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探讨摘要:文章通过环境行为学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行为需求 Abstract:The article, accounting to the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and from the begi
2、nning of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from the city - residential areas,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of public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by study the Xian Tieyongfang, and to provide a few ideas in the wider appli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Environment beha
3、vior study,Public activity center,Residential areas,Behavior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再局限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和对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建构,在我国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正在向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公共政策转变;城市规划正在从以前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政府管理城市、引导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新的变化给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群及
4、其活动的载体,城市要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 马丘比丘宪章中讲到:“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因此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落实,更要努力促进居民间的接触、交往乃至共鸣。杨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到, “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环境行为学则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本文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
5、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2 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知识。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系统为设计提供依据。其理论系统的内容包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对于感知、认识和偏好的研究;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 在环境行为学中,无论是相互
6、作用论还是相互渗透论,都强调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是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 = F (P,E),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 ,P 表示个体(personality) ,E 表示环境(environment)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 P 与环境 E 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需求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是由人控制的,空间能诱发、促进或阻碍人的行为;而空间又是由人设计产生的,所以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是必然存在的。 3 社区中居民行为活动及其特征 人的行为是对自身需求的实践
7、,这个实践过程需要有环境作为载体。在城市社区中,最能承载居民活动的空间环境即为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居民对环境认知和开展活动的动力根源。现代社区理论认为,要形成社区,就要有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没有中心,社区内部生活由于没有内聚力而呈现混沌状态。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应着重强化其中心,我们研究社区中人群行为特征也从这里入手。 3.1 居民行为活动概况 此次研究地点选择在西安太乙路东侧的铁路局家属院。此社区居民多为西安铁路职工,区内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房屋多为 50 年代所建,年久失修。但正因为社区年代久远,居民长期居住生活在此,彼此认同,交往频繁,至此已形成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 11 月
8、20 日,星期日,晴天 时间 使用者概况 不同人群活动内容 停留人数 老年人 中青年人 儿童 老人 中青年人 儿童 总数 8:00- 9:00 中老年锻炼者在此时间段占大多数,且多为集体运动 主要是锻炼身体,少数闲坐 主要是穿行,买早点 少量穿行 40 21 4 65 9:00- 10:00 仍以老年人休闲健身为主,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增多 集体舞剑,撞球,踢毽子,扭秧歌,演唱,下棋,穿越,交谈 看棋,健身,哄小孩,看书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51 30 8 89 10:00- 11:00 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最多,老年人主要以休闲类活动为主 闲坐,聊天、陪小孩玩,下棋 陪小孩玩,看棋,穿行,闲坐
9、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27 32 17 76 11:00- 12:00 人数渐渐散去,多数为穿行 穿行,晒太阳,聊天 哄小孩玩,购物回家,穿行,打乒乓球 玩耍 20 22 10 52 12:00- 13:00 主要为家长带着小孩穿行,或短暂停留 少量闲坐,晒太阳 穿行,短暂停留 穿行,少量玩耍 21 13 6 40 13:00- 14:00 主要为一些家长开始带着小孩出来聊天 少量闲坐,晒太阳 休憩,群聊 追逐打闹 24 27 10 61 14:00- 15:00 人数最多时段,主要以中青年人健身和儿童休闲为主,许多残疾老年人出来晒太阳,下棋,聊天等 闲坐,群聊,哄孩子,下棋,打牌,晒太阳 闲坐
10、,看报,穿行,谈恋爱,看书,看海报,刺绣,群聊,打乒乓球, 追逐打闹,玩耍 50 43 22 115 15:00- 16:00 人数开始减少,少数老年人健身,多数人闲坐,聊天或者哄孩子玩耍 闲坐,聊天,观看,哄孩子,打牌 闲坐,围观,穿行,哄孩子,打乒乓球,打篮球,遛狗 穿行,围观,玩耍 33 28 11 72 16:00- 17:00 主要为部分老年人在此停留,还有中青年人在此运动 休憩,聊天 打乒乓球,打篮球,陪孩子玩,穿行 穿行,短暂停留 27 20 6 53 3.2 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别及对公共活动中心设计的要求 根据丹麦设计师扬盖尔(Jan Gehl)对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类:必要
11、性活动指人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要参与的户外活动,即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自发性活动是指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户外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在社区中,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包括上学、上班、买菜购物等。由于必要性活动在各种居住环境的小区中都会发生,从活动内容和频率上讲,它们很少受到居住环境物质构成的影响,但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便、舒适和安全程度与否受居住环境构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硬环境布局。此外,这些必要性活动对公共活动中心来讲可能只是简单的穿越行为,但良好的设计能够增加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进而触动人们的交往需求,这样即使是在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
