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实现模式构建摘 要: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应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舆论环境为导向,学生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实现模式,切实发挥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龙江特色文化资源;高校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56-0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影响着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无限的潜力。地方特色文化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理念,逐步将地方特色文化之精髓渗透到高校德育工作中,使高校德育扎根于地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能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既体验了文化的力量,又受到强烈的震撼。 一、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烙印。所谓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是指黑龙江省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龙江人民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龙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龙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本文所研究的龙江特色文化,专指优秀的龙江特色文化,如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它代表了龙江文化中最积极向上的一面
3、,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鲜明的时代性,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 1.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龙江特色文化中的“大庆精神” 、 “北大荒精神”等优秀精神能够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对塑造健全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二是龙江特色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作品,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大学生深受震撼、成为照亮他们心灵的火炬。三是龙江特色文化中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能够陶冶性情,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
4、、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四是龙江特色文化资源中的风土人情,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社会共同生活的道德规、价值观,完善其道德修养。 2.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高校德育要吸引学生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人民群众创造的,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能促使教育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实地资料。龙江特色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龙江特色文化以鲜活的形态应用于高校德育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距离,将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载体融合在一起,使高校德育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容易为人们
5、所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丰富高校德育资源 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与“人”相依的文化。将这种文化称为“资源” ,是因为其作为文化层面的各个要素或特质,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丰富的实地素材和条件,以及鲜活的教育模型,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和积极地促进作用。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因地施教,不但直接,针对性强,而且本地人民比较熟悉更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校德育资源,弥补地方文化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不足。 二、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一直比较重
6、视文化发展建设,2004 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口号,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了重要日程。2005 年,黑龙江省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形成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 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大力开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现代文明公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道德模范” 、“十佳公仆” 、 “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评选等活动,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7、。这一文件的出台从政策上把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开拓了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局面。据调查,很多高校也陆续开始重视龙江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例如,对龙江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龙江讲坛深入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与家乡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起步还较晚,对龙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不足,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也不全面。一是由于经济环境欠完善,使得政府对龙江特色文化研究的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过小,没有充分的发掘、研究和利用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停留在表面功夫上,龙江特色文化还没有成为高校德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高校的教学理念还有待转变,
8、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还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眼界不够宽阔,不敢或是没有能力去开拓新的教学资源,更谈不上将龙江文化与实际工作的有机融合。三是龙江特色文化应用于高校德育的教育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尤其是网络文化资源建设滞后,感染力不强,优势无法凸显,不被学生接受。 三、黑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实现模式构建 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和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德育的合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构建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使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有政策的支持,又有具体可行的方案。 1.坚持地方政府对
9、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主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资源建设尤其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从宏观上对文化资源建设起引领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龙江特色文化建设,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深入挖掘龙江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从微观上加大政策支持。比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教育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放开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场所等等。黑龙江省大庆市近几年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作为各地方政府参考的案例,比如,非常注
10、重场馆建设,对群众免费开放铁人纪念馆、大庆城市规划馆和博物馆等教育基地,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2.促进大众传播媒介对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应用的推广作用 人类的传播活动是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手段。当前大众传媒主要分为两大类,以报纸、杂志、书籍为主的印刷类和以广播、电视、3G 手机和互联网为主的电子类。一方面,我们应继续巩固印刷类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播作用,设定专刊专栏宣传主流龙江特色文化的精神,尤其要发挥各高校校报和宣传板的作用,时时刻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龙江特色文化更加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主动占领电子类产品的宣传阵地,尤其是要
11、挖掘以 3G 手机和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潜力。新媒体有传播内容广、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各高校要主动占领该阵地,把龙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 BBS、公众微信平台等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让学生参与龙江特色文化的建设,感受龙江特色文化的魅力,自觉的做龙江特色文化的传播者。 3.发挥各高校在龙江特色文化资源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高校既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所以各高校应积极探索两者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首先,将龙江特色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意识地设置人文课程。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作为人文基础课开设,定期授课,也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
12、,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某门课程中恰当融入龙江特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体现出常规化与灵活化的特点,让学生多层次、多渠道受到龙江特色文化的熏陶。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龙江特色文化注入校园文化中。比如,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或者聘请研究龙江特色文化的专家,或者是新时期推动龙江特色文化发展的带头人,来学校宣讲龙江特色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当代价值,让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龙江特色文化面。最后,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实现知与行的有效转化。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大
13、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自愿者服务等活动,让他们一边受到优秀龙江特色文化的熏陶,一边接受着思想、能力和体力上的锻炼,在锻炼中逐渐成长为品德高尚、适应能力强、主动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材。 4.调动大学生在龙江特色文化资源传播中的积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主体性发展的高级阶段,如果方法得当,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掘大学生的潜力,让大学生参与到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方面,让学生设计文化宣传活动,比如自制手抄报、博客、微博、微信等,积极主动的传播优秀的龙江文化;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对学生设计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的 实施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1-10-31(1). 2 董鸿扬,张洪兴.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懂依江,徐晓风.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的构成J.继续教育研究,2009, (1). 4 欧阳玉林.地方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09.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