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摘 要:文章选择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就业意愿、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与普通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发现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地区期望、薪金期望和行业期望与普通大学生相似;在就业行为上,积极性不高、花费的成本较低;最终的就业结果并非普遍认为的悲观,广义就业率为 37.05%,且多数学生回到生源地建设家乡。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导致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加之农民工、下岗工以及往届未就业人群造成劳动力市场饱和,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趋势不容乐
2、观。观察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09-2013 年)数据,应届本科毕业生全职工作签约率比例逐年下降。12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且长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思维的制约,综合技能较之发达地区女性大学生薄弱,加之女性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到少数民族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代表各少数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探寻其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民族团结, 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社会化水平以及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市场间有效的链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就业率回顾、发放问卷、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统计分析和相关理论相联系,对
3、西北民族大学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择业观、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和毕业去向等深入研究,意图挖掘其在就业、择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供相关学者参考。 一、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以西北少数民族为例 从西北少数民族 2010-2013 届女性毕业生的毕业分流情况可知,主要去向是考研、签约专业对口或不对口单位、待业和出国等(见图 1) 。分析图 1,2010-2013 年签约专业不对口学生、待业学生的变化趋势波动最为明显且人数最多。签约非对口工作的学生人数由 2010 届的 693 人下降到 2013 届的 530 人,变化幅度高达 25.28%。与签约非对口工作、待业在家情况不同,四届学生的考研
4、、签约对口专业工作的人数平稳变动。因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 二、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以西北少数民族为例 此次问卷发放对象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 298 份,问卷回收率为 99.33%;其中有效问卷为 278 份,问卷可利用率 92.67%。共包括保安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20 个少数民族,囊括西北地区的城市(镇) 、乡村户籍。此次抽样调查涉及西北民族大学所有本科学院,包括会计学、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文科、理工科所有专业的应届毕业女大学生,调查范围广、涉及面大
5、,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一) 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1)工作对于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的意义。 统计显示工作选项中“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选择比例最多,例如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比例高达90.48%、82.78%和 88.31%。较高的比例说明, 2014 届西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规划未来职业。选择“一般重要”和“不重要”的比例虽小,但也反映出部分少数民族女生还保留有“女性的全部就是家庭、孩子”的过时想法,主要集中在偏远农村,更进一步验证了农村对于新时期国家号召女性就业的宣传力度不足、普及工作不到位。 (2)选择就业单位的依据。题目设置为可多选项,综合分
6、析各族女生的选项, “就业环境” “薪酬福利”和“晋升机会”是择业需要考虑的前三名因素。这一现象说明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了自我定位,与惯常思维认定的位于偏远民族的女性考虑问题过于单纯相悖。一方面体现现在就业压力是全民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验证了经历了四年本科的系统教育使各少数民族女性变得成熟。 (3)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岗位。统计显示选择行业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金融保险” “党政社团” 和“电力煤气水供应”等。由此可以看出,位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学生已经逐渐跟随主流择业群的脚步,开始以环境优越、相对稳定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其中回族女性毕业生选择“金融
7、保险”的人数为 96 人,占其总人数的 36.09%;选择“房地产”人数占 27.82%;“教育传媒”占 19.55%。观察蒙古族女性毕业生就业意向,行业选择人数最多的分别是“党政社团” “金融保险”和“电力煤气水工业”等,分别占比为 55.19%、38.96%和 25.97%。说明蒙古族女性毕业生着重以工作稳定、环境优雅为主,兼以高收入为辅作为自己的择业、就业观。 (4)薪金期望。由于回、蒙、藏和维的女生人数比例占到 2014 届女性毕业生人数的54.08%,相较于其他参与问卷民族更易于统计出规律性,因而罗列这四个民族的薪金期望来说明问题。观察各民族的共同之处是, “2000 元以下”的选择
8、比率较大,维族女生选择率为 43.70%;回族女生选择率次之,达到 38.35%;蒙古族和藏族女生选择率分别为 37.01%和 23.81%。选择“2000-2999 元”和“3000-3999 元”这两个区间的比例次之,该民族学生可能考虑到周围物价水平和一般薪资比例,以此估算自己的期望薪金。(二)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的就业行为(1)择业渠道。各参与问卷的西北少数民族女生选择的择业途径多集中于传统的面试,家里介绍等方式,对形式新颖、讯息更新速度快的网络应聘或自主创业的选择人数非常之少,这一点可以表现出她们择业积极性不高、讯息来源面较窄、过分依赖父母亲人的态度明显等。以参与问卷人数最多的回族为
9、例,选择“参加招聘会或人才市场应聘”的人数所占比例为 36.47%,选择“参议同意应聘考试”的人数比例为 32.71%,选择“依靠家庭背景”的人数比例为 27.44%。 (2)求职费用。求职费用包括在求职过程中的所有花费,例如:服装、简历、交通以及住宿费用等,这些都是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开销,求职费用的多少也可以作为衡量求职者对择业、就业付出的努力程度。 图 2 给出的信息是,参与问卷学生的求职费用所占比例分别是:27.24%、26.23%、22.70%、11.60%、8.45%和 3.78%,说明求职费用的多少与比重呈反比例,每名学生平均花费不足 500 元,在求职中的花费较少,间接反映没有
10、去远途或多个单位应聘,求职次数较少。 三、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结果分析 (一)实现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地区。就业去向统计:西部地区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 48.55%;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为 20.30%;中部地区占 19.17%;最后是国外或境外占 11.98%。这个比例分布情况基本符合地区期望的估计,也比较符合传统教育下少数民族女生顾家的特性。东部地区选项之所以不高,除了当地就业门槛、学历背景要求以及综合素养评价高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导致学生不知道招聘信息而丧失很多就业机会。选择国外或境外的学生集中在回族、蒙古族等民族,一是由于生源地靠近边疆;二是该地区思想开放,鼓
11、励年轻人出外打拼。 (2)就业率。这里统计的就业率是通过统计参与问卷学生签署“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人数占总参与问卷人数的比例,根据统计,签署“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总人数为 103 人,就业率为 37.05%。 (3)实现就业情况。为了进一步探究广义就业情况下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毕业生择业状况,特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专业对口统计。统计问卷结果可知,签订“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同学中,所属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人数所占比例为 34.9%;工作性质、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人数所占比例高达 61.2%;空缺比例为 3.9%。各人数比例反映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情况较为突出。 (二)未实现就业原因分析。 (1)
12、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与教育相对发达城市的学生拉大差距,会产生无力感,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从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来看,成绩单是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测评工具,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择业“软肋” 。 (2)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在考核一个择业者是否符合本单位用人标准时,经常会注重一个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是否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这些都能够体现一个学生除了学习能力以外的其他社会能力。但是从问卷统计来看,各少数民族女性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社会实践能力,由于民族传统思想制约,她们都较为拘谨,害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而缺少锻炼胆
13、量、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3)社会认知。现代社会仍然有严重的性别歧视、民族歧视现象,虽然表现的很隐晦,但是从招聘信息的要求来看,对性别、年龄、民族等要素严格界定,各行业本着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的态度,偏爱抗压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男性,认为女性由于生理、家庭、心态等因素共同制约,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加之民族因素会影响部分行业文化,所以企业对于女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的选拔任用格外苛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 黄敬宝.2008-2010 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数据来源:西北民族大学 2006-2009 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