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了明天,做好小学生礼仪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趋势,据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方向发展,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我想,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做到的,首先是做好小学生的礼仪教育。 在说学生的礼仪教育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分析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包括: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社会阅历等。主观上讲,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心理构成、情绪极为不稳定,易冲动,往往只重表面,片面看待事物,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
2、奇心,喜欢模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又极为淡漠和贫乏。这正是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的阶段。 一、犯罪因素: (一) 、心理状态不稳定。 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好奇、盲从、攀比虚荣、好逸恶劳、逆反、报复、寻求刺激、哥们义气等。往往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带着片面性和偏执性,处理问题时也易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缺乏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这些心理特点的存在会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如218 岁的刘某,因为谁先上楼的问题和邻居发生口角,竟然丧失理性举刀将邻居砍成重伤。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
3、“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 ,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如 16 岁的少年刘某,因偷家里的钱玩电子游戏,受到母亲的打骂批评,心生不满,竟然活活勒死了亲娘;一个 12 岁的初中生,因违反学校纪律,被老师罚站,竟将老师打成重伤。 由于心理状态不稳定,造成分析问题过于片面,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 (1)父母对于幼小儿童的物质满足总是给予优待的,但当他们进入青少年后,需要追求的东西大大超过了幼儿时期。一般家庭来说,是不可能再满足的,甚至还会降低标准。这样就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可能性相对减少的?尖锐矛盾。当这
4、种矛盾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可能采取偷、抢等犯罪手段取得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幼小时期,基本上是依附于家庭,当他们进入青少年之后,与人交往更频繁,有了自己对人、对已、对事进行评论的标准,把自己看成是评论事物的尺度,他们渴望独立,但他们的经济仍然受到家庭经济的制约,而且无法摆脱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不是耐心引导,而是予以严厉斥责,则会促使他们反感、厌恶、反抗,容易造成与家长、老师关系僵化、破裂,严重时出现逃学、夜不归宿。如果与不良品行的社会青年搭成一片,极易受引诱而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3(3)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性萌发到成熟的过程中,机体内部出现性激素的刺激所
5、引起的生理感受很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对于道德、法律观念理解肤浅,当受到外界刺激,往往置道德、法律而不顾。 (二) 、认知能力差。 认知能力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是行动超出认识的水平,往往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了,总是在易激动的感情驱使下,不顾一切的去行为,或者固执偏见地蛮干。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心理结构,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一个少年抢劫、盗窃团伙,6 人中有
6、3 人不满 12 周岁,这 3 人跟随一个 16 岁的“头目”在两年内作案数十起。当问到他们为什么犯罪时,他们都说:“头头让我们干的,我们也感觉到刺激、好玩” 。 (三) 、社会阅历浅。 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独立性。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任性、嫉妒、自卑、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未成年人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预防,从礼仪教育开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4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是远离违法犯罪的前提。违法犯罪的
7、孩子不是生来就比别人坏,知书达礼的人也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把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实施礼仪教育,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尊敬国旗,怎样有礼貌待人,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节约、讲卫生的好少年,懂得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一) 、提高认识,点滴做起,远离违法行为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做错事情。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
8、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 、 “您好” ;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 ;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 ;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 ;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 、“请原谅” 。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 、 “别客气”等。又如,社会公德方面,告诉孩子爱护公共设施、不践踏草坪、不乱丢果皮纸屑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孩子的遵守和执行。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离违法犯罪行为远一点。 (二) 、加强预防工作,学(下转第 39 页) (上接第 85 页)校工作是重要的。 (1)教师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5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
9、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 。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
10、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我们强加对自我的要求,并公开向全班学生宣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 ”其次,抓典型示范。在班级里提“争当礼仪示范员,争创礼仪示范班”的口号。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懂得坐、行、立、礼的常规,以此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 (2)学校工作中存在一些不积极因素。 1.有些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布置惩罚性作业、变相体罚等,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等;2.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在情
11、感和认知发展上的严重失调,也使有些学生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6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异常行为;3.法制教育跟不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以上因素,如果发生在一些家庭特殊、生理或心理特殊的孩子身上,就很容易让这个孩子变成问题孩子,比如,有些小青年到小学或中学去向学生收取“保护费”等。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一名合格的现化公民,从小知礼仪,懂法律,有道德,从心理上远离不良行为,从源头上预防了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