12、会让人们看到、听到周围人的活动,对熟人招招手、问声好,或者进行短暂的停留寒暄两句。 社区中的自发性活动,正如上表,包括闲坐、晒太阳、看书等。与必要性活动截然相反,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反映出社区环境的质量,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人们进行此类活动的行为需求。 社区中的社会性活动,包括群聊、下棋、打乒乓球、小孩玩耍等。社会性活动是公共活动中心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类活动。其具有 3 个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是组织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使居民有秩序、有组织、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二是协调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
13、同情和支持,协调行动,共同对社区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保健功能,即社会性活动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反映,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精神要求,是小区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因此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如何引导、激发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同时要为必要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便利、安全的条件。 3.3 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 3.3.1 老年人活动特征 通过表 3 可看出,老人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最主要的利用者。对于老年人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
14、出现衰退、下降,他们逐渐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开始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尤其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 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以前较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需要安静但又害怕孤独,对交往的渴望也胜于其他人群,并主要以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类活动为主。 因此,舒适、安全有保障的室外环境和益于通达以及能够提供同其他人相遇和交流机会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受老人青睐。此外,满足他们对自然和阳光的追求也同样重要。 3.3.2 中青年人活动特征 中青年人的活动既不同于老年人需要安静安全的交往环境,也不同于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他
15、们活动较为独立,并表现出随机性、综合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中年人通常在一天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便捷的路线完成一系列众多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大都是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较少发生。他们活动最频繁,处于同一密集时间幅度内的如:上午 9:00 以后集体出来锻炼身体,下午 3:00 左右带孩子出来玩耍等等;同时,像上下班、接送孩子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和线路。他们总是尽可能以最便捷、最有效的行动路线完成需要做的若干事情,不愿走回头路。此外,对于中年人来讲,如果有适宜的场所和气氛,与朋友或者家人在户外进行交往交流将是现代人紧张生活的一颗“舒心丸” ,不仅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朋友情谊和家人情感
16、。 青年人主要指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是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心理和智力也逐渐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群活动特征非常多样,除上下学等必要性活动外,他们会在社区进行各项专业体育活动,强度较大,例如足球、篮球等。青年人喜欢的交往场所是开放性强,非正规的聚会场所,他们喜欢结帮搭伙在热闹的场所中开展游戏和体育锻炼。 3.3.3 儿童活动特征 儿童的户外活动是其成长社会化过程必须的。在社区中,儿童通过接触中青年人,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会怎样使自己适应赖以成长的社会,同时还需要外部环境能提供多种感觉和刺激,能够带给他们趣味和新鲜感。此外,儿童在社区中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倾向和同龄相聚性,并且受时间
17、段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表 2 所示,主要集中在上午 10:0012:00 和下午 2:004:00 之间,并且多为大人陪伴。因此,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并适合小集体共同活动的场所至关重要。 上述总结了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的活动特征,虽然差异明显,但我们仍能看出居民活动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对健身活动的青睐和对安全舒适性的渴望,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人们对群聚的要求,无论是休闲健身,还是享受阳光,还是“静观其变” ,人们总喜欢往人堆里扎,喜欢“结帮搭伙” ,正如杨盖尔提到的一样:“人往人处走” 。此外,由于人和环境长期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
18、习性,比如:捷径性、从众性、视觉引导性、场所限定性等。通过研究人群的各种活动特征和行为习性以及人对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4 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 如图所示西安铁路局家属院的公共活动中心位置。该中心东西狭长呈长条形,中间被两条机动车道分为三部分。中心虽面积不大,但活力旺盛。儿童嬉戏玩耍,成年人休闲健身,老年人下棋晒太阳,每个人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也因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甚至吸引了周边其他社区的居民来此活动、交往。 4.1 成功经验 概括起来,铁路局家属院公共活动中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9、: 4.1.1 限制机动车通行,保障了中心内部安全、安静的活动氛围 在如今一个小汽车泛滥的年代,社区内的机动车交通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活动的重点问题。小汽车疾速行驶和胡乱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步行的安全,还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给居民行走、活动带来极大不便。通过适当的限制措施,铁路局社区中心有力的将小汽车阻挡在中心外围,给内部居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环境,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无安全意识的儿童至关重要。 4.1.2 为特殊人群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坐着轮椅的特殊老年人在公共中心活动的比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他们腿脚不便,但能够轻松进入中心,晒太阳、聊天、下棋等,融入到各种人群的交往活动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共中心的精心考虑,如图 4 所示,一个小小坡道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特殊人群的活动通达性,更加体现了公共活动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4.1.3 空间边界明显 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比如城市空间中,树林的边缘,沿街的柱廊、雨篷、遮阳棚、回廊建筑的凹处,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处于空间边缘的人,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自身却可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在家属院公共中心中,通过灌木丛,变化的铺装,起伏的地形等手段有效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