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趣味课堂的设计内容摘要: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堂别具一格的历史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 趣味 生动 情感 启发 历史课内容繁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涉及面较广。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让原本生动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历史老师上课像唱催眠曲一样,从而对这一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学生年龄小,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
2、态,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等特征。但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优化的导语设计能够调整好学生进入课堂的状态,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谜语、成语导入;可以利用名言导入;可以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利用好导语,学生就会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例如:讲春2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我们可以引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
3、越甲可吞吴。 ”由此,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正史与野史相结合,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大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正史与野史及事实相结合。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秦帝国的兴亡一课,在介绍秦始皇的功过时可以把统一六国的简要过程编成故事讲给学生。而介绍秦始皇时则可以介绍一下吕不韦献姬的野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
4、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但同时要注意选材料时要挖掘史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趣味性中融入科学性、教育性,不要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笑话课,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创设情境,形象展开历史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始末,以达到识记历史知识点。如在讲述“英国工业革命”一节时,我运用自制图片教具3和叙述故事形式再现英国工业革命的动态历史情境:把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一
5、组图片挂出,叙述出首先在纺织部门开展的技术革命情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工业革命最初的情景。通过情境的刺激,也就是从通过感觉器官得出事物的属性(形、色、声) ,深入到知觉了解事物的整体,引起对事物的注意,有意识地注意帮助良好记忆,也就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通过顺时顺向思维,让学生对英国工业的各个环节中具体机器发明过程、发明人物乃至整个工业革命进程进一步得到识别和记忆。 四、讲课时注重情感的融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 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
6、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讲中国近代史时,教师要带着悲愤的心情讲解,使学生了解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中国人民屈辱的经历和奋斗的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探究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4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
7、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到科举制度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
8、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其趣味性,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5“乐之者”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麻洪友: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历史新课改的启示 , 中学历史教学 2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陈月霞;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