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哪些主要方面?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 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以下主要方面:城市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1、 “城市”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概念? “城
2、市”有哪些显著特征?2、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城市?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研究?3、 从研究内容来看,城市地理学与哪些学科关系密切?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 19 世纪。1. 目前,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要努力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
3、变”,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都市圈是在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以紧密经济联系为特征的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它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增长极。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都市圈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都市圈经济以自身独特的经济理念,破解了粗放型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从“ 中观经济”视角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有助于促使我国城市经济由粗放型的“大饼经济” 向集聚型的“圈域
4、经济”转变, 提高城市经济的集聚性。圈域经济” 与“大饼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分工扩大化,即由原来的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 转变为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以中心城市为主导,以城市等级体系为依托, 在中心城市经济势能有效作用的范围内,逐步形成错落有致、优势互补的内部分工体系,这是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区域为主体的分工体系克服了以往以城市为主体的分工体系所不能克服的“小而全” 弊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都市圈内部良好的基础设施还大大降低了由于分工扩大化可能增加的交易成本,强化了这种规模效应。2.分析我国市带(管)县(区)体制的优缺点。我国市带县行政体制的优点:减
5、轻了省政府的管理负担,便于各种规划(如经济 土地 道路 交通等);便于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便于行政管理。缺点:体制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问题;当一个市带过多的县时会导致其优点体现不出来,形成一种负担,并且对周边的辐射不明显;当一个市带过少时又会浪费了行政资源。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城市偏向导致市与县争利,出现“市刮县”现象,县域发展机能弱化;是县乡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县乡财力弱化;“小马拉大车”的城乡格局使市难以带县。在我国现有的地级市中,除了一部分本身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县具有天然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市以外,还有很大部分是在“
6、合并、升格”的大趋势中通过行政指定的方式形成的,经济实力有限,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有些市级政府基本上无暇顾及所辖县域经济发展。 1、 怎样理解“城”、“市” 、“镇”、“城市”、“城 镇”、“城乡”的含义? “城市”和“城镇”有什么区别?“城市”是指现在的地级市,“城镇”是指县级市和县城之类的。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 50 万人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 20 万人以上、50 万人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 20 万人的城市城市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
7、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中国的城市为行政建制,不能完全反应城市化与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中国大陆的城市作为行政建制分为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与副省级城市 )和县级市,反应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数有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 GDP 水平和非农业 GDP 占 GDP总量的比例。2、 定义“城镇”的标准是什么?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
8、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等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当然,这样说还是很不严密的。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城镇和乡村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为定义城镇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3、 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三者有哪些联系和
9、区别?4、我国于 2011 年 4 月 28 日上午 10 时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 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 人口 66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即城镇化率为 49.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67415 万人,占总人口的 50.32%。你认同这些数据吗? 各国在人口普查上都存在重登和漏登的情况,特别是漏登比较多。普查存在一定的难题。首先,人户分离情况普遍,北京大量人群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在一个区域。为此,此次在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只须登记居住地即可;对于本市户籍的人口,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都要进行登记。1、 为什么说城市
10、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始使用,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村落逐渐发展成为乡村。社会生产力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市集逐渐形成。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引起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集市逐步成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力发展,于是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有的手工生产,打破了自然条件对工业生产的限制,工厂开始向煤铁矿产基地聚集,这也可以叫做工业
11、化过程。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工厂聚集后,工人为了方便做工和节约生活成本,于是也开始居住在工厂附近,导致人口的聚集,城市就这样慢慢形成,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交通工具的变迁,也使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更加便捷,于是城市渐渐扩大,几次工业革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工人数量增多有加快了城市发展。2、 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过程及新时代特征。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和生产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于是手工工场转变为工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有的手工生产,打破自然条件对工业生产的限制,工厂开始向煤铁矿产基地聚集,叫做工业化过程。工业
