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地区山地工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化研究初探摘要: 我国种类繁多的开发区绝大多数为工业园区,而工业园区生态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从而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保护当地环境,最终实现地区持续发展,对于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西南山地城市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位于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例,采取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工业园区中经济生态化、用地与空间组织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环境生态化、交通组织生态化五方面的实证研究,论证了新型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工业园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
2、标识码:A 关键词: 引言: 工业园区建设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模式的转变和内涵的提升。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在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共生体是世界上首个生态工业园区。20 世纪 90 年代后,生态工业园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出现1。近年来,我国各地“生态工业园”纷纷涌现,但很多名义上的生态工业园区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的生产建设方式2。同时,其内容与建设策略过于局限于生态经济的狭义概念,而忽略了其他诸多用地、社会、环境、景观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以贵州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例,对建设山地工业园区生态化策略进行探讨。 山地工业园
3、区生态化特征 2.1 空间组织与循环产业链相互耦合 生态工业园区最本质的特点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周边资源的有机结合。作为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且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反映在空间组织方式上,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群不是简单的拼凑、机械地叠加而成,而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有生命意义的企业组合体系。企业数量、规模、类型都要互相匹配,其空间组合方式
4、与循环产业链相互耦合。 2.2 空间布局与地形地貌彼此协调 山地城市复杂的地形使得企业群落的空间布局不能向平原地区一样集中成片布置,而只能采取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的灵活分散格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会对企业的连续生产和企业间的协作造成诸多不便,运输线路的增长也使得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变得更加困难。地形是显示山地形态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山地形态的基底。地形不仅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工业企业类型、道路的选择、道路工程和给排水市政设施的布置及开发建设的使用性与经济性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处理地形与工业生产关系时,既要考虑产业链的合理和完整,又要利用地形,适当改造地形,使其与生产要求相
5、适应,不可只顾生产,不考虑地形而采取“大削大填”等破坏自然地形的方式,更不可盲目占用农田平地,也不可过分迁就地形,将企业群散乱、零星布置,阻碍企业间的协作与交换。充分挖掘复杂地形中对生态工业园建设有利的因素,尽量避免不利的因素。比如场地坡度较大时不利于建筑的布置,但是却有利于场地的排洪和排水;较大的高差也适合企业利用自落或升华原理来组织工艺流程,省去平原地区来回输送之苦。利用地形的手法各式各样,应注意地形坡度的变化,分别采取相应的布置 手法。比如,当坡度平缓时,采取企业的产业链与顺地形等高线的布置手法,可节省运输费用;当坡度较大时,可运用平行等高线分台布置的手法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利用坡地空间。
6、 2.3 交通组织与绿色交通体系高效便捷 在追求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优势的市场里,仅仅是地域上的邻近已不足以确保现代企业竞争力。在进行空间布局规划时必须考虑企业、群落和园区之间短捷的交通和通畅的信息联系。工业园区道路应功能明确,便捷通畅,结构清晰,主次分明。根据人流、车流的通行规律和流量,分级形成系统。道路的形态影响着交通运输的通畅性,同时还影响着工业园区地块的划分,为了保证线形的流畅和工业用地的完整,工业园区道路的规划形态宜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线形,直线道路通达性好、通行能力强,使人视线集中,远处对景效果给人以期待感。曲线的道路线形饱满,行车顺畅,可以适当限制车速,比直线和折线的道路更能适应地形
7、的起伏。 在道路网络形态方面,在山地地区,为了确保工业用地的完整性和与自然地形的有机结合,多数工业园区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 “方格网+自由式”的道路网络形态,在保证主要干道线形顺畅的前提下,使支路顺应地形布局,既满足园区整体交通体系的便捷需求,又减少了土石方工程量。 2.4 生态空间与环境保护优先 现代工业区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成正比的。一定面积和质量的生态环境空间不但增强了工业区的环境自我持续能力,而且对提升工业区档次、加强提高引资力度大有裨益。如我国的浏阳工业区生态规划中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空间的规划,园内除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和商业服务区外,规
8、划了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生态绿地等三种生态环境空间等。 2.5 园区与毗邻镇区(或城市社区)紧密结合 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不是独立的工业集成地域,而应该是与周边镇区或城市社区紧密结合、相互依赖的空间共同体。其人力与物力的获取与周边或内部建成地区密切相关。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完全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商业区,或者包括一个离得很远但却是唯一能处理在园区现场不能处理的稀有废料的企业。如菲律宾拉古纳的生态工业园区帮助所在社区发展,联合开发了一个集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和各种公用设施在内的新区。在阿亚拉地区南部,利马高科技园区把工业区和附近 100多公顷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相连。同时,工业园区的员工
9、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周围商业区提供的购物、饮食、娱乐服务。附近还有一所国际学校、一个教堂和一个医疗中心。可供当地居民和园区员工使用。 山地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化策略:以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与我国开发较早的中原和江南地区相距较远,贵州省境内多山,高原、山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 97%。地处边远,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受地理位置所限,贵州的开发受到了严重阻碍。 2012 年 12 月 25 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黔西南州兴义市设立省级工业园区,并定名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实行省级工业园区的政策。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位于兴义市清水河镇,首期开发建设 9.99 平方千
10、米,其中起步区 3 平方千米。省级工业园区的确立,为清水河开发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次划定的规划范围为南起清水河集镇区,北至云南寨,东至伊布鲁、柴山一带,西至发大、小章谷一带,规划面积为 24.75 平方千米。 图 1 区位图 3.1 经济产业生态化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 、资源化(Recycle) ”(即 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兴义市处在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突破的关键时期。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是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补充提升特色产业,发展
