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0686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常回家看看”入法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摘 要:探讨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意义以及“常回家看看”落实难的原因,揭示了“常回家看看”的实质是突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如何建立“常回家看看”保障机制、加强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精神赡养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300-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城镇化、老龄化、少子化不断推进,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常态化、子女就业异地化、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家庭数量剧增,昔日子女“承欢膝下

2、”的大家庭不复再现,老年人口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日益增长。 鉴于上述情况,2012 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这一条款被社会上称为“常回家看看” 。 一、 “常回家看看”入法意义重大但落实困难 1999 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轰动神州大地,引起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关注。13 年后,作为政府对人民呼声的回应, “常回家看看”正式进入法律,第一次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纳入法制管理。它体现了我国民主法治的进步,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体现了政府对占总人口 13%的老年

3、人的关爱,同时它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主体作用,为治理故意忽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带来了福音。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社会、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常回家看看”并未因为入法而变得容易。落实难仍然困扰着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 (一) 经济条件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根据“六普”资料,我国有 2.6 亿多流动人口,绝大多数工资水平不高。根据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调查,2011 年,流动人口中雇员的月均收入为 2 535 元,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均收入的 72.8%,为在岗职工月均收入的 71.7%。超过 80%的流动人口雇员的月均收入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均收入155。而“回

4、家看看”不仅仅是路费问题,久别还乡,探望亲朋好友,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加上孝敬老人的钱,回家一趟,可能 23 月的工资就没有了。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回家看望父母,而是一笔巨大的花销让他们回归“理性” 。 (二) 工作压力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而作为市场基本特征的竞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努力工作,提高素质,提升业绩。压力大、节奏快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标签。要想“回家看看” ,就要放下工作;要想“常回家看看” ,就要“常常”放下工作。对于家在远方的子女来说,巨大的时间成本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有时即使和父母在同一个

5、城市,要“常”回家看看也不容易做到。 (三) 制度缺位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短,很多制度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如“带薪假期”和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报销制度。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规定,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 1 年不满 10 年的,年休假 5 天;已满10 年不满 20 年的,年休假 10 天;已满 20 年的,年休假 15 天。 ”对于距离父母较远、工作不到 10 年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或许只能利用年休假回家 1 次,不可能“常回家看看” 。现实生活中,加班加点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落实“带薪年休假”方面都存在困难, “常回家看看”事实上往往是春节或“十

6、一”长假回家看看。 对于想接父母到城镇小住的人来说,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报销是一个大障碍。即使在省内,异地就医报销的比例也不一样。例如,持“新农合”到大城市看病,报销比例会大打折扣。这虽然对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有一定作用,但是对希望接父母到身边生活居住的人来说则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四) 法律缺陷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尽管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但仅有原则性规定,对于 “常”的标准是什么, “看”内容是什么,未有明确界定,而且对于未履行此项责任的应该怎么处罚也未作出规定。因此,这一条款对子女是否看望老人并未有约束性。 (五) 交通问题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珠江

7、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等主要的人口聚集中心,对于其中来自黑龙江、新疆、云南等边境省区的流动人口,要“回家看看”面临三大困难:(1)路费高。从广州到哈尔滨和乌鲁木齐,从北京到云南,以坐普通火车(不含动车和高铁)为例,单程硬座车费都在 300 元以上,硬卧则在 600 元左右。其他交通方式则更贵。 (2)票难买。春节、 “十一”等长假是“回家看看”的好时间,但“一票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 (3)车难坐。以铁路交通为例,在节假日,很多人买不到座位,在车上站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小时都有可能,异常辛苦。 (六)房价物价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房价和房租也一路攀升。调

8、查显示,“80 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购房的仅有 6.2%,在市区租房的有 22.5%存在租金支付困难132。因此,对于多数流动人口来说,没有能力通过购房或租房把父母接到城里同住。另外,由于城市物价高,生活成本远高于农村,也阻碍了老年人进城跟子女共同生活。 二、 “常回家看看”的实质是突出老年人精神赡养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除生理需求外,其余都属于精神需求的范畴。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不成问题。然而,逐步远离社会生活的心理落差使得老年人常感孤独、寂寞