12、化带来城市化:工厂聚集后,工人为了方便做工和节约生活成本,于是也开始居住在工厂附近,导致人口的聚集,城市就这样慢慢形成,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交通工具的变迁,也使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更加便捷,于是城市渐渐扩大,几次工业革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工人数量增多有加快了城市发展。2、 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地理条件。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它的内容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13、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3、 城市的生产与发展和区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4、 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那方面的影响?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揭示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特性,除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外,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表面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而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城市与这些要
14、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又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相对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生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不断有所变化。正因为如此,富于强烈地理性的地理位置分析始终吸引着城市地理学者。5、 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1、 用推拉模式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化
15、过程和发展策略。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过程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推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差,收入低,基础设施低。拉的原因:城市社会保障好,就业机会多,并且可以向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增加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农村政策:农业生产高度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农村发展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控制模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城市政策: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促进其就业,解决好各种社会保障(如:人生保险,农民工孩子的上学问题,医疗保障
16、等等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并且要尊重农民工,做到一视同仁,保障人格的平等。2、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1、 动力机制以珠三角为例:1、(区域优势+ 外部要素流入为主,政府基本服务驱动为辅的虎门模式)区位优势及外部要素流入在城镇化前中期起主导作用。2、 政府基本服务深化城镇化发展3、 (内生型自组织发展驱动,政府逐渐引导完善专业镇进程的古镇模式)自发组织内部要素流动优化配置,奠定城镇化基础4、 政府逐渐引导,完善城镇化5、 (规划先行。农村居住形态再组织与均等公共服务的小榄模式)在无中心性优势下,政府科学规划破城镇化难题。6、 农村居住形态再组织与均等公共服务提高城镇化质
17、量。7、 重视外来人口,提供均等服务。8、 (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简政强镇,践行产城人融合的狮山模式)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践行简政强镇扫清城镇化障碍。9、 产城人融合,开创新型城镇化样本。2、主要问题(一)大部分外来人口还不能享受本地的基本公共服务。(二)城镇中外来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处于较差状态。(三)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目标是稳步提升镇化水平和质量,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广东新型城镇集化的首要任务。(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
18、程,加快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融入。(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三)优化城镇规模布局,提高城镇建设规划与管理水平。(四)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简述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 (网上找的)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是外向型经济带动,镇域“ 簇群经济“ 作用,外省劳动力贡献,行政力量推动和大中城市的规模化扩张等促使广东城市化加速。广东省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要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城市化质量。城市化的定位。(比如扩大定位范围,在整个中国是怎样,在世界上又是怎样)要合理安排城镇体系的布局。2、 有人认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应以“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为
19、主 ”,也有人认为应以“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为主”。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支持我国城市化的模式中有关学者提出的“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即我国未来的城市化模式应是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 所谓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是指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以城乡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要素集聚,城市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 通过多种具体方式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这种城市化模式的核心是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对城市化的选择。 该模式强调城市化进程中市场的主导作用 但并不否
20、定和排斥政府的重要作用。只不过政府的角色,地位和管理方式与计划经济相比应有所改变。过去,政府是城市化模式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诸如人口迁移与就业,城市职能定位,城市发展规模的联系等都是由政府决定。在新的城市化模式中,政府要从许多领域退出来,让位于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共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和乡村是城市化的两个端点 城市化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合理的城乡关系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中国缩小城乡差别的目标共同促成了城市化的模式应该以城乡综合发展,城乡一体化为基本方向。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该坚持,具体问题
21、具体分析基本原理们,实现多元化的模式选择。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诸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面临的问题,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水平等,因而在城市化模式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也就是说城市化模式在实践中将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城市化的规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转移,城区扩张等诸多方面。 必须做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规模结构的多元化,东、中,西部的城市化各有侧重。城市化在空间布局上的多元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城市化绩效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就近转移,异地转移和梯度转移,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3、 如何协调好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的关系?4、
22、 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郊区的城市化:特点: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城市网络化。郊区是城市构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大规模开发和中心城人口、工业的进一步向郊区迁移,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将进一步加速。首先,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口的分布、企业的布局受行政命令的支配,居民迁移受户籍制度的制约,企业缺少按价值规律运行的权限和能力;其次,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发生了作用,人口流动的限制性因素减弱,企业运行的规律逐渐被认识和应用,出现了种种变革;再者,郊区交通日益便捷、物价房价更加低廉的特质,也决定了城市会向着郊区化发展。5、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哪些?