处大盈江与盏达河交汇处。通过水利分析,是地势低洼且容易淹没区,规划利用原有水塘、水系,形成较大湖泊湿地公园,中心湖区与盏达河、大盈江贯通,在旱涝季节期能起到调节蓄洪作用。湿地公园在原有成片凤尾竹自然基础上,结合现代的水生植物培育方法,设置了亲水木栈道、观鸟亭、湿地科普馆等
14、景点,营造宜人亲切的湿地景观环境,平衡小气候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承担了湿地教育功能(图 7) 。 (2)抗震纪念广场抗震广场 抗震广场位于人文风光段,设计突出“铭难与重生、警世与反思”的构思理念,这种精神文化溯源的内涵将在盈江源远流长。设立地震灾害教育馆、设置纪念树阵广场等,纪念地震中罹难生命的同时,也展现少数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生命之歌和军民团结一心的坚强信心。 (3)民族村寨姐岗古村 姐岗古村位于盏达河风情廊道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地震中建筑结构有所受损。本次设计将其修复与局部重建,突出“城寨”理念,通过打造独具傣族风情的老街与新寨,将姐岗古村建设成集观光休闲、农耕田园、傣族
15、风情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精品街区,传承与弘扬傣族文化,增强盈江县旅游核心竞争力,为盈江旅游跨越式发展锦上添花(图 8) 。 灾后重建背景中旅游景观资源利用的思考 5.1 生命线恢复:设施恢复、重建家园 全面恢复和提升灾区的市政及公共基础设施、村寨住房建设,水利建设,以满足减灾防灾要求和家园重建。 5.2 灾后重建顾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景观修复 充分考虑到灾区的生态格局,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对生态廊道内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重新打造新型特色城市滨水生态景观。主要保持现有生物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保留和恢复河岸林,维持河流的自我持续状态并提高河流的循环过程。 5.3 人文交织生态:传承地域文化,塑造特
16、色空间 近年来,地震多发地带多处于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其独特的民族人文,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空间特色。在综合治理中重点考虑特色空间的塑造。通过自然山水环境、历史特色文化遗存、特色空间环境、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进行保护和利用,从而保护、恢复和提升文化特色空间,展示民族文化。 5.4 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美丽城乡 灾后重建不是短期行为,也不是仅仅原有的恢复。从长期来看,是需要带动城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对现有城市的格局和功能的优化提升,塑造山水城人融合之美,打造城市名片,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展示舞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框架。 结语 大盈江景观整治以灾
17、损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山水环境、民族风情特色、人文历史、安全防灾等要求,依照生态保护优先、地域文化引领、江河景观营造、旅游品牌强化的建设策略,从规划思路、规划管理上,技术手段上,均结合了盈江建设实践作出有益的探索,实现盈江城市滨水区灾后景观环境的修复及提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随着大盈江灾后景观整治规划的逐步落实,大盈江及盏达河流域将成为一个可以丰富休闲体验,畅享民俗文化,亲近自然、陶冶身心的城市活力空间。参考文献: 1 俞静抓住重建机遇,创新城市特色空间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中的总体城市设计探讨J规划师,2009,(11):17-19 2 滕熙,王晓昉,许靖涛,黄雯.建立美丽富饶新盈江盈江3.10 灾后重建规划总体城市设计探讨J.规划师.2011(增刊):88-92. 3 简璐莎.汶川县城(威州镇)地震灾后景观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1-58. 4 马琳,罗谦.灾后重建中旅游景观资开发与利用以彭州小鱼洞太子村地区为例建筑经济,2009(增刊):12-15. 作者简介 张岩:女,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园林景观设计师 滕熙:男,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工程咨询师 注释:云南盈江“3.1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盈江(县城段)综合治理建设项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