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0633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力的差异及教学对策分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古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说。要想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究、辨析、处理,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作为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渔”的技能,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授学生“渔”的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

2、。在信息技术课中, “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操作处理。譬如,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一幅图片进行处理、对幻灯片进行美化修饰、对程序进行调试等,或者是对一个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对一个动漫作品的展示等。通过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环节中,一部分学生非常忙碌,任务目标明确、查找资料、根据已掌握的技能完成初期作品,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另一部分学生却一脸惘然,无从着手。这

3、种现象表明,学生之间掌握信息技术2的知识和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尚处于“无序”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这种状况,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间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如何面对“无序”的学生,如何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上的差距,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一、造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的原因 纵观造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的原因,既有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尺度把握、家境状况以及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不同的内在原因。从多年的执教总结中发现,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学生间信息技术能力差异有拉大的倾向,这在一

4、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忽视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学习上的差异,在教学方法、教材处理、课堂组织、内容安排等方面不够周全。目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操作技能上,还表现在对信息的重新组织、分析利用的能力上。作为教师,如果再不加以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会越来越凸显。下面摘录几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片段,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 【实例】这是一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Logo 语言的循环命令”巩固操作课。 由于 Logo 语言的循环命令已经讲过,所以教师只用较短的时间对循环命令的几个重要的要素简要地复习一遍,随后出示任务:画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图形(图示)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约 30 分钟的时间,要求学

5、生自己根据所学循环命令的特点分析、编译、调试程序并运用掌握的知识3丰富作品;最后用约 5 分钟的时间,进行作品的交流展评,以作品优异情况作为评价学生本课学习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完全进入了自己的世界,埋头钻研,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作品交流展评的过程中,没有完成的学生只顾自己制作作品,并没有理会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教师的点评,教师也未给予提醒,以至于一节课学生只停留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单一层面。而教师的一句“完成的同学这节课表现得非常棒”的笼统总结,没有顾全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诚然,用“任务驱动” “自主探究” “小组协作”等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是

6、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大量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和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不同教师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存在着偏差。在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执教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任务驱动”等教学策略的实质,只是笼统地布置了任务而且目标也无层次性,然后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执教教师过分注重作品水平,仅以学生完成作品的情况来评价学习能力,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作品的完成情况,影响了操作技能、智力技能、审美能力的训练。加之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看着周围同学都在有目标地忙着自己的任务而自己又无从下手,巨大的反差引起心

7、理上的焦虑,久而久之,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减弱或消失,进而转向拒绝,从而导致与基础好的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在教学中缩小学生间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的策略 4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目标,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从多年的教学中顿悟,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密切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有效地调控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缩小学生间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 1.做好调查摸底,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每年开学初,对入学后新生的家庭计算机拥有情况、基本知识了解情况、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谈话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差异,制订行之

8、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等,为缩小“无序”与“有序”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好准备工作,并将分析结果存档,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打下基础。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学生能完成的任务难易、数量程度存在不同,所以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设置多元多级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梯度的分层次施教、评价,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笔者在“Logo 语言的循环命令”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事先制定好需完成的分层次的既定“任务”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外拓展。上课时,画某一

9、个既定简单的图形任务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分析所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提出达标要求:(1)所有同学完成既定的简单任务目标。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能力的同学选择拓展任务,通过图形的有序叠加创作出其他精美图案。 (3)小组合作讨论运用5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成综合性的目标任务,即对精美图形进行美化。在总结交流阶段,挑选不同层次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展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交流讨论踊跃,教学效果明显。 总结反思:这节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是与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通过设计有效的层次性驱动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目标,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尝试分不开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10、,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获得了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得到了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 针对学生间存在能力差异的实际,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担任的合适角色,保证每个学生都带着任务,都有兴趣参与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如采用“强弱搭配” “差异组合” “就近组合”或“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互补”等协作方式。教师设计有一定梯度的学习任务,让基础差的学生跟基础好的学生同组学习,让基础差的学

11、生在协作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增强学习的信心,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可让信息技术能力互补型的学生同组学习,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协作必须分工明确,发挥每个学生的所长,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否则很容易造成浑水摸鱼的局面。必须明确方向、加强指导。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学习,那么一些学生就会自由过了6头,几个课时下来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们必须具有选择性。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12、。 4.关注个体,照顾全体,给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综合运用比较强的学科。新授课时,一方面,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等,提供充足的实践时间;另一方面,在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他们提供便于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必要提示操作准备,譬如:导学卡、锦囊袋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操作实践的针对性。这样,既顾及全体教育对象,还照顾到了部分没有跟上进度、需要协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如果是综合创作课,要在有限的一节上机操作课中让学生完成收集材料、编排设计、合成作品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创作主题活动时,要兼顾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

13、技能,并预先分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就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构思、收集素材、设计,课堂上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作品的制作、交流、展示,以达到巩固新知、强化技能的目的。对学生课外的延伸活动,教师要注意跟踪,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学生间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也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教师需用多尺度来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发掘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要我们能有效7地调控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学生间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必定会逐渐缩小,也必定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努力探索前进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严育洪.新课程课程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如密.教学的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EB/OL.http:/ 3 杨伟.以分层合作为突破口,提高低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实效EB/OL.http:/ 4 乐超.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方法与实践EB/OL.http:/ 5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本栏责任编辑/安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