11、配套产业,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以现状产业项目投资为基础,形成六个产业组团分别是煤电钢一体化产业组团、煤电产业组团、煤化工产业组团及煤电建材产业组团、装备制造组团及综合产业组团。清水河经济开区发展循环型产业体系具体落实分三个层次:项目层次(小循环) 、工业园区层次(中循环)和社会层次(大循环) 。 项目层次(小循环) ,重点是实施清洁生产,通过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管理和设备的更新,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投入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通过采用绿色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减少三废的产生;工业园区层次(中循环) ,在项目成员之间,通过采用产业延伸和产业耦合等手段,把一个产业的副产
12、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使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社会层次(大循环) ,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大循环,是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力求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遏制资源浪费;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能再利用的力争再次使用,能再资源化力争作为生产投入,不能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做到使其无害化。 总体上看,在以上三个层面,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设备设施集成、信息集成的途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2 土地利用生态化用地评级与空间管制 贵州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
13、的省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素有“地无三里平”的民谚。本规划区现状用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导,整体地形地貌北高南低,相对高差达 240 米。 本次规划根据 GIS 分析和地质评价以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对高度小于 40 米以下的山体进行场地平整,以满足工业园区的各种功能用地需求。将山体高度大于 40 米坡度大于 25 度的区域作为不宜建设用地,对坡度小于 25 度大于 10 度的地区作为改造后可建设用地,坡度小于 10 读的地区作为适宜建设用地。 此外,本规划结合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交通运输通道控制带、防护绿地区等要素确定空间管制,将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
14、、限建区、适建区(图 2) 。规划禁建区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两侧生态防护绿地、规划区中部生态保育区内部坡度大于 25的山体部分,总面积为 8.5 平方千米。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业用地区、重点城镇隔离区。 规划限建区包括内部山体坡度在10-25之间的区域,总面积为 2.45 平方千米。适建区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现状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规划适建区主要包括规划区南部片区及北部片区地形坡度在 10以下的区域总面积 11.1 平方千米。 图 2 空间管制图 3.3 社会人文生态化城乡一体与统筹发展 工业园区不仅仅是产业的空间,更是人的空间,其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15、。本规划工业园区位于城乡交界处,规划范围内的城市用地空间有限,需要对建设质量、配套设施较差的城中村进行改造从而释放空间,优化布局。同时在此过程中完成农村人口由乡到城的转型过渡,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规划强调“突出重点” 即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抓好重要城市景观地区、基本生态保护地区、近期建设的重要产业功能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等城市重要地区及其影响范围内村庄的改造。 3.4 景观环境生态化 绿地系统的特色营建 工业园区内的绿地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防护功能,同样具有景观和游憩功能。工业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绿地廊道建设和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将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相结合、将工业园区形象与居民需求相
16、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地景观系统,本规划确立“山、城”相容的绿地系统框架目标。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外围森林生态屏障、组团之间嵌入式楔形绿地与组团内部点状绿地(图 3),最终实现工业景观由传统单一的特点向多元化功能的方向发展。 规划强调生态性,充分利用园区内部现有的自然条件,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改善园区气候,美化园区环境。强调地域性,根据园区的不同特点形成相应特色的绿化景观主题。突出功能性,既考虑形成安全的生态格局,也满足园区使用者的游憩需要,同时作为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区,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效益。 图 3 绿地系统规划图 3.5 交通系统生态化绿色交通体系的有机组织 本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17、结合功能布局及现状道路建设,形成整个园区“六横三纵”的路网结构。由于山地城市特点,规划还特别分析了道路系统与地形地貌的耦合关系,尽量顺应等高线设置路网,从源头上保证了园区内自然生态不受到破坏,并且减少了土石开挖量,有效的降低了开发成本。此外,规划还依据现状道路与未来人流、车流的通行规律和流量计算,分级形成系统,明确各条道路的功能与等级,建立与未来城市布局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等级明确、有序畅通、美观舒适的道路网系统。加强各南北片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网采取高密度、低路幅布置原则。梳理支路,改善交叉口,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改善用地的交通条件和可达性(图 4) 。 绿色交通是指为了减低交通拥
18、挤、降低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发展低污染的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理念符合生态工业园区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这次规划采取的主要策略包括: 不一定追求道路建设的场地平整,局部(如山坳、冲沟等地段)采用架高的手法,预留生物迁徙廊道(图 2.6) ,保持动物群落和社区、城区植物群落保持连续; 保持硬质地面一定的渗水率,通常要求在 80以上,地面材料应符合噪声低、有生物活动空间的要求; 露天停车场至少有 75的车辆遮荫,采用的可渗透性铺装率 100; 图 4 道路系统与地形地貌耦合图 小结 长期以来,我国对
19、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往往片面强调其经济效益,忽视了其同时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园区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机器,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社会和生态属性的忽视,将导致其发展游离于城市整体之外,并将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这次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的生态化实践可以看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具有非常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动态、开放和多元的思路构建新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将实现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绿色再生产,最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吴建伟,毛蔚瀛.大规划:城市与产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章轲.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典范:卡伦堡生态园J.绿叶,2007(1):56-57 3贵州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清水河省级经济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