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编者按:在第三届音乐教育名师大讲堂活动中,奥尔夫教学法专家莎拉?布鲁克教授做了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中小学课堂的运用的专题讲座,以教师们熟悉的中国民歌和教材中的曲目,围绕节奏、旋律、节拍、曲式四种音乐元素,向大家呈现了多元且富有创意的奥尔夫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发了与会教师的普遍共鸣。为此, 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特邀请莎拉教授就讲座中涉及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授课片段 森林的歌声做了较为深入的设计说明,希望对大家就奥尔夫课堂教学法的探索和灵活运用,以及作品的曲式教学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同人音版教参)倾听和分析乐段,理解曲式结构。 设计理念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比较复杂,需要我们多次聆听录
2、音后才能识别出来。然而,如果仅仅让孩子通过反复的记忆练习来识别曲式结构,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理解曲式。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通常选用不同曲式结构的乐曲作为素材,但最常见的是回旋曲式(ABACA) ,学生学习特定的乐段 A,并被鼓励即兴创作新的乐段 B、C 或者 D 部分。 当我开始考虑从中国小学音乐教材中选取材料,并在“名师大讲堂”活动中进行教学时,我面临的挑战是面对结构比较复杂的乐曲,如何通2过教学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 我在进行森林的歌声教学设计时,有两个指导原则: 1.孩子需要先通过身体感受音乐元素(节拍、节奏、乐句、曲式等等) ,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如果仅仅是被动地听音乐,他们
3、则很难真正理解这些音乐元素。 2.在课堂中,如果被要求坐着听音乐,许多学生会觉得很困难,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是有意思的活动。对我们音乐老师来说,学生喜欢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教学更为轻松和有价值。在我的经验中,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让学生积极地聆听音乐,会让聆听更有趣味和吸引力。 教学过程 这首曲子有 A、B 和 C 部分。以下是教学过程,从 C 部分的教学开始。C 部分 1.设置情境:假设我们是在一个美丽的森林:有很多树木,上面有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树叶;有穿过森林的小路;有躲在灌木丛后面的动物;也有小鸟在树梢上歌唱。 2.学生听教师的鼓声充分利用空间走动。在走动中,学生要考虑如何穿越森林。是悄悄地向前
4、和向后走,还是缓慢地或急促地停下去看一片特殊的树叶,等等。 3.教师停止击鼓,用多样化的无音高乐器演奏出不同的音响,并让学生对每一个音响做出反应,然后告诉学生在森林里有许多美丽的野花可以采摘,但只有听到三角铁的声音时才能采。 34.教师用铝板琴或木琴演奏低音 A(按正常步行速度) ,并偶尔演奏三角铁。学生跟着节拍穿过森林,听到三角铁的声音时弯腰捡起地上的野花。教师要确保学生安静、有质量地完成此律动。 5.教师唱 C 段旋律(同时演奏 A 音作为固定节拍的持续低音) ,在唱到高音 A 的地方演奏三角铁,结束时学生应该采到四朵野花。 6.演奏铝板琴或木琴的高音 A 代替三角铁,并同时演奏固定低音
5、A。 7.舞蹈教学:学生顺时针围成圆圈,听到第一个高音 A 时向右弯腰捡起野花,在第二个高音 A 处向左弯腰捡起野花,然后手捧花束跟拍子向前走八拍。听音乐重复这些动作直至 C 部分结束。 教师在进行每个活动步骤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联系。在活动中,学生应能用非常美的舞蹈语言弯腰捡起花束,能非常精确地采着拍点行走;圈内的学生应该协调一致并进行有质量的舞蹈。 从活动一开始,学生即已经被引导听音乐的一个特殊部分(高音A)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身体动作)观察他们是否理解了此部分。B 部分 1.教师告诉学生在森林里会遇到王子和公主,所以要学一个舞蹈献给王子、公主。 2.学生在舞台中随机站立
