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69087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摘 要: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求高校必须努力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以人为本是这一体系的主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2004 年 我国 高等 学校在 校生 人数 突破 2000 万, 入学率为 17% 。根据规划, 2010 年与 2020 年入学率将分别达 到 23% 与 31% , 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伴随着 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及与世界文化交融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中对人才

2、的培养模式、内涵定义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如何利用政府、社会、学校之间有机结合,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实训、科研、经济、奖惩、评价等诸多要素的整合, 形成全方位、长效性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是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高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分析 (1)国际国内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我国加入 WTO 后, 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服务贸易理念。这一理念必然深刻影响到教育领域,即要求教育也成为一种服务贸易,学生要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在2现代社会,哪种教育服务越好、越人性化、越符合国际

3、标准, 受教育者就越愿意选择接受哪种教育服务。面对国际教育环境的这种变化和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采用新的管理模式, 使学生成为消费者, 教师成为服务者, 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 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使得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数量、质量、经费、结构和就业等问题始终影响着高等教育朝更深层次和更大规模发展, 这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即必须把工作的重心从教

4、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使学习者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以及如何生存。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并且鲜明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 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 未来社会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突出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观念中。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21 世纪的高等教育,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

5、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 3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即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 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全社会都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这也要求在高等教育中, 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要把教育的功能首先定位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 把培养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3)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最富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群体, 他们是面向未来的一代, 充满旺盛

6、精力和美好憧憬。然而, 相对单纯的生活环境, 繁重的学习任务, 又使他们常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视角感受着时代的变革。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给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招生并轨, 收费上学”和“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等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强化了大学生的效益观念。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使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表现得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这些思想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普遍关心中国的国情, 关心个人的发展机遇, 有的以自我成才为目标, 自我期望值较高。学习、经济和就业的压力较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新形势下, 高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合青年学生思想发展

7、实际和成长成才要求, 高等教育应注视新变化, 研究新矛盾, 探索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 把服务大学生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教育培养工作抓起来, 并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成长成才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目标, 体现服务体系的人本性。从人4的生理角度来看, 二十岁左右是人生长发育的定型阶段, 许多心理、生理的关键指标将在这一阶段完成。从人的综合素质来看, 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接受能力强, 可塑性强, 如果有良好的外驱力环境条件, 每个人的内驱力和潜能将会大大发挥出来。内驱力是真正的动力, 是人航行在世间的发动机、方向盘。高校在内

8、部的管理系统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自始至终为学生提供最优的环境条件与设施。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员工要热情周到、关怀备至;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使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个性在新型的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技能要求相统一的做法。 (2)协调与把握整个学生工作, 体现服务体系的整合性。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内容比较广泛, 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 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 理顺关系, 形成合力, 以应对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要加强各相关部门工作机构

9、的建设, 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 理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系统中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责任制, 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责、权、利相统一。要适当下放管理和服务权限给二级部门, 使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教育处理, 从而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切实发挥基层作用。学生班级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单元组合, 应纳入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的构建中。除此之外, 还要丰富校园文化, 优化育人环境, 加强对各种类型的大5学生群体的管理, 如社团管理、创业管理、网络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等,力争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贯穿于高校的学生服务系统中,形成新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

10、子系统,进而构建政府、社会、学校综合作用的教育大系统。 (3)细化教育理念, 探索评价标准, 体现服务体系的科学性。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服务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的总体目标与方向, 在此基础上, 高校的教育理念还应进一步细化。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包括诚信、吃苦耐劳、工作责任感、团队精神、对组织的忠诚度, 要求大学生除专业知识外还应有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教育方针除宏观的思想外, 还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 从教材、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考核

11、标准等出发, 制定相应的内容, 把人才的培养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另外, 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 也必须有相应的科学规范的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观点, 是政府、社会及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的价值诉求。新的大学生守则,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学生管理上改进了原有的许多规定, 充分体现了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的教育服务理念, 将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和支持。 (4)加强配套的方针、制度和政策, 体现服务体系的社会性。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应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政府应继续扩大高校招生的规模, 提高入学率。除全日制高校外, 还要大力支持成人教6

12、育, 健全多层次、多结构的高等教育网络。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做到责、权、利分明, 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各级政府应根据各省市不同的经济水准, 对 5% 20% 的在校贫困生给予贷款助学的支持政策。高校管理者应改革教学体系,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利用奖学金的经济杠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才交流网络, 在劳动保护法的框架下建立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系统,制定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党团关系转移系统, 也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新型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工作刻不容缓,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传统与创新结合及不断完善, 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全方位 的合作。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新型的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关系到大学生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的实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教育理论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松源.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湖州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4). (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知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