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即时评价要注重“三性”.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009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即时评价要注重“三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即时评价要注重“三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即时评价要注重“三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即时评价要注重“三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小学数学即时评价要注重“三性”摘 要教育就是一堆细节,精彩的课堂由细节组成。教师应关注细节,关注课堂即时评价,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起民主、和谐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性”即时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及时恰当的语言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各方面的表现,如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的掌握以及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况等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准确、及时、丰富、有效的即时评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及时地引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还能够让学生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即时评价要有激励性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

2、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从而精益求精、不断进取。 “你很细心,计算得很正确” , “你观察得很仔细,由上到下很有顺序”对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这种强化机制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那又如何进行激励性评价呢?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师:这是一道填空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准确。从 10 开始十个十个地数,90 前面的一个数是() ,90 后面的一个数2是() 。 生 1:90 前面一个数是 89,后面一个数是 91。 (这

3、时很多学生立刻说不对,但是该生一脸茫然的表情,显然不知错在哪里) 师:如果我把这道题改两个字,那这位同学的答案就非常正确了,有谁愿意帮帮我吗? 生 2:改成从 10 开始一个一个地数。 师:改得真好,这样一改他的答案就对了。但是如果不改,看原题,这位同学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了吗?能再说一遍正确答案吗? 生 1:从 10 开始十个十个地数,90 前面的一个数是 80,90 后面的一个数是 100。 师:同学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有时一字之差,答案往往就不一样了。看来在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是很重要的。他这次回答得非常正确!让我们为他这次的细致认真鼓掌! (这个回答错误的学生也高兴地坐下了) 二、即时评

4、价要有丰富性 “好” “你真棒” “不错”这样的即时评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中很常见,如果都用这样的评价语言来评价学生各不相同的表现,语言过于单调,缺少针对性。如一位老师在教“轴对称图形”时是这样进行即时评价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按自己的想象,剪出一幅图案。 (学生剪出了五角星、桃子、蝴蝶等,一幅幅栩栩如生) 3师:请仔细观察你们剪的图案或生活中见到的物体,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生 1: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两部分是一样的。 师:很好,还有吗? 生 2:我觉得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的。 生 3:我衣服上的拼图、蝴蝶、蜻蜓、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5、师:不错。 其实,第一个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很强,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能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练地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概括出来,非常好!第二个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特别强,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能把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挑出来,真不简单!第三个学生非常善于观察,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你举出了现实生活中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你的观察能力很强,很好。 其实,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认真地听,细心捕捉学生语言背后可利用的信息,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就可以丰富我们的即时评价语言。 三、即时评价要有多样性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是一种师生沟通的艺术,评价不只是教师的权利,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课堂上生生互动的评价,让学生

6、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比较和分析的能力、4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在上面积的认识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评价的。 出示: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 生 1:号图形的面积比号图形的面积大。 生 2:我的观点是号比号的大。 师:他们谁说的对?(稍停)你支持哪种,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 3:我觉得大,因为是比面积。 生 4:我也是觉得号图形大,因为号图形是长方形,号图形把空缺的地方补上也是长方形,现在它没补上,肯定比号图形小。 师:听懂他的说法了吗 对于这样一道题目,老师本可以直接地作出结论,但是朱老师没有这样做。 “到底哪个观点呢?”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责任编辑 一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