6、,当教师唱 B 部分旋律时,学生跟着稳定拍行走。 3.教师手持两个不同颜色的卡片站立:出示一张卡片时,学生跟随节拍在空间中行走;出示另外一张卡片时,学生行走的速度快一倍(每4拍走两步) 。 4.教师随机变化卡片,确保学生能够专注地观察并相应调整自己行走的速度。 5.请一位学生来更换卡片,教师伴唱 B 部分的旋律。 6.通过讨论,创作出一个固定的卡片并更换序列,由此产生脚步的固定节奏型(如:慢慢 快快 快快) 。唱 B 部分旋律并让学生练习此节奏型。 7. 以此固定节奏型作为歌曲的节奏伴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律动(彩带、扇子舞等)体现这个固定节奏。 8.请学生扮演公主与王子,如果教师能事先准备
7、一些道具(如皇冠)会使角色更富戏剧性。 9.王子和公主的活动过程:周边巡游(A 部分) ,参与舞蹈(B 部分) ,站立在圆圈中(C 部分) 。 此活动真正巩固了学生对于节拍和节奏的经验,并帮助学生理解了乐句。 在奥尔夫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被鼓励创新,创作出自己的固定节奏型。 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评估过程:学生能够保持稳定拍吗?他们能理解乐句吗?能分辨出不同的乐段吗? A 部分 1.教师为演出预先设置场景。 2.学生随机站立,想象自己身处森林之中。 53.想象看见自己的伙伴,并在森林中和他们一起玩耍。其中,大家最喜爱的一个游戏是“跟着小领导做” (小领导由学生自愿扮演) 。 4.在一些小领
8、导的身后,其他学生站成行,用跑跳的方式跟着小领导穿越森林。 5.小领导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移动:高高地走或低低地走,转圈走或者蛇形地走,充分利用身体进行移动。在此活动中,允许小领导们即兴创编动作。此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舞蹈律动语汇。 6.学生们为 B 段(固定节奏的乐段)做准备,然后在 B 段结束时围成圈继续 C部分(采野花) 。 整 合 1.让学生坐下来完整听一次录音。 2.学生坐着,通过手指动作来表现听到的乐曲段落(如:在听到 A段时用手指表现跑跳、高高低低地走等;在 B 段用手指律动出固定节奏型;在 C 段用手部动作表现出稳定拍和采花的动作) 。这个听辨段落的练习是为后续的空间舞蹈做准备
9、。 3.王子和公主的准备:在森林周边巡游并看着众人玩耍(A) ;参加舞蹈(B) ;当众人采野花时王子公主站在圆心(C) 。 4.学生听音乐开始演出。 对学生曲式理解的评估 1.用三种颜色的皱纹纸做成花来表现 A、B 和 C 三个乐段,把学生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学生代表一个乐段和相对应颜色的野花。 2.当播放 A 段音乐时,A 部分的学生快速用相应的皱纹纸做成一朵野6花。 3.当播放 B 段音乐时,B 部分的学生用相应的皱纹纸制作野花,并放在刚才 A 部分学生所做野花的后面。 4.当播放完全部音乐,整个乐曲的曲式结构就通过视觉效果(三种不同颜色的野花)显示出来。 上述活动将达成学生认识此曲曲式
10、结构的目标。教师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曲式:如教师用不同的次序演唱或演奏每个部分,考查学生能否听辨出新的曲式结构;教师用很简单的乐段做成 A 部分,让学生创作出自己的 B 部分和 C 部分的音乐等等。 奥尔夫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身体的律动,学生提高了自己对音乐元素的理解。 2.教师用吸引人的、愉快的和有趣的方式教音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故事的导入(王子、公主及森林的情境等)让孩子更加投入。3.在听辨过程中,学生有导向性地听特定的元素(如 C 段中的高音;B 段中的乐句;A 段中的节拍等) ,并以各种方式回应。这与无目的地听全曲有很大区别。 4.给学生机会,用自己的想法对乐曲进行创
11、编(B 段) 。 5.以上学习不只涉及理解这首作品的形式,而且能让学生对音乐曲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时间和空间问题 如果教学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小小的空间内,教授既定的课程内7容给许多学生(如 5060 人一个班) ,那么很多教师会觉得不好办,感到沮丧。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优秀的教师会考虑如何适当地进行教学调整,以适应自己的教学情况。我相信,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如果教师仅仅多次播放音乐,学生学到的只是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但在同样的课时内,如果教师用上述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目标不但能如期达到,而且能增加教学成果:学生能动性提高;他们创作了部分律动活动;他们理解此曲的曲式结构并对曲式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莎拉?布鲁克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