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突出的问题是费时多、收效微。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一、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潜心研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切忌参照教参,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教师还要研究学情,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阅读教学强调原汁原味的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
2、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师教学之前,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进而深入钻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但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尊重语境、切忌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当学生对老麻雀的身份意见不一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不要让学生误入对老麻雀身份的辩论中去,这种解读毫无意义,而且与课文“歌颂母爱”这一主旨完全背离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应是双向的、互动的,不仅要有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要2有学生间的互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习惯于满堂灌或满堂问,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读感悟,培
3、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 当前不少老师过于重视人文性,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或是过于强调学科的工具性,把语文上成常识课,其实思想和语言不可分,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才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深刻性、人文内涵的丰富性。 阅读教学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意,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例如六年级课文匆匆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积累语言。在读中
4、体味作者散文语言的特点“与读者如对话般的心声倾吐”和“打比方”和“在不经意处看出浓墨重彩”等句式表达特点,以及“首尾呼应”的构段方式及表达效果;在仿写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尝试运用。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这些目标既兼顾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熏陶。 三、培养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改十分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让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不同的文章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阅3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教给学生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呢? 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精读指导
5、。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精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可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 “得益于课外” 。精读一篇文章,第一步要初读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扫除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初步感知文章的顺序,并提出疑难问题。第二步要研读文本,要求学生能认真品味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段,思考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并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三步要教会学生回读文章,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要内容所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体会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除了要精读外,教师也要教给给
6、学生略读的方法,略读可以广泛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如针对美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为主的方法。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语言,培养语感;而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 ,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的读法。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让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规律,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读物,详细安排好阅读内
7、容、时4间和进度。其次,要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邀请儿童阅读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对家长、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最后要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要通过朗读比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且对学生的阅读成果给以适时表扬、及时鼓励和合理、科学的评价。 四、加强阅读训练,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指在阅读文本时采用的惯常方法、技巧,自动地进行阅读的态度或行为。阅读习惯其实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叶圣陶认为,衡量语文阅读能力最终形成的标志是阅读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关键期,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
8、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要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或已知的知识来解决未知。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即在阅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养成在阅读时能发现问题,并主动深入地思考、分析的习惯。学生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就很难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2.教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恰当的动笔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阅读时能圈画批注,特别是对一些精彩语句、存疑之处、段落划分等进行圈点勾画。要让学生养成阅读后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
9、,要随时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适当的动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5本内容印象、增强记忆,提高自己理解分析、概括、判断等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的良好习惯。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书都离不开工具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 ”小学生由于所掌握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不会读、不理解的词句和内容。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课外阅读过程中恰当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除了工具书,还要教会学生能借助参考资料解决问题,当前网络信息十分丰富,小学生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电脑,或者查阅图书适当了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生平简介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靠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教师除了做科学的指导外,还应特别重视自身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人,要经常跟学生分享阅读的感受和经验,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教师要教育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中不断积累,贵在坚持不懈,反复练习,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不会获得好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