9、;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疾病和对死亡的恐惧更是常常困扰着他们。因此,子女的照料、陪伴、呵护是满足老年人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的一剂良药。很多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睦的老人无论生理还是心里都更加健康。因此, “常回家看看”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其实质是突出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 但是,作为社会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同时,作为生物人,其需求又是持续的、不间断的、随时随地的。为人父母时,对子女的感情投入是百分之百的,但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投入却是不对等的,而且大部分是缺失的。对老年人来说,这虽然不公平,但它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现象:子女长大便要离开父母,去创造属于自

10、己的生活。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受到经济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因此,在强调家庭对老年进行精神赡养的基础上,应建立政府参与、制度保障、社会支撑、 “家庭整合”等多元的老年人精神慰藉模式。 三、国内外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的探索 国内外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4 个方面。 (一) 子女照抚 日本比较重视家庭的养老责任,因此,有一定比例的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在居住模式上体现为“两代居” ,具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共同生活居住;二是各自独立生活,但住房紧邻,有共同生活区;三是各自独立生活,居住上为近邻,即“一碗汤距

11、离” ,意思是送一碗汤刚好不凉的距离,以方便子女照顾。 台湾组织了“异地尽孝”活动,也称为“人力时间银行” 。即异地生活的子女在当地照料其他老人,而其父母能获得本地志愿者同等时间的照料。这种“远程家庭整合式抚慰”实践表明,这是一种较好的权宜之计。 (二) 社会和社区的支持 在养老社会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制度保障和政府买单等方式,推动社会和社区开展援助,对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日益重要。澳大利亚针对居住在养老机构的孤独老人,开展了“访问者主题活动” ,即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陪伴老年人,和老年人建立友谊,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我国近年来也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定期走访” 、 “爱心门铃”等。哈

12、尔滨市开展了定期走访空巢老人活动。据道外区东莱社区居委会主任介绍,不仅居委会干部每月定时去看望空巢老人,小区的每栋楼还选出一名楼长(热情、有爱心的中年女性) ,每天或隔天去空巢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打理生活或陪老人聊聊天。成都市给空巢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 ,通过关爱“空巢老人”的救助服务体系为老人们提供帮助。 在城镇社区,有群众自发形成的各种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而且有人组织、教学,完全是公益性质,适合所有身体条件许可的老年人参加。 (三)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融入社会是老年人保持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许多老年人退休而不退出。在澳大利亚,老人们喜欢学习太极拳、瑜伽,或参加其他适宜的

13、锻炼、休闲项目。社会也提供积极支持,例如,对于独立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会有专人定期接他们出去锻炼、休闲。一些旅行社还专门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 我国目前设立了一些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求。据新晚报报道,哈尔滨市老年大学开办了烹饪、茶艺、摄影、音乐、舞蹈、养生、保健按摩等专业供老年人学习。 2013年 8 月末秋季招生,一周就报了 4 800 多名2。 很多老年人还积极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澳大利亚有很多老年志愿者,尤其是老年妇女在为老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老年志愿者队伍也在日益壮大。2012 年,哈尔滨市道外区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达上千人。 另外,不少已退休的技术管

14、理人才,在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又应聘到工厂、企业,继续从事生产性活动,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个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四)IT 技术助力 日本企业研发了“老人话语伴侣”机器人,机器人事先输入了老年人的有关信息,能和老年人聊天、讲故事、唱老年人喜欢的歌曲,使老年人摆脱寂寞。有些公司还尝试用远程设备,如摄像机、监督煤电水使用情况的传感器等,能使子女观察或了解到老年人的活动情况,及时和老年人沟通3。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会使用电脑上网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通过视频聊天,子女能更经常地、更好地与父母沟通。 四、建立“常回家看看”保障机制,加强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建设的对

