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0377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杰克现象”探析关于阅读教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杰克现象。 “杰克现象”来源于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叫杰克的孩子,父母抱怨他过于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张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以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没味道,没意思。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光,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 “杰克现象”告诉我们“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投入阅读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前提。 一、课内阅读出现“杰克现象”的主要体现 (一)课堂上

2、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不感兴趣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反复阅读有助于理解阅读内容。但“杰克现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喜欢课外阅读,对课堂上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阅读就是了解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所以他们认为课上教师已经带他们读过课文了,自己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也不愿意去反复阅读了。 (二)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有抵触情绪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来安排一定的阅读内容,并要2求学生去阅读。由于这些内容仅仅是和课文有关的,并在课上做了相应的介绍,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文章都了解了,也就没有再阅读的需要了。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很无

3、趣,学生也就有抵触情绪。学生表面上在看书看题,实质上他们已经走神了。在教师提问时也只是胡乱回答一通,并不经过大脑。 (三)课后喜欢用课外阅读来打发时间 “杰克现象”的学生不愿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为了打发课余时间,他们会随手拿起一些东西去读,没有任何目的,也不去思考。阅读在那时仅仅是一种消遣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目的的阅读就演变成了一种爱好和兴趣,这类兴趣不是追求阅读内容的兴趣,只是一种阅读形式的兴趣,是为了读而读,丝毫没有阅读的压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杰克现象”致因分析 (一)教师过于依赖教参,学生的感悟体验缺乏原动力 教学参考及配套教学设计是教师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在备课

4、时教参提供了文本重点难点的解读、教学建议、练习答案、资料链接,教学设计更是详尽到把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句话都加以呈现。教参给教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日益退化,离开了教参一些教师就会感到寸步难行。教参并不是万能的,教材文本带给读者的多样化体验,教参逐段逐句的分析显然是无法涵盖的。如果教师不能以发现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文本,把文本推向纵深,在丰富的背景中加以观照,那么,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多样化的感悟体验就不会产生。也就是说,缺少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教师就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另一方面,3如果教师对文本断章取义,可能引来学生看似热热闹闹的感悟体验,但感悟来感悟去只会依旧停留在原点。

5、(二)教师过于深度解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与前一种教学现象相反,随着文本细读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自身对文本的体验融入教学之中。教师有的从文学审美入手,有的从写作组材入手,有的从历史生活背景入手,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并在课堂上传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虽说深度解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意义,掌握阅读的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但是过于深度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引来混乱。为了保证这样的深度解读能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只能加快节奏或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课堂成了展示教师自身学识和魅力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一次失落。 (三)教师过于关注教法,忽视学生阅读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

6、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自然成为热点。个性化阅读教学法、对话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上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否教学方法多样化,就一定能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极投入地学习呢?朗读法是小学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朗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个别读、齐读、表演读、赛读、伴读、轮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在课堂上的运用不胜枚举。书声琅琅的背后是有些教师不能从朗读能力的培养出发设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读书过程,使学生的朗读缺乏层次,缺少指导。有些则不能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出发设计“初读感知细读品味赏读感悟”的读书过程,4使学生

7、的朗读缺少理解,缺少感悟。朗读的方法没有少用,读的时间也很多,但是为什么而读,学生究竟读懂了没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无从得知。 (四)教师盲目拓展延伸,学生的讨论探究缺乏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观使语文教学的外延不断扩大,拓展延伸得到了语文教学从未有过的重视。再加上语文教材自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于教材文本之中。逢课必拓展成了语文教学的常态,教师既要拓展语文的知识让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又忙着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把重点落在拓展与语文学科无关的知识上,语文教学的实质并未在教学中有效体现。对于学科的本体知识,阅读方法的指导,文本中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8、,语言组织的规律没有得到教师有效的关注。这样的拓展对于语文教学自然无效。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杰克现象”克服策略 (一)关注文本整体性,摈弃多余的分析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细读文本不能忽略文章的整体,细读不等于碎读,不是一字一句孤立地读,否则文本就会被读得支离破碎,难以体会到文章整体的美,也就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在文本细读中树立整体阅读的意识很是重要。 学习一篇文章不是一味地分析每一个孤立的句子或者词语,而是需要在大局观下,领悟文章每部分的蕴意。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避免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一篇课文

9、就是一个整体,有开头有经过有结尾,全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相连接照应,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我们细读文本,就是要理解、引申或有创意地拓展这个意义。(二)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重视语言实践 把握文本脉络线索,通常在阅读时,要学会关注文本的关键语段,把握文本的行文思路。将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放在整篇文章的阅读中加以咀嚼,并在阅读时关注段与段、句子与句子、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阅读过程中,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而把握文本语言传达的情意。关键语句在文本中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它能够帮助读者迅速准确了解文本的内容。在阅读中关键词句常见的有总起句、总结句和过渡句等,找出这些关键的

10、词和句子会帮助学生阅读。在复杂句子面前,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运用感情的朗读,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习对话式的课文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不脱离原文的情况下,把他们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既能加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对课内阅读的喜爱程度。 (三)拓宽课堂教学渠道,注意文本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不应该忽视课外阅读。 6

11、课内阅读教学,要追求儿童阅读的深度,引导学生掌握细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追求阅读的广度,引导学生运用细读的方法。课外阅读并非对学生放任不管,教师同样需要组织和指导,使学生真正从课外阅读中学到东西,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要把在文本中学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问学生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会有更深的兴趣去学习文章。 (四)在文本情境中品味语言,体验思想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在情感的起伏、激荡、熏陶中触摸文本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动情”是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个体情感体验与升华的关键点,也是个性发展

12、(下转第 17 页)(上接第 14 页)的触发点。 学生在细读时,文本的描述与自身的认知发生冲突就会产生疑问,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文本语境,感悟文本要传达的情感。例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有这样一段令人落泪的描写:“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教师针对情感生发点让学生进行了对比。想象爸爸如约凯旋而归的场面:“我们”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爸爸,看见满脸笑容的爸爸走下了飞机的舷梯, “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抱着爸爸跳着、笑着,从爸爸手中抢过那顶“我”心仪已久的蓝盔。朗读爸爸的灵柩归来的场面:“我们”如约而至,看到的却是鲜血染红的征衣、浸满了凝固7的血的手表、覆盖着国旗的遗体,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使这份悲痛之情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战争带给人们巨大的伤痛不言而喻。这些情感生发点的捕捉,还原了生活的场景、生活的原型,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参 考 文 献 1谢雄龙.语文课堂谨防新的少慢差费出现J.山东教育,2004(19). 2王尚文.言语形式四题J.小学语文教师,2011(5).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符 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