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因应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网络媒体,已受到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的青睐。社交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融合,虚拟与真实融合的特性,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人格素养、人际交往等行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理念予以创新,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应对措施予以革新,对树立大学生正确应用社交网络观念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试通过加强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监督管理,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对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叶菁、夏婷婷、余松林,湖北师范学院经济
2、与管理学院。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3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网络媒体,已受到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的青睐,他们作为这些新兴社交网络的最先体验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已深深烙上了新兴社交网络的痕迹。如何面对新兴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社交网络优势,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示“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3、”大学生作为第一代社交网络的体验群体,不仅数量多、群体大,引导着社交网络所传播的主体思想,同时也是社交网络的第一体验人,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充分运用网络手段,以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是当前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社交网络及其特点 社交网络,源自英文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可翻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社交网络通常是指以一定社会关系或共同兴趣为纽带、为在线聚合的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沟通以及服务的互联网应用。这种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核心的方式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映射在互联网上就自然形成了以人为本、用户为中心
4、的互联网应用。 随着 Facebook 在美国的兴起,我国也相继出现大量同类型网络,2005 年底,我国第一个校园社交网站“校内网”出现,其后,各种社交网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早期的校内网、QQ 空间、开心网等。随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交网络涌现,社交网络的特征也逐渐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真实社交与虚拟社交的融合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交往形式,虽然是虚实结合,但仍然不可能脱离“人”这个主体而存在。而对使用的人没有明确的标准,使其成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一个虚拟的社交网络里是真实的人在相互交流,使得虚拟社交和真实社交融合成了一体。如今的网络社交已经融入了人们的“工作流”和“生
5、活流”当中,在虚拟的世界里,开发商通过各种“星级会员制度”也促使了虚拟社交和真实社交的联系。 (二)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已被相互侵占和融合,二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移动终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手机媒介和互联网的使用已使我们的生活更“公共化” ,另一方面,手机媒介和互联又是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通过手机或者网络讨论私人的话题,无疑将个人话题融成了大众话题,是私人空间逐步融入公共空间的典型特征。 (三)由单项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交流
6、,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对多” ,教师少,接受教育的群体多,多通过单项灌输的方式进行,因此针对性比较差。而在当今社会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体条件下,更多地是倡导一种双向的交流模式,即作为思想工作者的主体,不仅是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中,同时也是新兴信息的接受者,传播中间过程的减少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会在较短时间内,对周边环境形成舆论影响力。可见,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到这些新兴媒体的产生对当前工作对象90 后学生群体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新型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网络的冲击加大了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 理想信念是
7、人们赖以生存以及奋斗的根本目标。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他们承担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但如今,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络,对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与追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而且,随着当今社会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传播模式的兴起,会对使用者产生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这些过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媒介就必然会加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网络的冲击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是在校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决定着大学生其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当今高校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集
8、体,努力为人民服务,最终培养出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并且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而在微博网络的传播中,它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的限制,更多倾向的是空间、时间无障碍模式,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再加上大学生的理性的判断能力以及甄别能力有限,这些虚拟网络模式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造成分流与削弱。 (三)网络的冲击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性和严肃性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党中央自上而下的重视,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此项工作理应排在首位。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
9、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西方自由体制国家则倡导的是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价值。在网络媒体飞速发达的今天,各类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就会给大学生们思想产生强烈冲击,这种快餐式的传播模式必然会使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打折扣,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其教育的深入性和严肃性,这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和挑战。 三、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因应 (一)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理念 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和发展,首当其冲就应该进行理念创新。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工具,认识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了解网络
10、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把网络变成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工具。如开通“新闻在线” 、 “学生之家”等红色网站,打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正确的网络意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网络宣传的本领。能够大胆迎接挑战,改变传统的角色观念,积极从加强高校媒体建设出发,意识到当前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抢占网上宣传和引领制高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多运用网络媒介,如微信,微博等,依靠这些高端校园媒体,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最终促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良性发展。
11、 (二)加强组织与建设,革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首先,对网络理论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离不开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新形势下,搞好理论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党的群众路线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大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对如何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大局意识,提倡无私奉献,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可以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领导
12、为负责人的微博运行小组,具体由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具体负责下属相关程序的运行,整合相关信息,帮助大学生熟悉网络的应用技术,并且对网络微博的安全、信息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强大有序的运行体制,对校园发生的重大学生活动编发微博进行传播,以此来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应用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年轻大学生吃饭、睡觉、走路甚至上课无时无刻不是手捧着手机,这种现象的泛滥使学生本人受社交网络的影响,让社交网络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并且脱离了人际交往圈。同时,大学生身边周围的现象以及氛围也纵使了这种现象的泛行。为了正确引导
13、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以及适度应用社交网络,学校及政府应予以重视。 首先,高校要加强社交网络正确使用的宣传,定期的在各班级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学生社交网络成瘾是因为性格太孤僻,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意发挥展现真实的自己,像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心里的病态表现,通过对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宣传与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业的监督,严格遏制大学生滥用社交网络的不规律、无节制的行为。大学生从管教严格的高中步入自我要求、自我控制的大学城,未免有些不适应,并且对自己产生懈怠,如果学校不加强管理和监督大学生对社
14、交网络的滥用行为,不仅会让学生荒废学业,也会降低学校的教育管理力度。 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和学校应该意识到网络舆论教育的作用,并且加大对网络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育软件的开发,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社交网络的正确认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王雪.对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于淑华,陈丽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涂青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4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