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大经济圈崛起重任以都市圈的形成为核心驱动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另一股潮流。随着 1980 年广东、福建率先享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90 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及 2005 年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同家发展战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以下简称“三大经济圈” )自南而北梯次形成,以全国 9.42%的土地面积、34.23%的人口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领跑力量。近年来在国际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背景下,三大经济国虽然外贸发展稳中有进,但光环退去,其引擎作用后劲不足,如何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是三大经济圈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 政策推动下的外贸领跑 上世纪 8
2、0 年代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三大经济圈逐步成为中国崛起最快的地区。特别是 2001 年起三大经济圈外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辐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纵观 2001 年以后的十多年问,三大经济圈外贸总值一直占据中国外贸总值的 8 成以上,2012 年下降至 8 成以下。2012 年,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 30602.6 亿美元,增长 4%,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79.1%,三大经济圈对中国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达 51.8%。今年前 10 个月,三大经济国实现进出口总值 26740.4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6.5%,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78.6%。
3、凭借政策先行的“天时”背景、四衢通达的“地利”环境和精英汇聚的“人和”优势,在 2012-2013 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三大经济圈中共有 49 座城市入选中国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占据半壁江山。其中,长三角 25 座城市中有 23 座入选,占据百强近 1/4 的席位,珠三角和环渤海均有半数城市入选。 引擎作用后劲不足 作为中国外贸发展的引擎,三大经济圈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过 30 余年的沉淀,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吸引外资、产业链延伸、人才储备等各方面均积累了其他地区难以赶超的优势,带领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随着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新兴竞争优势的
4、显现和新生力量的崛起,三大经济圈外贸发展增速明显放缓。2008 年至 2012 年,三大经济国外贸总值占全国外贸总值比重从 83.39%下降至 79.1%,2012 年三大经济圈对中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仅为 51.8%。特别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引擎作用发挥有所下降,对全国进出口总值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 4.6%和 16.6%。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三大经济圈不同程度存在。各个经济圈内各城市功能不明确,并未形成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产业分工格局,城市产业同构化现象影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经济圈内中心城市综合辐射和影响力不突出,缺乏宏观协调。2012 年外贸百强城市中,长三角
5、 25 座城市共有 23 座入选,而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仅有其半数人选。今年前 10 个月,深圳、东莞和广州三城市的进出口值占珠三角经济圈外贸总值的 78%,其他 18 座城市外贸总值仅占该经济圈外贸总值的 22%。 各自短板成发展瓶颈 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建立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其面临的劳动成本上升带来的用工荒等问题亦成为制约其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阶段,长三角地区主要以资源、投资驱动为主,土地、人力和环境等初级要素方面的约束偏紧情况已日趋严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所放缓。2012 年长三角外贸总值同比仅
6、增长 0.8%,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同比分别增长 1.6%和 0.9%,上海市则同比下降0.2%。今年前 10 个月,该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 6.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分别下降 0.2%和 2%。环渤海经济国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产业优势也随之带来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局面。此外,由于环渤海发展起步较晚,其外贸总值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如何制定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有效治理环境等是环渤海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均衡发展是王道 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圈发展的主要杠杆,尤其是中心城市对周边都市圈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影响能有力地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人才
7、流等在经济圈内城市间的合理流动,推动城市间的互动。因此,应以核心城市区为依托,从产业配套带动人手,开展多种方式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自贸区的建立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核心城市打开上升空间,如以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契机,通过自贸区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同时,强化核心区与其他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加强港口的合作共建,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珠三角以外向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加工型产业为主导,其目标定位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应加强自主创新和自由品牌建设,指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
8、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本土企业作为重点对象,从资金、技术。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培育其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将主要以成本为依托的比较优势升级为主要以知识为依托的竞争优势。经济圈方面,由于上海,无锡和杭州已被确定为国家级 1C 设计产业化基地,长三角地区应发挥其高科技。高新技术优势,以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显著增强科技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研制一批具备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产业技术联盟,推动该地区经济外贸快速发展。 三大经济圈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形成完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
9、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因此,国家在产业布局上特别是重大项目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三大经济圈自身优势,做好产业布局的协同工作,逐渐形成并且保持各区域自身特色产业。2003 年中国已经提出了“泛珠三角经济区”概念,珠三角经济发展已经带动周边福建,广西等 9 省全面发展。长三角、环渤海亦可借鉴此经验,建立“泛长三角” 、 “泛环渤海”经济区,紧密联系经济圈地区周边经济贸易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圈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外延”中、西部等地区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应带动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发挥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为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培育更为广阔的腹地空间。环渤海地区可带动整个东三省、陕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对于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区辽东半岛,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东三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辐射带动山西、陕西等地经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