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68086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在现代建筑技术下形态的释放摘要:建筑实体的形成离不开建筑技术的支持,建筑技术的发展促使其建筑形态在整个建筑史乃至人类文明史当中不断前进。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相同技术指导下的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整齐划一。技术不应是建筑活动中指导建筑形态的总指挥棒,人们的生活习惯才是决策者。那我们的建筑应当以什么姿态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在技术的支持上,我们的建筑又该何去何从呢?在这里,就住宅而言,提出我的小小见解。 关键字:现代建筑技术 建筑形态 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速发展的技术为建筑形态带来的冲击 首先,我们得承认,建筑的形态依靠技术支持来实现。这里的技术,

2、包含了材料、工艺,及其衍生出的结构。技术在支撑着建筑形态的同时也制约着它,随着人类不断发现更多可用于建筑的材料以及发掘到对应的施工工艺,建筑师们的选择越来越多,这为现在建筑的形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在中国,古时候我们所用的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人们需要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利用木头的属性,房子的支撑像树木一样垂直支撑着大房顶,而木头易于加工的性质,衍生出了斗拱这样精巧、美丽的分力结构代表。在西方,大部分建筑采用的是石材,石材沉重、稳定的性质不得不通过密集的柱式结构来分散重力,而柱子不可或缺的地位让它拥有了越来越多丰富的样式,成为西方建筑富有代表性的一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更加易于施工和便捷

3、的建筑材料被发现了,即现在颇具代表性的玻璃、钢材、钢筋混凝土。英国博览会的水晶宫展示了蒸汽时代的生机勃勃,同时也翻开了建筑史上新的一页。新型建筑材料的便捷性让“现代建筑”在世界各地中遍地开花,最易于加工的“方盒子”开始伫立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迎面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建筑开始趋同化,很多地方建筑文化的个性开始丧失,连建筑物都开始全球化,地球也真的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推动这个现象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这种在 18 世纪引领起潮流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是“摩登” 、 “时尚” 、 “都市化”的代名词,投资商、政府、决策者也会将其高高耸立的姿态作为业绩的象征,所以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的建筑变得越

4、来越雷同,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个“方盒子”里。这个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我们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经济、便捷的同时,我们建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例如北京这座城市,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就能在北京有很好的体现,社会文化经历着复杂的状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乎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体系中,工业社会中的拔地而起的建筑,迫不及待地矗立在了这座几百年的老城之中,古城的围墙,老建筑,也在被一天天吞噬殆尽。在这座古老城市丧失文化名片的同时,一些人开始出来保卫这座她,更有追求古城文化的建设者建造出了水泥打造的木建筑,称“仿古建筑” 。经济时代的建筑依然在蚕食着这座城市

5、,两种观点的建设者并不放弃对抗,其中衍生出各种观点的建筑师,整个北京处于一片生机勃勃又混乱当中(如图 1) 。 图 1 北京城市 二、现代高技术时代背景下应认清建筑的本质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首先我们得从思维上反思。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交融点,是符合人们居住、生活的固体物,它凝结时间,是人类时代信息的表达者,它的形状,是应该由它的使用者所支配的,换而言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筑也应因人而异。根据使用性质、人们年龄、生活习惯、社会群体、地域、生活习惯不同的人,房子应该是缤纷各式的,一定不是整齐划一的。而住宅的形状也一定是围绕着生活者的起居来展开的。在一定区域里的人因为气候、习俗,有

6、着相似的生活习惯,那么他们的住宅就有一定相似的属性,这种属性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人们,这才有了建筑的地域性,然而根据每个人个性的不同,每所房子所释放出来各自不同的信息集合才是城市魅力的所在。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新技术的革命将同以前一样,也给建筑学带来变革。技术之所以带来负面影响,能源的浪费,不是因为技术本身有所缺陷,而是我们的思维出现了问题,缺乏依据技术创作的理念,出现了思维跟不上技术的断裂时期,创作方式的落后导致了技术的僵化,从而出现了技术至上,单一产物。导致我们的建筑开始均质化,来不及思考与当地本土气质是否匹配,就已经快速建成,形成了“唯我”这样的气质。需要“唯我”气

7、质的建筑,不应该是我们的住宅,而应该是具有功能性的公共建筑,醒目地提醒着人们的使用地点,赋予人们方便,例如火车站、飞机场等。我们的住宅,应该同人一样,处于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位置,在尽量少的可能破坏自然的情况下,释放为人类服务的空间。 三、让技术成为服务者 技术不是建筑形态的决定性力量,思想才是。技术是思想的好帮手。罗马万神殿兴建于公元前 27 年,公元 120 年重建。其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可见,混凝土技术很早就有,但是其建筑形态收到思想的禁锢,始终限于欧洲传统古典主义建筑形式。直到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的光辉焕发出无限活力,人们思想的焦点由“神”转变为

8、“人” ,建筑形态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一蹴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拥有了先进技术的我们,更加应当创造高质量、高情感、高联络、高和谐的人居环境,并且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无害、舒适、自然。 “方盒子”所代表的效率,有它发挥自我的空间,而不是在整个城市的住宅当中。 我认为建筑应该如此发展:建筑首先应该尊重场地,地域的特质:它的生态系统,文化机理都是不同的,要善于利用地面本身的特点,不是去大规模对地貌进行改动来适应建筑,而是让建筑长在这篇土壤之中,地貌的独一无二本来就是建筑的特点之一。在这点上,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似乎做的更好:因为受生产力的限制,在过去人们没有改变原有地貌的能力,建筑材料因地

9、制宜,建造出符合自然的建筑反而更显生动。建筑的形态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相契合,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例如,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现代建筑中也不乏优秀代表,例如北京的 T3 航站楼,它的形状完全围绕功能而展开,色彩上运用了典型的北京皇城的色彩,功能性的细节处理让建筑别有一番本土味道。在诺曼福斯特看来,真正的创意来自于对建筑的理解,建筑本身必须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功能性建筑。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与在郊区的建筑中,建筑形态也不应当是一样的,人口密集的地方,建筑的面积利用率应该更高,更灵活,符合城市节奏的发展,易于变动的。在城市的个性与效益之间平衡,模数化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参考中国古建快速的模块

10、成型建筑,现代城市建筑未尝不可以借鉴,将建筑划分成模块,任意地组装和链接,统一的模数也在效率、经济之中做了平衡。而在很多人作为周末度假、或者是养老的郊区,建筑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缓慢的,较城市建筑更加贴近自然的,建筑材料更加质朴,真实。在以往统一的建筑技术下,要做出区别可能不容易,但是现在建筑技术多样选择的情况下,还要以单一样貌出现在各地的建筑,是不应该的。建筑力学的发展为建筑的内部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各种支撑结构也值得我们去探索。要先想好,使用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使用空间,再通过技术对其进行表达,在其中间,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在研究生课程中,班级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一个集合住宅的实验方案(如图 2) ,拟在城郊相界处做出新型住宅,建筑更加少的去界入自然,抬高首层空间,将地面尽量释放还原给自然,维护生态圈的不断裂状态,让建筑看起来就像是长在地面上的树木,而树木上的分支也为每家每户的住宅提供了更自由的释放自己的天地,提供力学支撑,建筑形态因业主而异,这样的建筑不失为我们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 图 2 实验住宅集合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