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热患者的护理,主要内容,概述,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生理变化:体温存在波动,幅度不超过0.5-1 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有:昼夜因素、年龄、性别、环境温度、活动、饮食等,概述,当机体在致热源 (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发热时相,大致可分为三个时相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根据口表温度的高低可分为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温度为36.3-37.2腋温36.037.0 肛温36.537.7 低热 3
2、7.537.9 中等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以上,发热的诊断,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体温超过38.5而未明确致病病因者,少于两周为急性发热 长期低烧:长期低烧超过一个月以上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时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发热的诊断,伴随症状,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现象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和意识障碍,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比列增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比列增高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增多提示白血病尿常规便常规其他: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提供做
3、相应检查,发热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常贯穿于整个病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性发热,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发热的护理,监测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尤其已有循环衰竭、呼吸窘迫均提示病情危重,更应密切监测 降低体温 病情观察 定时测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加强基础护理 安全护理 心理护理,发热的护理,癌性发热的发病机理复杂, 目前对于癌性发热的降温效果判定国家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1.口服中草药汤剂、中成药,2.针刺疗法,3.灸法,4.直肠给药法,5.膳食疗法,物理降温,头部
4、及血管丰富处冷敷:用冷毛巾及冰袋放于患者头部,同时也可将冰袋放于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酒精或温水擦浴:用30%-50%酒精或32 -34温水,擦浴患者颈、胸、腋下、上肢、手心、手背、腹股沟、下肢脚背等部位,以促进机体蒸发散热。,10%氯化钠溶液冰袋降温: 10% 氯化钠溶液在- 18 呈冰霜状且低温时间长, 在溶化过程中形态为霜水结合, 制成的冰袋松软, 接触体表充分, 易于固定, 患者感觉舒适。,癌性发热是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致,所以用临床上常用的降温方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而仅作为辅助方法。解热镇痛药、激素类效力尚可,但维持时间短。许多学者静脉应用中成药制剂, 如痰热清注射液,
5、 穿琥宁注射液等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丙酸诺龙,注意事项,及时观察降温处理后病人反应,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并测量体温记录应避免大量应用退热药物,尤其对于老年病人,以免脱水、循环衰竭,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据支持的前提下应用,不可滥用,病情观察,测体温:每4小时测一次,正常3天后,每天一次观察热型、呼吸、脉搏、血压伴随症状治疗效果观察饮水、饮食量,定时测体温,普通病人每天测1次;新病人每天测量3次,发热病人每天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新收病人连测3天或高热病人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每天一次。,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以每天3000ML为宜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力。,加强基础护理,促进舒适,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的清洁与舒适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口唇)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及床单 ;,安全护理,高热发生抽搐时应注意安全防护,给予约束带或加床栏,防坠床预防并发症发生,高热伴有惊厥可给予人工冬眠治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