15、策 子女的精神慰藉在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常回家看看”入法为子女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进行了道德之外法治层面的约束,其意义是积极的。但“常回家看看”不是子女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而且其精神慰藉作用也是有限的。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建立健全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相关制度措施显得必要而紧迫。其中,重要的制度措施在条件成熟时,还应通过人大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 (一) 建立“常回家看看”保障机制 “常回家看看”可以是双向的。不仅子女可以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也可以跟随子女生活居住。因此,制定政策时视野也应该更宽一些。(1)通过税收优惠等手

16、段激励企业实施带薪休假制度。 (2)鼓励老人到子女处探望或生活居住。对于子女不能“回家看看”而父母身体又健康的,应鼓励父母到子女处探望,子女单位可按子女探亲待遇给予其父母补贴或报销,政府按人头给予单位补贴或税收优惠。对于非交通高峰时期出行的老年人,交通部门可按年龄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贫困家庭老人短期探望子女的,可由老年人所在地或子女所在地政府给予一定的交通及生活补贴,财政困难地区由中央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予帮助。对于超过 6 个月者,由子女所在单位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国家进行相应的税收优惠。子女所在地政府给予老人“同城待遇” 。 (3)完善医保异地就医报销政策。对于跟随子女异地生活的老人,享受当地同

17、类医保的政策,消除跨省、区的影响。 (二)建立城镇“两代居”优惠制度和子女“异地赡养”制度 城镇“两代居”优惠制度包含两层意思:(1)对住宅开发商的优惠。政府应将建设适宜父母子女共同或就进生活的“两代居”住宅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制定相关制度,将“两代居”住宅纳入新建小区规划,规定新建小区必须配套建立一定数量的“两代居”住宅,并视开发商完成情况进行税收优惠或惩罚性征税。 (2)对于购买“两代居”住宅者进行补贴,吸引更多的子女与父母共同或就近居住。 建立子女“异地赡养/远程家庭整合式抚慰”制度。依托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子女异地为老服务的信息上传到志愿者管理服务中心,中心将信息反馈到其父

18、母所在地,并由当地安排志愿者前往照料,实现子女异地养老。(三) 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日本按照每 1 000 人规划文化娱乐设施。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而且城乡、地区差距巨大,目前还无法达到日本的水平,但也要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使其生活有所寄托。 (1)繁荣社区文化。鼓励社区文体爱好者组织开展适宜老年人参与的文体项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体比赛,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开办好社区老年活动室,集图书借阅、棋牌、书画、休闲娱乐等活动等于一体。农村社区应以自然村屯为单位开展活动。 (2)办好老年大学学校。老有所教是老有所学的重要支撑条件。在条件落

19、后的农村社区,可通过地方电视频道,或下乡播放有关视频、赠送图书等方式,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3)组织老年志愿者队伍。对老年志愿者进行注册、培训,根据老年人的意愿和身体条件,开展老年照料、陪聊,婴幼儿托管及其他社区活动,使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中获得满足。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尤其要重视引导农村身体健康的中、低龄老人,积极参与老年志愿者队伍,既补充农村巨大的老年照料资源缺口,也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创造便利条件。 (4)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专门的老年人力资源平台,搜集、整理相关供求信息,为有知识、有技能的退休老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四) 加大社区支持力度 社区支持具有即时、就近、便利的特点,在老年人精

20、神慰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1)建立楼长制度。根据空巢老人的数量,每栋楼选出 12 名楼长,定期上门探望,在陪聊、购物、家务料理等方面给予帮助。 (2)社区定期上门访问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看望高龄、身体不便的空巢老人。 (3)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制度。鼓励社区志愿者与同一社区的空巢老人建立联系,开展就近帮扶。 (4)爱心门铃制度。为空巢老人安装爱心门铃,依托完善的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开展服务。 (五)加强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科技支撑 (1)加强网络养老院建设力度。依托老年服务管理网络平台、老年一键通手机、老龄服务机构,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增加陪聊等项目,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2)加强“老人话语伴侣”机器人的研发。研发具有聊天、讲故事、唱歌、下棋、跳舞、做游戏、提醒老人吃药及外出活动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消解老年人独居的寂寞,提高其生活质量。 (3)加强老年远程看护用品的研发。研发具有自动识别老人摔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