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瓜绢螟识别与防控技术口诀特约栏目主持:司升云 男,1970 年生,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植保室主任,武汉市农科院植保学科带头人。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害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10 多项,发表论文 80 余篇,完成室内外国家农药登记试验 2 000 多项,主编、参编了蔬菜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丛书等 6 部,获市以上科研成果 10 项,国家科技发明专利 2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 2 项,市政府津贴获得者,入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 1
2、瓜绢螟发生特征 瓜绢野螟,寡食害虫,主害瓜类,南方较重。 初害叶梢,缀叶三龄,叶蔓果茎,刻缺蛀洞。 注:瓜绢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瓜绢野螟、瓜螟、瓜野螟,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各种瓜类蔬菜,也为害番茄、茄子等。低龄幼虫在瓜类蔬菜的叶背取食叶肉,使叶片呈灰白斑,3 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匿居其中取食,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也蛀入果实和茎蔓为害,严重影响瓜果的产量和质量。 2 瓜绢螟形态特征 成虫中型,黑头黑胸,腹部白色,黑带间生。 腹部末端,黄褐毛丛,雄虫成束,雌虫扇形。 四翅平伏,呈三角形,黑色外框,中白透明。 淡黄色卵,椭圆扁平,褐蛹被茧,尖瘦光整。
3、 老熟幼虫,褐头绿胴,亚背纵线,乳白宽型。 注:成虫体长 1011 mm,翅展 25 mm。头、胸黑色,腹部、翅及足部白色,腹部末端有黄褐色毛丛,雌虫毛簇左右分开,雄虫不分离。成虫静伏叶面时,前、后翅平展呈三角形,因为前翅前缘和外缘、后翅外缘及腹部第 1、7、8 节为黑色宽带状,所以整个身体表现黑色边框、中间白色透明的显著特征。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网纹。老熟幼虫体长 2326 mm,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呈两条较宽的乳白色纵带,气门黑色。蛹长约 14 mm,黄褐色,外被薄茧。3 瓜绢螟生活习性 四至六代,重叠发生,老熟与蛹,地表越冬。 四月羽化,五月始盛,喜温喜
4、湿,夏季较重。 昼伏夜出,强趋光性,产卵趋嫩,叶背散生。 三龄卷叶,五龄化蛹,白色薄茧,叶内土中。 注:瓜绢螟一年可发生 46 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枯叶或表土越冬,第二年 4 月底羽化,5 月幼虫开始为害,79 月发生数量多,世代重叠,为害严重,11 月后进入越冬期。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伏,趋光性强。雌蛾产卵于叶背,散产或几粒在一起。幼虫共有 5 龄,初孵幼虫具有群集性,开始在叶背咬食,受惊吓即吐丝下垂转移至别处为害,3 龄后吐丝卷叶取食,到幼虫老熟时即在卷叶、落叶或根际表土中,作白色薄茧化蛹。卵期 57 天,幼虫期 915 天,蛹期 79 天。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采收完毕,及时
5、耕地,枯枝落叶,收集处理。 4.2 物理防治 趋光趋性,加以利用。性引诱器,频振虫灯。 大棚中棚,虫网防虫。人工摘除,卷叶特征。 注:在瓜菜面积较大的地方,于每年 510 月,每 667 m2 用 2 个瓜绢螟性诱器,或每 3 hm2 挂 1 盏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成虫。提倡在大、中棚采用防虫网防治瓜绢螟兼治黄守瓜。人工摘除卷叶、卵块或有幼虫群集的叶片,以消灭部分幼虫。 4.3 生物防治 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生物农药,积极推行。 注:可选择应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瓜绢螟。此外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摘除卷叶,置于天敌保护器中,使寄生蜂等天敌飞回大自然或瓜田中,但害虫留在保护器中,以集中消灭部分幼虫
6、。选用 16 000 单位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用植物源农药 1%印楝素乳油 750 倍液、2.5%鱼藤酮乳油 750 倍液、3%苦参碱水剂 800 倍液进行喷雾。 4.4 化学防治 常规农药,快速有效,常规用量,均匀周到。 新型品种,防效更好,药要轮换,虫要治小。 注:掌握在瓜绢螟卵孵化始盛期至 3 龄幼虫期喷药。可选用常规农药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000 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 2 000 倍液、2.5%氟氯氰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 2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或 48%毒死蜱乳油等进行防治,也可选择 10%氟虫双酰胺悬浮剂 2 5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 1 500 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 5 000 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 1 000 倍液、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 1 500 倍液等进行防治。不同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710 天喷一次,连用 23 次,药液喷洒重点为植株上部叶片及嫩梢。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